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印佛,1931年7月6日出生于江苏泰兴,矿床地质学家,矿产地质勘查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省地质局总工程师、高级监察员。常印佛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同年,被分配到铜陵321地质队;1960年任铜陵321地质队总工程师;1978年任安徽省地质局副总工程师;1980年任安徽省地质局副局长;1982年任安徽省地质局总工程师;1988年任安徽省地矿局高级监察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院长。常印佛长期致力于矿产地质勘查的教学和研究等。
基本资料
中文名:常印佛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泰兴
出生日期:1931年07月06日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4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31年7月6日,常印佛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城。
1936年9月,入读于泰兴县襟江小学幼儿班。
1941年9月,入读宋介之私塾。
1943年9月,入读泰兴县私立延令中学。
1944年9月,转学至扬陋学塾读初二。
1946年3月,转学至泰兴县立中学;6月,从泰兴县立中学毕业;9月,入读镇江中学;11月,入读中大附中。
1949年9月,入读清华大学地质学系。
1952年6月,从清华大学毕业。
1952年8月,被分配到铜陵321地质队。
1955年7月,被调至南京地质部华东地质局地质矿产处工作。
1956年6月,到中苏技术合作扬子江中下游铜矿普查队(374队)工作。
1957年12月,被调至铜陵321地质队,任技术负责人。
1960年9月,任铜陵321地质队总工程师。
1965年1月,赴越南参加地质援助工作。
1970年4月,赴阿尔巴尼亚参加地质援外工作。
1974年10月,赴墨西哥和秘鲁进行为期3个月的考察。
1977年9月,调到安徽省地质局工作。
1978年10月,任安徽省地质局副总工程师。
1980年2月,任安徽省地质局副局长。
1982年,任安徽省地质局总工程师。
1988年11月,任安徽省地矿局高级监察员。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4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2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院长。
主要成就
常印佛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常印佛对世界上不同成矿环境中的几个主要铜矿类型有深入了解和研究。在区域成矿学领域:发现了铜陵近东西向隐蔽基底断裂带,提出了一个有关陆内成矿带的构造背景、地质环境、成矿特征和富集规律的系统的理论认识,丰富了陆内成矿理论,指导了找矿预测。在矿床学领域:提出的“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的建议和分类,以及所建立的相应成矿模式,发展了矽卡岩成矿理论,指导了找寻矽卡岩型铜矿的找矿实践。在找矿勘探学领域:将我国固体矿产普查划分为三个历史演变阶段,提出了第二轮普查、深部探测和立体填图的建议。在找矿实践中,为铜陵有色冶炼基地的发展提供了矿产资源。
学术论著
截至2014年5月,常印佛发表学术文章十余篇,专著两本,其代表作有《关于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等。其他论著部分参考如下:
[1]常印佛,刘湘培,吴言昌.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M].地质出版社,1991.
[2]唐永成,吴言昌,储国正,等.安徽沿江地区铜金多金属矿床地质[M].地质出版社,1998.
[3]常印佛,刘学圭.关于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以安徽省内下扬子坳陷中一些矿床为例[J].矿床地质,1983(01):13-22.
[4]陈毓川,常印佛,裴荣富,等.中国新生代成矿作用(上册)[M].地质出版社,2005.
[5]吴言昌,曹奋扬,常印佛.初论安徽沿江地区成矿系统的深部构造—岩浆控制[J].地学前缘,1999,6(2):12.
[6]吕庆田,常印佛,SinoProbe-项目组.地壳结构与深部矿产资源立体探测技术实验——SinoProbe-03项目介绍[J].地球学报,2011,32(z1).
[7]常印佛,刘学圭.关于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以安徽省内下扬子坳陷中一些矿床为例[J].矿床地质,1983(01):13-22.
[8]常印佛,董树文.论中—下扬子“一盖多底”格局与演化[J].火山地质与矿产,1996,017(001):1-15.
[9]常印佛,周涛发,范裕.复合成矿与构造转换——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为例[J].岩石学报,2012,28(10).
[10]常印佛.铜陵地区铜矿的找矿工作[J].中国地质,1985(01):25-26.
[11]陈毓川,常印佛,郑绵平.我国矿产资源形势与实现可持续供应的对策[C]//全国矿床会议.中国地质学会,2002.
[12]常印佛,董树文,黄德志.论中—下扬子"一盖多底"格局与演化[J].火山地质与矿产,1996,17(1):15.
