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芷生,1941年出生于湖南芷江,环境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2年安芷生毕业于南京大学;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1985年进入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实验室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199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200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8年获得陈嘉庚科学奖;2006年授聘为复旦大学双聘院士;2011年获得美国沙漠研究所杰出国际科学家奖;201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6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安芷生长期从事黄土、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研究,包括黄土与环境、地层学、古土壤与古气候学、磁性地层学和微形态学、季风变迁与过去全球气候变化、黄土高原环境保护与治理。
基本资料
中文名:安芷生
国籍:中国
出生地: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
出生日期:1941年2月25日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黄土与环境》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16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籍贯:安徽六安
人物经历
1941年2月25日,安芷生出生于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原籍安徽省六安市。
1962年,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所学习,师从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从事第四纪地质及自然环境变化的研究。
1966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任职,担任助理研究员。1981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进行合作研究(至1982年)。
1985年,进入中科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工作,先后担任副研究员(1985年至1988年)、研究员(1989年-)。
198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行合作研究(至1988年)。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担任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6年5月,担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第五届,1996.05-2000.08)、(第六届,2000.08-2004.07)、(第七届,2004.07-2008.12)。
199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至2002年)。
200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6年2月,安芷生授聘为复旦大学双聘院士。
201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个人)。
2016年5月3日,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20年7月,获2019年度陕西省最高科学技术奖。
主要成就
安芷生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黄土堆积演化方面
安芷生系统地提出了黄土堆积演化模式及其与东亚环境演变乃至全球变化的关系。为确立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及其与深海沉积序列的对比,以及黄土堆积演化与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与刘东生院士一起将中国黄土与深海沉积序列进行了成功的对比,使中国黄土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生物气候纪录的支柱之一,重建了黄土高原的气候历史;提出了黄土堆积演化模式及其与环境演变的关系;由他所领导的研究集体,系统的提出了控制中国环境变迁的东亚季风控制理论,建立了最近240万年、13万年和最近两万年以来中国古环境变化序列。
东亚季风控制论
安芷生系统地提出了控制中国环境变化的东亚季风控制论,提出东亚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和突发事件的证据和规律,并获得国际承认。重建了晚新生代不同时间尺度东亚季风变迁的代用序列:对控制中国中东部环境的古季风首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指出了东亚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
第四纪磁性地层学
安芷生首先引入了第四纪磁性地层学,最早指出中国240万年前发生的重大地质气候事件,测定了蓝田猿人和澳洲沙漠化年代;率先将第四纪磁性地层学引入中国,最早指出中国240万年前的重大地质气候事件,测定了蓝田猿人和澳洲沙漠化年代;在第四纪地质和全球变化方面,以黄土和有关第四纪沉积物为主要对象,系统地研究了中国黄土的堆积、演化及其与古气候、古环境的关系,并与全球气候变化联系起来。
中国环境变化图景
安芷生重建了最近两万年以来中国环境变化图景,并对古季风变迁机制进行了系统讨论;提出了末次冰期和间冰期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和突发事件的证据和规律,开展了南北半球古气候对比的研究,并获国际承认。论述了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季风演化的关系。
