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彪,1961年4月出生于浙江杭州,海洋地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1979年李家彪进入武汉地质学院地质力学系学习;1983年本科毕业后分配至原地质矿产部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工作;1987年进入同济大学海洋系,就读海洋地质学研究生;198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至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1993年赴法国学习和科技交流;1999年担任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研究中心主任;2001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学位;2003年担任中国大洋勘测技术与深海科学研究开发基地主任;2011年担任国家海洋局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研究中心主任;曾任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2014年担任浙江省海洋学会理事长;2015年12月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家彪长期从事海底地质科学与海底探测工程技术,中国边缘海演化、大洋硫化物成矿及其海底探测技术研究。是中国边缘海两期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大陆架划界和中国大洋中脊调查研究专项首席科学家。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李家彪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杭州市
出生日期:1961年04月24日
毕业院校:同济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中国边缘海形成演化与资源效应》
主要成就: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性别:男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人物经历
1979年9月,李家彪进入武汉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力学系学习。
1983年7月,大学本科毕业后分配至原地质矿产部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从事专业研究。
1987年9月,进入同济大学海洋系,就读海洋地质学研究生。
1989年10月,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至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
1993年9月,赴法国国立巴黎高等矿业学院、法国数学研究所和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进行学习和科技交流(至1994年5月)。
1997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攻读海洋地质学博士学位,师从海洋地质学家金翔龙。
1999年10月,担任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至2002年7月)。
2001年6月,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得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学位。
2002年7月,担任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所长(至2013年12月)。
2003年11月,担任中国大洋勘测技术与深海科学研究开发基地主任(至2014年7月)。
2011年7月,担任国家海洋局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研究中心主任(至2014年7月)。
2013年12月至2022年8月,担任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
2014年11月,担任浙江省海洋学会理事长。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海底探测与开发工程)。
2022年2月,担任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副主席、委员、常务委员。
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副主任。
2022年11月,受聘为西北工业大学海洋研究院首批名誉教授。
职务任免
2022年8月12日,自然资源部党组研究决定:免去李家彪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委员职务。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长期从事海底地质科学与海底探测工程技术研究,拓展了海底科学海洋维权应用的新领域,系统开展了划界地质学和深海热液硫化物找矿的技术理论研究,在中国大陆架划界工程和国际海底硫化物圈矿工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1、系统开展中国边缘海地质研究,发展完善动力学演化理论知识
李家彪作为“中国边缘海的形成演化及重大资源的关键问题(2000-2005)”和“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及油气资源潜力(2007-2011)”两轮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针对东海、南海两类不同动力(汇聚和离散)控制的边缘海系统开展了形成演化及其动力机制等基础问题研究,在揭示中国边缘海岩石圈结构与地壳性质、海盆扩张与俯冲碰撞、中生代俯冲带与海相残留盆地、大陆边缘动力过程与油气资源分布等基础前沿方向上取得重要创新成果。建立了南海新生代渐进式扩张、大陆边缘共轭演化和俯冲带增生楔构造响应等动力模式,发展了基于多波束高分辨率地貌成像的海底构造分析新方法。出版了《中国边缘海形成演化与资源效应》、《东海区域地质》、《中国区域海洋学:海洋地质学》和《南海海洋图集:地质地球物理》等4部专著和图集,主编了5部边缘海形成演化系列研究论文集。推动了中菲越南海联合科考JOMSR-SCS计划、中印尼南海地球动力学联合观测计划、两岸南海海底地震仪三维联合探测和中德南海大陆边缘演化模式研究的RISE计划。
2、实现海底科学和海洋法学的交叉研究,创建中国大陆架划界技术理论体系
李家彪作为中国大陆架划界国家专项首席科学家,针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条款和大陆边缘演化特征开展跨领域的交叉联合研究,在系统分析世界划界案例基础上,围绕“典型大陆边缘地质特征与划界法规适用性”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将现代大陆边缘理论与海底探测技术相结合,建立了涵盖全球典型大陆边缘的3类划界地质模型及其适用条件,创建了外大陆架划界技术体系。联合创办了中国主导的大陆架划界国际高峰论坛——大陆架与区域制度的科学与法律问题国际研讨会,连续4届会议实现了联合国划界相关三大机构及国际著名科学家和法律专家的跨领域对话和理论探讨,推动了国际划界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3、推动中国大洋中脊调查研究的跨越发展,实现国际海底硫化物找矿的重大突破