学术交流
时间
学术活动名称
举办地
|
1954年
全国有色金属专业会议
|
1958年
安庆地区地质分局工作会议
安庆
|
1959年
安徽省地质局干部扩大会议
|
1959年
全国多金属矿床地质会议
贵阳
|
1964年
中国地质学会安徽省分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届学术年会
|
1984年
第三届矿床会议
|
1985年
地质部固体矿产普查会议
太原
|
1989年
安徽省地矿局找矿重大突破咨询小组会议
|
1989年
地矿部地矿工作会议
北京
|
1989年
第四届全国矿床会议
西宁
|
1989年
安徽省地质学会30周年学术会议
|
1991年
长江中下游重点片协调领导小组会议
|
1992年
第六次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大会
|
1992年
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五次代表大会
|
1992年
第29届国际地质大会
日本
|
1996年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
|
1996年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
北京
|
1996年
三峡库区地质环境暨第二届中日地层环境力学国际学术讨论会
|
1998年
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
|
1998年
第六届全国矿床会议
南京
|
1999年
安徽省地质学会学术报告会
|
2000年
中国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会
|
2001年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会议
成都
|
2002年
新中国地质工作50年暨中国地质学会成立80周年纪念活动
北京
|
2005年
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
合肥
|
2007年
安徽省地矿局地质工作交流研讨会
|
2007年
全国深部找矿工作研讨会
合肥
|
2007年
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会议
|
2008年
安徽省科学家企业家协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
合肥
|
2008年
全国铁矿勘查研讨会
天津
|
2009年
安徽省重大地质问题研讨会
合肥
|
2010年
沉积资源环境学术研讨会
|
2010年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首届地质科技沙龙
合肥
|
2010年
第十届全国矿床会议
长春
|
2011年
香山会议
合肥
|
2011年
全省地质找矿与科技工作座谈会
|
2011年
地质工作会议
吉林
|
2011年
江苏省地质学会成立50周年暨学术报告会
|
2011年
庐枞地区深部矿现场考察与找矿突破方向研讨会
庐江
|
2012年
深部矿产资源立体探测技术及实验研究—长江中下游实验区2011年度工作总结会议
庐江
|
2012年
“中国矿产地质与区域成矿规律总结(中国矿产地质志)”项目研讨会
北京
|
2012年
“中国矿产地质与区域成矿规律综合研究(中国矿产地质志)”项目第二次研讨会
北京
|
2012年
“中国矿产地质与区域成矿规律总结(中国矿产地质志)”项目第三次研讨会
成都
|
2012年
安徽省地矿局321地质队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
|
2012年
安徽省大陆成矿作用研究中心成立暨首次学术研讨会
合肥
|
2012年
中国矿产地质志研编技术要求评审会
南昌
|
2012年
“中国矿产地质与区域成矿规律综合研究”项目专家组第一次工作会议
宁波
|
2012年
全国深部找矿工作研讨会
合肥
|
2013年
老矿山找矿成果现场交流研讨会
南京
|
2013年
第十届“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广州
|
2013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建议论坛
北京
|
2013年
中国矿产资源形势与对策
北京
|
2013年
矿集区立体探测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审查会
合肥
|
2013年
安徽庐枞、铜陵地区深部矿调方法技术及找矿方向研讨会
合肥
|
2013年
“中国矿产地质与区域成矿规律综合研究”项目2013年工作会议
昆明
|
2013年
云南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推进会
昆明
|
2014年
小岩体成大矿与地质找矿突破战略学术研讨会
西安
|
2014年
中国区域成矿规律研究与总结成矿区带研编工作研讨会
合肥
|
2014年
安徽省2014年青年地质学术讨论会
合肥
|
2014年
深部矿产远景调查研讨会
北京
|
2015年
深部矿调与找矿新技术研讨会
合肥
|
2015年
陆内造山带形成演化与动力学机制学术研讨会
合肥
|
2015年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2015年学术会议
合肥
|
2015年
长江经济带地质工作研讨会
合肥
|
2016年
第十三届全国矿床会议
合肥
|
2016年
大陆成矿学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
合肥
|
2016年
第十四届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
合肥
|
2016年
中国矿产地质志普及本研编交流研讨会
合肥
|
2017年
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第一次联席会议暨成果交流会
合肥
|
2017年
中国矿产地质志2017年度工作会议
北京
|
2019年
长三角高质量发展院士论坛院士专家恳谈会
铜陵
|
2019年
中国矿产地质志2019年度研编进展交流总结会
北京
|
2020年
安徽省地质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
合肥
|
2021年
安徽省资源能源勘查发展战略专家研讨会
合肥
|
2021年
首届全国矿产勘查大会
合肥
|
2021年
基础地质研究高层研讨会
北京
|
2021年
中国矿产地质志2021年度工作会议
北京
|
2021年
“传承精神·筑牢基础·延续辉煌”基础地质研究高层研讨会
北京
|
承担项目
常印佛主持过大型科研项目,包括全国首批跨省区划项目、科技部“七五”和“八五”期间开展的科技攻关项目。主持或参与指导完成“九五”、“十五”期间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和安徽省科研项目等。其他部分科研项目如下:
项目时间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
1981年
长江中下游铜铁硫金(多金属)成矿带成矿远景区划
湖北、江西、江苏地矿局及上海地质中心共同承担
|
1986年
长江中下游铜铁等隐伏矿床预测研究
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
1991年
鄂豫皖苏沿江及邻区铜金等矿产勘查与评价研究
国家“八五”科技攻关专题项目
