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王小谟

王小谟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825 更新时间:2023/12/6 12:00:04

小谟(1938年11月11日-2023年3月6日),上海市金山区金山卫镇人,中国著名雷达专家,中国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1961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0年获全国百名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1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2013年1月18日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小谟从事雷达研制工作50余年,先后主持研制过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等多部世界先进雷达,在国内率先力主发展国产预警机装备,提出中国预警机技术发展路线图,构建预警机装备发展体系,主持研制中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引领中国预警机事业实现跨越式、系列化发展,并迈国际先进水平。2023年3月6日14时06分,王小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基本资料

名:王小谟

外文名:WangXiaomo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上海市金山区

出生日期:1938年11月11日

逝世日期:2023年3月6日

毕业院校:北京理工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国预警机之父

中国三坐标雷达的创始人

人物生平

1938年11月11日,出生于上海市金山区。

1956年,王小谟高中毕业。

1961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

1969年,王小谟接到了一个新的调令:到三线去。当时“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口号响彻天南地北。一大批国家重要的钢铁、常规兵器、航空、航天、能源、电子、重型机械、发电设备制造工业基地向三线战略转移。跟王小谟一起从14所去贵州的有八九百人,他们组成了一个新的研究所-电子工业部第38研究所(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

1986年,王小谟担任38所所长。

1987年,作为13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之一,王小谟应邀到北戴河疗养,受到邓小平同志的亲切接见。

1990年,国家决定通过对外合作解决预警机装备急需。王小谟担任中方总设计师,主持系统总体设计,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基于二维有源相控阵体制的三面阵背负罩新型预警机工程方案。同时,他带领和组织国内研发团队同步开展研制工作,掌握预警机设计方法和主要关键技术,锻炼和培养技术队伍,为中国自行研制预警机奠定坚实基础。国产预警机正式立项后,王小谟主动推荐优秀年轻专家担任总设计师,自己担任总顾问,倾心指导年轻的总师们确定总体技术方案,开展技术攻关、系统集成和试验试飞方案等重大工程研制事项,为中国首型预警机的研制成功作出重要贡献。

1991年,53岁的王小谟离开38所,到北京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总体研究院开始了他在国防科技上的更高追求。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2009年,已经72岁高龄的他,欣然接受38所聘请,担任该所预警探测领域首席科学家。

2010年,他主导研制的预警机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同时,他亲任出口型预警机总设计师,首次提出运八平台背负圆盘型天线罩的设想,实现了“小平台、大预警”。

2013年1月18日,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和科技部审核,国务院批准并报请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授予王小谟院士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获得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王小谟拿出500万元人民币奖金中的450万元,又通过各方最终筹集出2000万元,计划成立雷达创新奖励基金,每年奖励三名在雷达和预警探测技术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和有重大创新的年轻人。

2023年3月6日14时06分,王小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王小谟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23年3月12日10时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王小谟致力于雷达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工作。上世纪60年代,他瞄准国际雷达技术前沿领域,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上世纪80年代,他主持开展低空雷达技术攻关,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部中低空兼顾雷达,并在国际雷达装备同台竞技中为国产雷达赢得了世界声誉。

针对中国国情,王小谟率先提出开展轻型预警机的预先研究,主持制定技术方案,为国家决策研制轻型预警机创造条件。他还提出利用国产飞机实现预警机出口的设想,并担任原型机总设计师,主持完成原型样机设计与制造,推动实现中国预警机装备出口。他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数字阵列雷达预警机地面样机技术攻关,为研制新型预警机奠定基础。

20世纪80年代,王小谟主动策划,与十几位老专家深入酝酿,希望自主研制预警机。王小谟详细整合十几年的研究基础,综合分析国内各方面的科研力量,最终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开了一边国际合作、一边自主研制预警机的漫漫航程。合作研制期间,王小谟受命担任预警机工程中方总设计师,提出采用大圆盘、背负式、三面有源相控阵新型预警机方案,这是世界首创。同时,他坚决主张并且部署安排了国内同步研制,并做出了样机。当外方迫于国际压力单方面中止合同时,他部署安排的国内同步研制工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做出了预警机样机。这数年中,研制团队突破了预警雷达研制最为关键的“两高一低”技术,建立了亚洲最大的测试暗室和亚洲最大的热压罐。国产预警机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的9个第一,突破100余项关键技术,累计获得重大专利近30项。中国的预警机成为世界上看得最远、功能最多、系统集成最复杂的机载信息化武器装备之一。

20世纪90年代,坚持力主自主研制预警机,并亲自担任某型预警机总设计师、预警机研制工程总顾问,为中国预警机形成初步规模、进入国际先进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科研成果奖励

2012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1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2008年,获国防科学技术特等奖。