项目承担&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6年,安芷生先后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较高层次的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
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项 |
---|---|---|
1988年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 |
1989年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
1991年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
1991年 | 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
1994年 | 《黄土与古季风》 | 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1997年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
1998年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
1999年 |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 |
1999年 | 《西安市大气颗粒物污染及控制》 | 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
2000年 | 《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十五万年来环境演变的动态过程及发展趋势》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五完成人 |
2001年 | 《全球增温的历史相似型与14C年代学研究》 | 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
2006年 | 《东亚季风气候的历史与变率》 |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
2008年 | 《晚中新世以来东亚季风气候的历史与变率》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2011年 | 《中国北方树轮气候学研究》 | 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
2012年 | 《黄土和粉尘等气溶胶的理化特征、形成过程与气候环境变化》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2016年 | 《亚洲季风变迁与全球气候的联系》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论文著作
截至2016年,安芷生在"Nature"、"Science"、"Geology"、"QuaternaryResearch"、"QuaternaryScienceReview"等国外杂志上发表100余篇文章,在中国国内"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杂志上发表文章80余篇,2005年安芷生论文引用率在全国地学研究中排名第一名,在全世界Geo-Science领域排名第九。
出版时间 | 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
1992.07 | 《黄土、第四纪地质、全球变化第3集》 | 刘东生,安芷生主编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6 | 《黄土、第四纪地质、全球变化第4集》 | 刘东生,安芷生,吴锡浩主编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7.10 | 《刘东生文集》 | 刘东生著;安芷生主编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8.07 | 《黄土黄河黄河文化》 | 安芷生主编 | 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
1999.07 | 《第四纪地质》 | 安芷生主编 | 北京:地质出版社 |
2004.10 | 《中国北方干旱化的历史证据和成因研究》 | 安芷生,丁仲礼,周卫健 | 北京:气象出版社 |
安芷生人才培养
安芷生培养学生时,注重学生练好基本功,要会做实验,要懂得最基本的科学原理,而且由于地学基础研究,牵涉到时间尺度长、空间地域广、资料量庞大的复杂系统,他强调做科研还是要从兴趣出发,为了发现科学真理而工作,这样做研究才能持之以恒。安芷生注重培养创新型青年人才,截止到2016年,一共培养了12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如张小曳(1998年获得)、刘禹(2005年获得)、孙东怀(2007年获得)、刘晓东(2008年获得)、曹军骥(2009年获得)、孙有斌(2015年获得)。
截止到2016年,在安芷生直接和联合指导下已培养出40多名博士、20多名硕士,除了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还在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西北大学培养学生,指导博士生张小曳的毕业论文《中国西北大气气溶胶与黄土堆积》批准199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博士生孙东怀的毕业论文《晚新生代黄土高原风尘序列的磁性地层与古气候记录》批准200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培养学生情况如下:
毕业时间 | 论文题目 |
---|---|
2016 | 蒙古高原地形对亚洲季风气候影响的模拟研究 |
2016 | 黄土高原小流域深层土壤水分时空动态研究 |
2015 | 兰州盆地中始新世至早中新世磁性地层与古环境演化 |
2015 | 过去千年北大西洋涛动的时空演变及与欧亚气候的不稳定关系 |
2014 | 全新世东亚季风降水的区域特征研究 |
2014 | 我国湖泊沉积物生物硅记录及其环境指示意义:以青海湖为典型案例 |
2014 | 新疆伊犁和塔城黄土记录的末次冰期以来的古气候变化 |
2014 | 现代土壤碳、氢、氮同位素与海拔高度关系的初步探讨 |
2013 | 基于遥感的青海湖流域植被分类、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研究 |
2013 | 黄土高原黑碳分布、储量估算及其气候环境指示意义 |
