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邝宇平

邝宇平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148 更新时间:2023/12/6 0:24:59

邝宇平,1932年11月9日生于北京,籍贯广东台山,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理论物理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高能物理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兼任亚太正负电子直线对撞机物理工作组中国联系人,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高级顾问。邝宇平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52年院系调整到北京大学物理系;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79年以来曾多次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西欧中心(CERN)、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DESY)等21个研究所进行学术访问;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邝宇平主要从事粒子理论研究。在重夸克偶素物理、TeV能区物理、有效拉氏量理论等方面做出重要工作。

基本资料

名:邝宇平

国籍:中国

民族:汉

籍贯:广东省台山市

出生日期:1932年11月9日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出生地:北京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51年,邝宇平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1952年,院系调整到北京大学物理系。

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1955年至1979年,在兰州大学物理系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

1979年至1982年,作为访问科学家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作研究。

1982年至1984年,在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任副教授、理论物理教研室主任。

1984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4年至1987年,任理论物理教研室主任。

1990年至1999年,任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邝宇平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邝宇平主要从事粒子理论(粒子物理理论和量子场论方面)的研究,在重夸克偶素物理、TeV能区物理、有效拉氏量理论、动力学对称破缺理论等方面做出重要工作。他在重夸克偶素方面的长期系统工作受到国际同行重视。他与合作者在国际上首次建立强子跃迁的合理模型和系统计算方法。作了大量的预言,被后来的实验证实,又进一步建立了含耦合道效应的强子跃迁理论。该成果被大量引用,也在最高级别国际会议上被介绍。他在这领域的突出成果使他在国际重夸克偶素物理界占有一席之地。

邝宇平与何红建及李小源一起给出对探索电弱破缺机制有重要作用的等价定理的严格证明和正确表述,首次揭示出等价定理成立的本身可以用来遴选灵敏探测过程;与何红建、袁简鹏一起,在此基础上,对TeV能量对撞机上各种探测电弱破缺机制的过程的灵敏度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为未来的实验提供有用的信息;与何红建、袁简鹏及张斌一起首次提出通过弱规范玻色子散射来探测Higgs玻色子反常耦合的新的灵敏方法,可用于区分标准模型和新物理模型中的Higgs玻色子;与颜东茂合作首次建立单通道重夸克偶素强子跃迁的合理模型和系统的理论方法,所作的有关Υ系统强子跃迁几率的预言被后来的实验证实;与周宏毅一起首次建立了含耦合道效应的强子跃迁理论,改进了理论与实验符合的程度,并解释了一些其它有关实验;与陈裕一起提出有清楚QCD意义的重夸克相互作用势模型,所得ψ及Υ族的能谱等与实验符合程度优于已有势模型;与青合作,首次由QCD第一原理形式地导出了标介子的手征拉氏量,给出该拉氏量各系数的QCD定义,并在一定近似下由QCD计算出手征拉氏量的各系数,与实验值相符。这些创新的工作引起相当的国际反响。

科研项目

时间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世纪之交的理论物理学若干重大问题

国家科委九五理论物理攀登计划项目

2006年

TeV能区物理的理论研究(TheoreticalStudyofPhysicsatTeVEnergyScale)

中美合作研究项目

清华大学与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DESY)高能物理协作项目中的粒子物理理论项目

论文发表

截至2012年9月,邝宇平在中国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其文章被同行大量引用,其中包括不少国际著名专家的引用,论文被引用3000余次。

1.H.-J.He,Y.-P.KuangandX.Li,“OnthePrecisionFormulationoftheEquivalenceTheorem”,Phys.Rev.Lett.69(1992)2619.

2.H.-J.He,Y.-P.KuangandX.Li,“FurtherInvestigationonthePreciseFormulationoftheEquivalenceTheorem”,Phys.Rev.D49(1994)4842.

3.H.-J.He,Y.-P.KuangandX.Li,“ProofoftheEquivalenceTheoremintheChiralLagrangianFormalism”,Phys.Lett.B329(1994)278.

4.H.-J.He,Y.-P.KuangandC.-P.Yuan,“EquivalnceTheoremandProbingtheElectroweakSymmetryBreakingSector”,Phys.Rev.D51(1995)6463.

5.H.-J.He,Y.-P.KuangandC.-P.Yuan,“GlobalPowerCountingAnalysisonProbingElectroweakSynnetryBreakingMechanismatHighEnergyColliders”,Phys.Lett.B382(1996)149.