2005年起李家彪担任中国大洋中脊综合调查研究首席科学家,通过全球洋中脊科学调查,推动了中国在洋中脊研究领域的起步和发展,实现了中国洋中脊调查研究与国际洋中脊科学计划的有机结合。主持完成了全球首次西南印度洋中脊OBS三维地震探测,第一次获得超慢速洋中脊地壳与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获取了超厚地壳、活动岩浆房和基底拆离断层存在的关键证据,构建了首个硫化物资源全球数据库,深化了资源分布规律的认识,有力支撑了西南印度洋中国硫化物矿区选区和申请工作,使中国成为第一个向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提交此类矿种申请的国家。
4、促进多波束测深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建立完善中国海洋调查的技术标准体系
李家彪率先在中国开展多波束探测技术方法学的研究,通过20多年海上实践积累和方法理论研究,建立了基于多传感器和多环境影响的误差控制的勘测方法,研发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多波束数据处理与成图系统,解决了海量数据自动滤波稳健算法和广角度声线折射改正技术等多项难题,形成了从调查标准、数据处理到规范成图的系统性成果。出版了该领域中国首部多波束勘测技术理论专著《多波束勘测原理、技术与方法》,已被广泛用作高校研究生教材,制订了首部多波束调查国家标准于2007年颁布实施。面向21世纪现代海洋调查新技术的发展,主持编制的《海洋调查规范》国家标准由11个基础标准组成,实现了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的发展,指导了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订,已在海洋各领域广泛应用。2014年倡导成立的ISO海洋技术分委会获得成功,担任首届主席,成为中国海洋技术标准化工作走向世界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科研项目&成果奖励
截至2015年李家彪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海洋专项、国家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项目、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专项资金项目和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等37项。在海底科学与海底探测工程技术研究,及其在中国大陆架划界和国际海底硫化物圈矿工作中,共获得省部级特等奖3次、一等奖7次、二等奖1次。
科研项目
成果奖励
论文著作&专利发明
截至2015年,李家彪主编出版11部专著和图书,其中《多波束勘测原理、技术与方法》被选为2000年度优秀海洋科技图书,《中国边缘海形成演化与资源效应(第二版)》被选为2009年度优秀海洋科技图书,《东海区域地质》被选为2009年度优秀海洋科技图书;主持完成《海洋调查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共11部分,2007);在GeophysicalResearchLetters,Jou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GeochemistryGeophysicsGeosystems,MarineGeodesy,科学通报,中国科学等发表学术论文150篇(其中SCI论文78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项。
出版著作
期刊论文
JiabiaoLi,HanchaoJian,YongshunJohnChen,SatishC.Singh,etal.(2015),SeismicobservationofanextremelymagmaticaccretionattheultraslowspreadingSouthwestIndianRidge,Geophys.Res.Lett.,42.
Chun-FengLi,JiabiaoLi,WeiweiDing,DieterFranke,etal.(2015),SeismicstratigraphyofthecentralSouthChinaSeabasinandimplicationsforneotectonics, J.Geophys.Res.SolidEarth,120.
LiJB,DingWW,WuZY,etal.Thepropagationofseafloorspreadinginthesouthwesternsubbasin,SouthChinaSea[J].ChineseScienceBulletin,2012,57(24):3182-3191.
人才培养
截至2017年,李家彪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已经培养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2名,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李家彪培养学生情况如下: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来源 |
---|---|---|
2006年04月至- | 国际大陆边缘科学组织(InterMAGINS)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 |
2011年06月至- | 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海洋调查技术与方法分委会主任委员 | |
2012年01月至- |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科学组织(IODP)科学评估组(ScienceEvaluationPanel)委员 | |
2013年01月至2015年12月 | 国际大洋中脊科学组织(InterRidge)联合主席 | |
2014年07月至2019年07月 | 国际标准化组织海洋技术专业委员会(ISOTC8-SC13MarineTechnology)主席 | |
2014年11月 | 浙江省海洋学会理事长 | |
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海洋学科评议组成员 | ||
中国海洋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 ||
浙江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 | ||
浙江省石油学会副理事长 | ||
浙江大学(双跨教授) | ||
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导师 | ||
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客座教授 | ||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兼职教授 | ||
人物评价
李家彪长期从事海底地质科学与海底探测工程技术研究,拓展了海底科学海洋维权应用的新领域,系统开展了划界地质学和深海热液硫化物找矿的技术理论研究,在中国大陆架划界工程和国际海底硫化物圈矿工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工程院评)
李家彪创建的划界地质模型保障我国东出太平洋战略通道的同时,有效提升了中国海上军事行动和海战场建设保障能力。(同济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