2012 | 陆生环境中生物分子标志物氢同位素组成及其古气候意义 |
2012 | 柴北缘冷湖剖面晚新生代高分辨率磁性地层学及其构造意义 |
2012 | 西安市室内空气醛酮类污染物特征研究 |
2011 | 鹤庆盆地湖相岩芯的磁学性质变化机制及其古环境意义 |
2011 | 金属薄膜试片在博物馆藏展材料评估中的研究与应用 |
2011 | 关中平原高山气溶胶化学组成、粒径分布及源解析 |
2011 | 青海湖流域六类土壤表土有机碳、氮和黑碳的含量特征及储量估算 |
2010 | 庄浪红粘土序列记录的晚渐新世以来气候变化 |
2010 | 城市大气二次气溶胶的高分辨率观测与来源分析:以西安为例 |
2010 | 晚中新世以来青海湖岩心介形虫组合及其环境意义 |
2010 | 末次冰期晚期以来青海湖沉积的岩石磁学研究 |
2010 | 成都市大气PM2.5的化学组成及对能见度的影响 |
2010 | 黄土颜色变化的控制因素及其古气候意义 |
2010 | 中国北方城镇人居环境调查及评价体系建立:以黄河流域为例 |
2009 | 基于GIS的西北地区环境信息系统开发研究 |
2009 | 秦俑馆室内颗粒物的微区分析及微环境实验舱研究 |
2009 | 高准确度的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释光年代学研究 |
2009 | 长白山区泥炭地有壳变形虫-环境因子转换函数模型研究 |
2009 | 青海湖现代沉积速率分布及控制因素初步研究 |
2008 | 我国最近2000年高分辨率季风降雨变化 |
2008 | 关中平原大气黑碳气溶胶变化规律及成因 |
2008 | 青海湖及邻近地区碳酸盐同位素环境记录与季风-干旱环境变迁 |
2008 | 末次间冰期以来中国黄土序列10Be记录及其古地磁示踪 |
2008 | 青海湖流域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 |
2008 | 西安两地树木年轮中某些微量元素的含量与环境变化 |
2007 |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室内气溶胶理化特征与来源解析 |
2007 | 青海湖一郎剑钻孔岩芯的磁性地层学与古环境记录 |
2007 | 青海湖地区不同水体介形类分布特征及碳、氧同位素组成初步研究 |
2006 | 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土壤碳循环研究:DNDC模型的验证与应用 |
2006 | 岱海与太湖沉积物记录的最近500年黑碳气溶胶沉积历史和火事件 |
2006 | 利用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土壤碳同位素组成重建古气候变化 |
2006 | 青海湖地区近50年来自然环境变化的某些特征 |
2005 | 西沙群岛珊瑚礁磁性地层学与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初步研究 |
2005 | 黄土高原古粉尘的大气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
2005 | 岱海湖泊沉积记录的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变 |
2004 | 阿尔金山索尔库里盆地晚第三系磁性地层研究与青藏高原北部隆升 |
2003 | 石笋记录的最近5万年印度季风气候变化 |
2003 | 历史文献记录的唐五代时期(618~959AD)中国气候冷暖变化及其与火山喷发的关系 |
2003 | 最近13,000年中国东北地区植被演化与气候变迁 |
2001 | 中国北方沙漠-黄土边界带陆地环境演化的复原研究 |
2001 | 贺兰山环境变化的树轮宽度和稳定碳同位素记录 |
2001 | 亚洲粉尘,晚新生代黄土高原风尘沉积与季风演化 |
2000 | 晚新生代黄土高原风尘序列的石英粒度和沉积通量变化 |
2000 | 黄土高原北部晚新生代风尘序列的磁性地层与古气候研究 |
1999 | 内蒙古阴山、陕西子午岭树木年轮对气候要素的重建 |
1999 | 晚新生代黄土高原风尘记录的周期谱演化特征研究 |
1998 | 东亚季风气候变迁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 |
1998 | 镇安.佛坪树轮气候学研究 |
1997 | 不同类型14C样品的前处理及其测年方法的初步研究 |
1997 | 晚新生代黄土高原风尘序列的磁性地层与古气候记录 |
1997 | 蓝田段家坡风成红粘土序列的古气候记录 |
1997 | 黄土中碎屑石英记录的末次间冰期气候特征 |
1997 | 黄土高原晚第四纪黄土及湖相沉积物红外光释光测年初步研究 |
1996 | 黄土记录的最近250万年东亚冬夏季风气候变化 |
1995 | 中国西北大气气溶胶与黄土堆积 |
1995 | 榆林镇北台黄土剖面记录的最近13万年沙漠—黄土过渡带的气候历史 |
1994 | 陕西黄陵树木年轮稳定碳同位素与气候 |
1990 | 陕西全新世黄土的14C年代学及最近13000年气候变迁 |
1990 | 最近130000年西安、洛川地区黄土稳定同位素研究 |
1989 | 渭南沋河流域距今12万年以来气候地层年代学的研究 |
安芷生荣誉表彰
时间 | 奖项/荣誉 | 参考资料 |
---|---|---|
1991年 | 第二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 | |
2000年 | 匈牙利科学院授予的洛克兹奖章(LoczyMedal) | |
2001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
2008年 | 陈嘉庚科学奖(地球科学奖) | |
2011年11月18日 | 美国沙漠研究所杰出国际科学家奖 | |
2015年 | 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个人) | |
2016年06月30日 | 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 | |
2017年05月 | 全国创新争先奖 | |
2020年 | 2019年度陕西省最高科学技术奖 | |
人物评价
安芷生为解决中国地球环境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具体问题,积极投身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扎根西部三十余年,辛勤耕耘,建立起国际一流地学机构,取得了一系列国际瞩目的创新成果,在地球科学领域为中国科学家赢得了国际声誉,为本领域培养了大批一流英才,以实际行动为落实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理念做出了表率。(中共陕西省委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