6.H.-J.He,Y.-P.KuangandC.-P.Yuan,“EstimatingtheSensitivityofLHCtoElecrtoweakSymmetryBreaking:Longitudinal/GoldstoneBosonEquivalenceasaCriterion”,Phys.Rev.D55(1995)3038.

7.H.-J.He,Y.-P.Kuang,C.-P.Yuan,andB.Zhang,“AnomalousGaugeInteractionsoftheHiggsBoson:PrecisionConstraintsandWeakbosonScatterings”,Phys.Lett.B554(2003)64.

8.B.Zhang,Y.-P.Kuang,H.-J.HeandC.-P.Yuan,“TestingAnomalousGaugeCouplingsoftheHiggsBosonviaWeakBosonScatteringsattheCERNLHC”Phys.Rev.D67(2003)114024.

9.C.-X.Yue,Y.-P.Kuang,X.-L.WangandB.Li,“ReexaminationoftheConstraintsonTopcolor-AssistedTechnicolorMidelsfrom”,Phys.Rev.D62(2000)055005.

10.X.-L.Wang,Y.-P.Kuang,H.-YZhou,H.WangandL.Zhang,“SingleTopQuarkProductioninCollisionsandTestingTechnicolorModels”,Phys.Rev.D60(1999)014002.

11.Y.-P.KuangandT.-M.Yan,“PredictionsforHadronicTransitionsintheSystem”,Phys.Rev.D24(1981)2874.

12.Y.-P.Kuang,S.F.TuanandT.-M.Yan,“HadronicTransitionsandSatesofHeavyQuarkonia”,Phys.Rev.D37(1988)1210.

13.Y.-P.KuangandT.-M.Yan,“HadronicTransitionsofD-WaveQarkoniumand”,Phys.Rev.D41(1990)155.

14.Y.-P.Kuang,Y.-P.YiandB.Fu,“MultipoleExpansioninQuantumChromodynamicsandtheRadiativeDecaysand”,Phys.Rev.D42(1990)2300.

15.H.-Y.ZhouandY.-P.Kuang,“Coupled-ChannelEffectsinHadronicTransitionsinHeavy-QuarkoniumSystems”,Phys.Rev.D44(1991)756.

16.Y.-Q.ChenandY.-P.Kuang,“improvedQCD-MotivatedHeavy-QuarkPotentialswithExplicitDependence”,Phys.Rev.D46(1992)1165.

17.Y.-Q.Chen,Y.-P.KuangandR.J.Oakes,“Spin-DependentPotentialBetweenHeavyQuarkandAntiquark”,Phys.Rev.D52(1995)264.

18.Y.-P.Kuang,“S-DMixingandSearchingfortheStateattheBeijingElectron-PositronCollider”,Phys.Rev.D65(2002)094024.

19.QWang,Y.-P.Kuang,X.-L.WangandM.Xiao,“DerivationofEffectiveChiralLagrangianforPseudoscalarMesonsfromQCD”,Phys.Rev.D61(2000)054011.

20.H.Yang,Q.Wang,Y.-P.KuangandQ.Lu,“CalculationoftheChiralLagrangianCoefficientsfromtheUnderlyingTheoryofQCD”,Phys.Rev.D66(2002)014019.

21.H.-J.HeandY.-P.Kuang,“EffectivePotentialforLocalCompositeOperatorsandtheProblemofFactorizationofMulti-FieldCondensates”,Z.Phys.C47(1990)565.

22.H.-J.He,Y.-P.Kuang,Q.WangandY.-P.Yi,“EffectivePotential,Renormalization,andNontrivialUltravioletFixed-PopintinD-Dimensional2Order-1/Nin1/NExpansion”,Phys.Rev.D45(1992)4610.

23.S.-Q.Nie,Y.-P.Kuang,Q.WangandY.-P.Yi,“NonpurterbativeExplanationoftheEnhancementFactorsintheQCDSumRulefortheMeson”,Phys.Rev.D56(1997)1489.