|
2004年
中国成矿体系与区域成矿评价
|
2011年
深部矿产资源立体探测技术及实验研究—长江中下游实验区
国家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03项目
|
2013年
岩浆成矿新探索—小岩体成大矿与地质找矿突破战略研究
中国工程院
|
科研奖励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
1986年
冬瓜山矿床的发现
地质矿产部成果奖一等奖
|
1987年
长江中下游铜硫金银资源重大发现与个旧一大厂锡矿成矿条件、找矿方法及远景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
1988年
长江中下游铜铁硫金(多金属)成矿带成矿区划
地矿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
2008年
大型矿集区深部结构、成矿流体与成矿预测研究
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常印佛人才培养
培养成果
常印佛关注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注重地质学科人才的培养,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副巡视员储国正,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李振生副教授等都是他的学生。
常印佛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
授予部门
|
1970年
二级劳动勋章
越南政府
|
1975年9月
一级劳动勋章
阿尔巴尼亚政府
|
1979年9月
全国劳动模范
国务院
|
1980年4月
全国地质系统“劳动模范”
地质部
|
1988年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
国家人事部
|
1988年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
安徽省人民政府
|
1991年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国务院
|
1991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国务院
|
1994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务院
|
2000年10月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2002年10月
重大科技成就奖
安徽省人民政府
|
2021年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
2021年
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
中国共产党安徽省委员会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
1966年
援越地质大组老街铜矿专家组负责人
|
1980年7月
安徽省地质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
1985年—1988年
《安徽省志·地质矿产志》编撰副组长
|
1987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
1990年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找矿信息子系统”咨询组组长
|
1991年
《安徽省矿床发现史》编写领导小组副组长
|
1992年
《安徽地质》编委会主任、总编辑
|
1992年
安徽省地矿局科学技术领导小组组长
|
1992年
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
1992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
1992年
安徽省矿产资源对2010年经济建设保证程度论证工作小组技术顾问
|
1993年
《安徽省矿床发现史》编审委员会副主任
|
1993年
安徽省地矿局咨询组长
|
1996年
《中国矿床发现史·安徽卷》编委会副主任
|
1997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
1998年
《安徽地质》编委会顾问
|
2005年
安徽省人民政府技术顾问
|
2006年
安徽省地质局首席科学顾问
|
2008年
安徽省科学家企业家协会会长
|
2009年
第四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指导委员会委员
|
2010年
合肥工业大学顾问教授
|
2010年
第十届全国矿床会议指导委员会委员
|
2010年
全球灾变事件与重大地质灾害战略研讨会指导委员会委员
|
2012年
安徽省院士专家联谊会会长
|
2012年
第十一届全国矿床会议指导委员会委员
|
2016年
中国地质调查局拉丁美洲大洋洲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席
|
安徽省地质学会名誉理事长
|
合肥工业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
安徽省科学家企业家协会荣誉会长
|
自然资源部覆盖区深部资源勘查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顾问
|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常印佛的父亲是常遗生,毕业于上海龙门高等师范学校图书馆科,曾在中学讲授英语、历史和地理等课程,曾任职于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和重庆图书馆。常印佛母亲是朱茁沅,毕业于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曾任小学教师。父亲在抗战后方染痢疾辞世,他便与母亲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
婚姻家庭
1957年6月8日,常印佛与汪德镛结为夫妻;1958年,长女出生;1959年,次女出生;1963年,幼子出生。
人物评价
“常印佛是中国著名地质科学家,是自然资源系统特别是地质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为中国地质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安徽省地质学会评)
“常印佛在区域成矿、矿床研究、找矿勘探领域成果突出,为中国矿床学、区域成矿学和找矿勘探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安徽日报评)
“常院士(常印佛)是321地质队第一辈的开创者、先驱,他的光辉历史和成果,一直激励着我们既要做金山银山的勘探者,又要做绿水青山的守护者。”(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1地质队地灾所党支部书记丁丹评)
人物纪念
院士浮雕墙
2022年5月9日,“六院士浮雕墙”在安徽省地矿局321地质队院士广场正式落成,常印佛浮雕像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