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健雅,1957年4月出生于江西省樟树市,测绘与地理信息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龚健雅于1982年从华东地质学院测量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92年获得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9年被聘为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6年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007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担任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龚健雅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理论和几何遥感基础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龚健雅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西省樟树市
出生日期:1957年4月
毕业院校:武汉测绘科技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空间信息共享技术与标准》、《地理信息系统基础》
主要成就: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57年4月,龚健雅出生于江西省清江县(现樟树市)义成乡的普通农民家庭。
1982年,从华东地质学院(现东华理工大学)测量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3年,经学校选派到武汉测绘学院摄影测量与遥感系进修深造。
1988年,考入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师从王之卓、李德仁,经由李德仁推荐作为该校与丹麦技术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生,远赴北欧的丹麦技术大学求学。
1990年10月,从丹麦回国。
1992年,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同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1994年,破格晋升为教授。
199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1999年,被聘为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06年,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
2007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
2010年,入选国家测绘局科技领军人才。
201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5年4月,担任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主要成就
龚健雅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龚健雅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提出了面向对象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数据模型,并成为GIS软件的主流技术,并率先研发了面向对象GIS软件GeoStar,在中国测绘、国土和电力管理等许多领域得到应用。于二十一世纪初系统地提出了空间信息共享与互操作理论与方法,研发出多源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GeoSurf和网络三维信息共享集成平台GeoGlobe,成为中国军民各类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如天地图的基础软件。在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他提出了遥感广义几何成像模型与精确处理方法,主持研发了中国遥感卫星地面处理系统,并大幅提高了国产遥感卫星影像自主定位精度。
学术论著
截至2015年4月,龚健雅出版专著13部(其中第一作者专著6部),国家标准4部,发表论文430多篇(其中期刊论文290多篇、第一作者论文80多篇、SCI论文60多篇、EI论文200多篇),论著他引共10000多次。
承担项目
截至2015年4月,龚健雅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5年4月,龚健雅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排名第三)、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2项排名第一、1项排名第二)、省部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6项。
龚健雅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龚健雅认为:“学生是老师最大的成果,科研和教学可以相得益彰。”他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他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就是要诚实、正直,决不容许学术抄袭现象。他给学生提出要做到几个“一流”:要做一流的研究者,要在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要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
龚健雅认为:持之以恒是最为重要的科研品质。他说,“我们所做的工作都应是学术前沿和国家需求。如果看准了一个事情,就要坚持做下来并不断完善,绝不能半途而废。”
讲授课程
龚健雅在武汉大学讲授《测绘学概论》,该课程先后由宁津生、李德仁、陈俊勇、刘经南、张祖勋主讲,其中王之卓是李德仁的导师,王之卓和李德仁是龚健雅的导师。师徒三人都曾赴海外留学,也都选择学成归国。
指导学生
截至2015年6月,龚健雅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120多名,博士研究生70多名,其中合作指导的两名博士研究生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22年2月27日上午11点06分,在龚健雅院士的指导下,以武汉大学学生为主体研发的“启明星一号”微纳卫星,搭乘长征八号遥二火箭在中国文昌成功发射。
龚健雅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龚健雅在测绘与地理信息科学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在生活方面,他节俭朴素,待人真诚敦厚。(东华理工大学评)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龚健雅不仅有立足国家需求做科研的赤子情怀,还将为国家培养优秀测绘人才视为己任。(武汉大学评)
龚健雅是一位站在学科前沿,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踏踏实实带领团队工作的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