学术交流

1987年至2000年,作为访问教授多次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斯坦福大学(Stanford)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费米国家实验室、明尼苏达大学,欧洲核子中心(CERN),德国高能物理研究所(DESY)、海德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学院,丹麦尼尔斯·玻尔研究所,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INFN),日本高能研究所(KEK)、日本大学等单位进行学术交流。

2004年7月,邝宇平联合北京大学赵光达、美国肯塔基大学K.-F.Liu、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TaoHan、以及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戴元本、张肇西、吴岳良、陈裕启组织“高能物理前沿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4年7月,参加由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和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共同主办的“前沿科学论坛”。

科研成果奖励

时间

奖项

1986年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4年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9年

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邝宇平人才培养

截至2012年9月,邝宇平培养博士生12名,硕士研究生10名,毕业的9名博士及一些硕士已成为中国国内外粒子物理理论研究方面的重要力量。

邝宇平荣誉表彰

获奖时间

奖项名称

1989年

第一届吴有训物理奖

2003年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

社会任职

时间

职务

1985年—1989年

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高级顾问(SeniorAssociate)

1995年

第17届国际高能轻子光子相互作用会议组委会委员

1998年

第一届亚太直线对撞机物理、探测器研讨会国际组委会主席

2000年

第三届国际光子对撞机研讨会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2000年—2001年

《中国物理快报》(ChinesePhysicsLetters)副主编

2001年

《中国物理快报》(ChinesePhysicsLetters)编委

2001年

第四届亚太直线对撞机物理、探测器研讨会国际组委会主席

2004年

第24届国际高能物理会议组委会委员

2007年3月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第九届(开放所第七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高级顾问委员会委员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

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副理事长

《理论物理通讯》(CommunicationsinTheoreticalPhysics)编委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编委

王淦昌物理奖评委会委员

赵忠奖金管理委员会委员

亚太直线对撞机物理工作组中国联系人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邝宇平是中国TeV物理工作组的组织者和领导人。(清华大学评)

邝宇平是清华大学实施“找几个大脑袋”战略引进来的“大脑袋”之一。平时邝老师很注意自己的形象,打扮得干干净净,很整齐。如果你不跟他交谈,你会感觉他比较“威严”,不苟言笑,可跟他聊起来,你就会发现,他是一个很和善的人。他是“学术的大牛”,为人处世跟做学问一样,比较严谨,要求高。(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王青评)

邝宇平是一个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是中国老一辈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他从不崇拜金钱和权力,即使在当选院士以后,仍一如既往地潜心于学术和教学。人们在他身上依然能看到像华罗庚、钱学森等新中国第一代老科学家们不懈探求科学真理的宝贵精神,是晚辈学习的榜样。(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何红建评)

标签: 邝宇平

更多文章

  • 李安民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安民

    李安民,男,1946年9月出生于四川省重庆市,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四川学术带头人,四川大学数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9年李安民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汶川县草坡公社劳动锻炼,两年后调至汶川造纸厂工作;1978年考取了北京大学数学系硕士研究生;1981年硕士毕

  • 李大潜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大潜

    李大潜,1937年11月10日生于江苏南通,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葡萄牙科学院外籍院士,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基础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法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李大潜于1957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66年该校在职研究生

  • 李德平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李德平

    李德平,1926年11月4日出生于北京,籍贯江苏兴化,辐射物理、辐射防护及安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研究员、名誉院长,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李德平于1948年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50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辐射物理研究

  • 李家春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家春

    李家春,1940年7月26日出生于上海,流体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家春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力学专业;1966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空气动力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88年—1998年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基础室、环流室主任,环境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20

  • 李家明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家明

    李家明,1945年11月6日出生于云南昆明,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原子分子测控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家明于1968年从台湾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1974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1975年至1976年担任美国匹兹堡大学物理天文系研究助理

  • 李儒新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儒新

    李儒新,男,1969年10月出生于福建省建瓯市,中共党员,博士生导师,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现任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院长,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所长,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儒新于1990年毕业于天津大学获光电子

  • 李惕碚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惕碚

    李惕碚,1939年6月出生于重庆北碚,籍贯湖南攸县,高能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天体物理中心主任。李惕碚于1963年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1964年任研究实习员,1978年任助理研究员,1979年任副研

  • 励建书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励建书

    励建书,1959年11月出生于浙江杭州,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讲座教授,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1981年励建书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83年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之后教于马里兰大学;1994

  • 林海青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林海青

    林海青,1958年7月出生于福建福州,计算凝聚态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讲座教授。林海青于1981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赴美留学;1983年获得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1987年至1989年担任美国布鲁克海

  • 林群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林群

    林群,1935年7月出生于福建连江,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6年林群从厦门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1989年被评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1年至199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副所长;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