位置:首页名人大全>王德宝

王德宝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739 更新时间:2024/1/24 20:22:47

德宝(1918年5月7日—2002年11月1日),出生于江苏泰兴,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1940年王德宝从国立中央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47年初进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制糖专业学习。1948年转入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生化系,并获得硕士学位。1951年获得西部保留地大学博士学位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2年11月1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4岁。王德宝是中国生产核苷酸类助鲜剂的创始人,领导并参加了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力的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研究。

基本资料

名:王德宝

外文名:DebaoWang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泰兴

出生日期:1918年5月7日

逝世日期:2002年11月1日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美国西部保留地大学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代表作品:《核糖核酸的化学》、《生理学》、《核酸》

人物生平

1918年5月7日,王德宝出生于苏北平原泰兴县黄桥镇。

1923年,王德宝4岁刚过就开始跟随吴铁珊先生读私塾。

1929年,王德宝放弃在私塾就读,插班进入黄桥镇小学,并从5年级下学期开始学习。

1930年,王德宝小学毕业考入南通私立崇敬中学。

1936年,王德宝中学毕业,报考中央大学和浙江大学,均获录取,王德宝选择了距家较近的南京中央大学。

1937年,日本侵略军轰炸上海,危及南京,中央大学内迁到重庆,王德宝随校内迁。

1940年,王德宝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留校任助教。由于处于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生活、工作条件都非困难,除安排学生实验课及主动旁听一些课程、增加知识之外,无法开展研究工作。

1943年,王德宝到成都中央大学医学院生化科,在郑集教授指导下进行植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比较研究,在《中国化学学会》杂志上发表了数篇论文。

1945年,王德宝晋升为讲师。同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大学在四川的各院系回迁南京,王德宝于1946年夏回到南京。之后教育部招考公费留美学生,他通过考试并被录取。

1947年初,王德宝进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学习制糖专业。由于成绩优异,被选为美国化学会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分会荣誉化学会员。

1948年,王德宝转入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生化系,在格蒂·特蕾莎·科里(GertyTheresaCori,194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教授的实验室学习生化。在资深教授J.O.Lampen指导下,他完成了去美国后的第一篇论文《胞苷的酶促脱氨》,获得华盛顿大学硕士学位。

1949年,美国政府停止发给留美学生经费,王德宝在美费用遇到困难。这时恰巧Lampen接受克里夫兰城西部保留地大学聘请任教,王德宝随Lampen去保留地大学任助教,继续从事核酸代谢的研究工作。他从戊糖乳杆菌中找到了能分解腺苷、胞苷和黄苷的核苷酶,并从土壤中分离出一种能利用尿嘧啶作为碳源氧化尿嘧啶成巴比妥酸的细菌。

1951年,获得美国西部保留地大学博士学位。同年9月,王德宝决定回国工作,不料轮船行至檀香山后遭到美国政府阻挠,滞留檀香山。为了维持生活和研究工作,他又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任职。

1954年底,王德宝回到中国,分配到上海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工作,并创建了核酸研究组。

1958年,生理生化研究所划分为生理所和生物化学所两个研究所,王德宝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核酸研究室。

1961年,王德宝建立中国第一个核酸研究室,开展对核酸代谢、核酸分离纯化、核酸性质和核酸结构的研究,是中国生产核苷酸类助鲜剂的创始人,参加并领导世界首次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tRNA)的研究工作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酵母丙氨酸tRNA,在这项研究中从方案设计到具体路线的制定以及许多技术难关的解决,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970年,王德宝参加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人工全合成的研究工作,负责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tRNA的工作。这项工作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和北京的4个研究所、北京大学和上海一个试剂厂协作于1981年完成的。由于“文革”的干扰,这项工作在1978年之前进展缓慢,只制备了一个8核苷7磷酸。

1978年,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人工全合成的研究工作重新做了调整,采纳王德宝的建议成立了3个会战组以解决关键性问题,他先后被任命为合成会战组组长和以后协调不同会战组之间进度的会战指挥组组长。