2006年,获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

1997年,获光华科技基金一等。

1997年,获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学术论著

主要论文有《计算机模拟试验法-雷达发展概率的计算》、《三坐标雷达的最佳设计》等。

《监视雷达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人才培养

王小谟院士学术造诣深厚,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先后培养出18位中国预警机系统或雷达系统总设计师。

荣誉表彰

2012年,获“全国百名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社会任职

曾任电子工业部38所所长、信息产业部电子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等职,现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

现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信号处理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博士生导师。电子工业部电子科学研究院(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工业与信息化部科技委副主任,原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院长。

第九、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人物评价

我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研制雷达,然后负责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应用到预警机上,把设计变为现实。我只是一位普通人。国家给我这个奖,是对整个科研团队的肯定,我代表他们领奖。”(自评)王小谟出色的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王小谟的身上有一股韧劲。(38所原所长冯长宽评)

“王小谟有着老一代科学家特有的才华与气质,严谨,务实,对技术发展趋势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和洞察力,更关键的是,他始终坚信‘中国人一定能行’,始终坚持‘中国人必须自己干’,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他和整个中国电科团队,在国际严密封锁、国内基础有限的情况下,以一种超乎寻常的速度推进了中国雷达和预警机事业的发展。”(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樊友山评)

王小谟几十年如一日对预警机事业的执著、开拓和追求,实现了我国预警机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重大突破,对预警机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成为“自力更生、创新图强、协同作战、顽强拼搏”预警机精神的标志性代表人物。(北京理工大学评)

生于战乱贫弱的旧中国,长于换了人间的新中国,奋斗于春潮澎湃、活力竞放的改革开放,求索不止、鞠躬尽瘁于新时代,历经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王小谟院士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部自动化三坐标雷达,成功研制我国第一部中低空兼顾的低空雷达,系统谋划和推进我国预警机事业的发展,设计提出了我国预警机技术发展路线图和预警机装备发展体系,为我国预警机研制彻底打破国际封锁、实现完全自主发展、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无可取代的重要贡献,为我国雷达和预警机装备的发展屹立起一座座不朽的丰碑。(王小谟同志治丧办公室评)

标签: 王小谟

更多文章

  • 徐滨士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徐滨士

    徐滨士(1931年3月12日-2023年2月15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山东招远人,维修工程、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专家。曾任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全军装备维修表面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54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与焊接专业;1954年在哈尔滨军事工

  • 吴中如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吴中如

    吴中如(1939年9月9日-2023年2月5日),出生于江苏宜兴,水工结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中如长期从事水工结构及安全监测等研究工作。1963年从华东水利学院毕业后,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文所、豫北试验站工作;1969年至1975年在河南省济源市铁山河水库、新乡地区电

  • 欧阳平凯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欧阳平凯

    欧阳平凯(1945年8月16日-2023年1月30日),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平乐县,生物化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誉院长,南京工业大学原校长。欧阳平凯长期从事生物化工领域的教学与工程研究。1968年欧阳平凯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北石家庄电化

  • 黎介寿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黎介寿

    黎介寿(1924年9月13日-2023年1月30日),出生于湖南浏阳,普通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教授,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黎介寿于1949年从南昌医学院毕业,担任南京中央医院外科住院医生;1950年担任华东军区医院外科医师;1951年担任南京市抗

  • 李钊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钊

    李钊(1940年2月3日-2023年1月24日),出生于河北省无极县,地雷爆破专家,专业技术少将,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工程兵科研一所高级工程师。李钊于1964年从西安工程兵工程学院毕业,分配到总装工程兵某部从事科研工作,历任解放军总装备部驻无锡工程兵科研一所实习员、助理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第四

  • 胡光镇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胡光镇

    胡光镇(1927年8月26日-2023年1月23日),出生于江苏松江,电子工程及通信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某研究所研究员。胡光镇1948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1949年11月—1952年7月任中央军事委员会民航局天津工厂技术员;1956年12月—1961年7月任中国人民解放

  • 方智远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方智远

    方智远(1939年9月3日-2023年1月20日),男,汉族,生于湖南衡阳县,中国共产党党员,蔬菜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主任、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方智远于1960年-1964年,在武汉大学学习,获学士学位;1964年-1988年,先后任中国农科

  • 梁晋才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梁晋才

    梁晋才(1927年12月17日-2023年1月17日),男,汉族,出生于北京,原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自动控制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研究员。1950年,梁晋才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1950年—1952年,在北京铁道学院电信系任助教、讲师;1952年—1953年,在哈

  • 茆智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茆智

    茆智(1932年9月20日-2023年1月13日),男,汉族,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农田水利专家,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中心(北京)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1953年,茆智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1953年至1955

  • 张金麟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张金麟

    张金麟(1936年10月16日-2023年1月9日),男,出生于河北滦南,船舶总体和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工程总设计师、研究员。张金麟于1960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涡轮机专业毕业后进入海军科研部〇九研究室工作;1971年至1983年担任中船重工集团第七一九研究所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