1978年开始,王德宝在3年多一点的时间里,合成了6个大片段寡核苷酸(长度分别为13、9、13、10、12和19核苷酸),两个半分子(分别为35和41核苷酸)和76核苷酸的整分子,并证明他们的合成产品具有和天然产物相同的组成(含有全部四种普通核苷酸和七种修饰核苷酸)和结构,并具备全部生物活力,即既能接受丙氨酸,又能将所携带的丙氨酸在无细胞蛋白质合成体系中参入到蛋白质中去。

1980年,王德宝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同年12月19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2年起,王德宝从事酵母丙氨酸tRNA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tRNA中修饰核苷酸的生物功能等方面的研究。

1982年—1984年,王德宝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和西德等国的大学、研究所和有关学术会议上做报告。

2002年11月1日,王德宝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84岁。

主要成就

王德宝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发现了胞苷和脱氧胞苷的脱氨酶、腺苷、胞苷和黄苷的核苷水解酶、尿嘧啶氧化酶及脱磷辅酶A磷酸激酶,解决了辅酶A中第三个磷酸的位置,从辅酶I直接合成辅酶II的大量制备方法,30年来为世界各大药厂采用在我国最早开展了核酸生化的研究工作,是我国生产核苷酸类助鲜剂的创始人参加并领导世界首次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tRNA)的研究工作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酵母丙氨酸tRNA,使我国人工合成生物大分子的研究水平继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在这项研究中从方案设计到具体路线的制定以及许多技术难关的解决,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年起从事酵母丙氨酸tRNA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tRNA中修饰核苷酸的生物功能等方面的研究。

论文著作

出版著作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1959.11

《核糖核酸的化学》

王德宝著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

《核酸结构与功能1-3》

王德宝编

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院

1987

《核酸》

王德宝,祁国荣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7.06

《核酸-结构、功能与合成上下》

王德宝,祁国荣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12

《转移核糖核酸结构、功能与合成》

王德宝,刘望夷编著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05

《生理学》

王德宝,葛赋贵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08

《生理实验学》

王德宝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期刊论文

王德宝.核糖核酸的化学[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9.

王德宝.近一年来核酸研究的重大进展[J].生命的化学,1980.

王德宝,裘慕绥,梁镇和,等.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3′-半分子(36—76)的合成[J].中国科学,1983,13(5):399-409.

WangDB,WuRL,ZhengKQ,etal.Synthesisofthe5'-halfmoleculeofyeastalaninetRNA.[J].SciSinB,1983,26(5):495-503.

王德宝,吴仁龙,郑可沁,等.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5'-半分子(1-35)的合成[J].中国科学化学:中国科学,1983,13(5):410-417.

WangDB,QiuMS,LiangZH,etal.Synthesisofthe3'-halfmoleculeofyeastalaninetRNA.[J].ScienceinChinaSerB,1983,26(5):482-494.

王德宝,郑可沁,裘慕绥,等.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J].化学通报,1983(5):385-389.

王德宝.tRNA研究的近况[J].生命科学,1992(2):1-3.

王德宝.tmRNA[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英文),1997(4):327-329.

WangD,ZhaoL,FanY,etal.EFFECTOFTHESTARTERCULTURESONMICROBIALCHARACTERISTICSOFMUTTONFERMENTEDSAUSAGES[J].AdvancedMaterialsResearch,2014,1010-1012(1010-1012):1789-1792.

成果奖励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84年

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tRNA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

1987年

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tRNA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1989年

tRNA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91年,荣获陈嘉庚科学奖。

王德宝人才培养

指导学生

1954年底,王德宝回到中国,在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组建中国第一个核酸研究组,并招收研究生。截至2004年5月,王德宝一共招收培养博士生8人、硕士生16人。

讲授课程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文革”前,王德宝先后在复旦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兼课教授核酸专题课;他还为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的研究生和新分配到生化所的大学生讲解核酸;1961年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举办了第一次全国性的生化训练班,他编写了中国第一本核酸讲义《核酸——结构功能与合成》。

王德宝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1979年

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

1980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81年

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

1985年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者会会员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75年至197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8年至198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3年至1988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8年至1993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

上海市五届政协委员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

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

促进生物学医学研究中法协会中方会员

个人生活

王德宝的祖父生有四子一女,四子为集成、宝山、松樵、养源,一女名晶清。王德宝的父亲王松樵排行老三,是个读书人,曾当过江苏省参议员,他和四弟养源在东大街合开了一个酱园店,称“泗记王永盛”,“泗”在这里是三四两房合伙的意思。父亲对子女要求、教育很严格。王德宝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人物评价

先生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都是学界楷模,后辈榜样。(伯良评)

王德宝在中国最早开展了核酸生化的研究工作,是中国生产核苷酸类助鲜剂的创始人,参加并领导世界首次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tRNA)的研究工作,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酵母丙氨酸tRNA,使中国人工合成生物大分子的研究水平继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在这项研究中从方案设计到具体路线的制定以及许多技术难关的解决,王德宝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光明网评)

王德宝先生,为祖国的科学研究事业做出杰出贡献,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严谨治学、宠辱不惊、高风亮节的大师风范而折服;为先生一生追求真理、无悔奉献科学,以及他挚热的爱国情怀所感动。(泰兴市科学技术协会评)

标签: 王德宝

更多文章

  • 高世扬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高世扬

    高世扬(1931年12月15日-2002年8月22日),四川崇州人,无机化学家,盐湖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研究员。高世扬195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所;1957年调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学所;1965年任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研究员;19

  • 王之卓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王之卓

    王之卓(1909年12月16日—2002年5月18日),河北丰润人,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武汉测绘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校长。1932年王之卓从交通大学毕业;1934年考取第二届中英庚款公费留学生,到英国留学;1935年从英国伦敦大学土木系帝国学院

  • 汤佩松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汤佩松

    汤佩松(1903年11月12日-2001年9月6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今蕲水县),植物生理学家、生物学专家、生物化学家、教育家,中国植物生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1917年-1925年,汤佩松在清华学校学习;1925年-1927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植物学系学习并获学士

  • 窦国仁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窦国仁

    窦国仁(1932年11月16日—2001年5月22日),满族,辽宁北镇人,泥沙及河流动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高级工程师。窦国仁于1956年从苏联列宁格勒水运学院毕业;1959年获得副博士学位;1960年获得技术科学博士学位之后回国,进入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工作,先后

  • 邓景发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邓景发

    邓景发(1933年8月4日—2001年5月12日),出生于上海,籍贯广东番禺,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是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邓景发1959年复旦大学电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63年任复旦大学讲师;1978年任复旦大学副教授;1984年任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

  • 侯虞钧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侯虞钧

    侯虞钧(1922年8月5日—2001年4月8日),福建福州人,化学工程专家,化工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是浙江大学化工系教授。侯虞钧194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1947年9月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并获得化工硕士学位;1949年12月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并获得化工实践硕士学位;19

  • 陶宝祺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陶宝祺

    陶宝祺(1935年1月10日—2001年3月31日),智能材料结构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陶宝祺于1957年从北京航空学院飞机工艺专业毕业后分配到第三机械工业部南京511厂实习;1958年至1983年进入南京航空学院压力加工教研室、材料力学教研室,历任助教、讲师、副教

  • 裘维蕃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裘维蕃

    裘维蕃(1912年5月15日—2000年9月18日),江苏无锡人,植物病理学家,植物病毒学家,菌物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裘维蕃1935年毕业于金陵大学;1939年—1941年任教于福建农学院;1941年—1945年任职于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1947年获

  • 张炳熹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张炳熹

    张炳熹(1919年6月12日—2000年7月17日),出生于北京,籍贯河南社旗,矿床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高级咨询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张炳熹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5月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50年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副教

  • 周本濂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周本濂

    周本濂(1931年10月20日—2000年6月21日),出生于江苏扬州,籍贯安徽合肥,材料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周本濂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同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1977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副研究员;1986年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