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滨士(1931年3月12日-2023年2月15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山东招远人,维修工程、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专家。曾任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全军装备维修表面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54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与焊接专业;1954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滨士率先在中国将等离子喷涂技术用于解决车辆薄壁磨损零件修复的重大难题;研制的电刷镀设备、各种镀液及纳米电刷镀技术,为现场修复大型设备及关键零件提供先进技术;近年开发的高效能超音速等离子喷涂技术,为制备高温热障图层提供了关键技术;开发研究新型履带板换代材料并推广应用;研究纳米自修复添加剂新技术,解决了重载荷、极端苛刻环境下的润滑、抗磨、防腐等重大难题。2023年2月15日,徐滨士同志逝世,享年92岁。
基本资料
中文名:徐滨士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31年3月12日
逝世日期:2023年2月15日
毕业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光华科技工程奖
国际热处理与表面工程联合会“最高学术成就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
出生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代表作品:《表面工程与维修》《纳米表面工程》
人物生平
1931年(民国二十年)三月,徐滨士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个普通家庭里。小时候,他经常看到同胞们被日本人欺负蹂躏,于是他暗下决心:“用知识把祖国建设强大。”在强烈的报国心的驱使下,他发奋读书,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徐滨士考取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与焊接专业,与其他中国学生一起先读了两年预科,系统学习了俄语与高中数、理、化。
195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成立了全国最早的焊接专业,为了尽快培养出焊接专业的本科生,学校抽调了当时已大四的徐滨士等一批学生学习焊接。
1954年,徐滨士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与焊接专业毕业,获工程师学位。并被分配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当上了装甲兵工程系修理教研室的教员,建设焊接实验室。为了攻克坦克零部件磨损后的修复难关,他经过100多个日夜的试验和无数次的失败,终于研制成功了国内第一台振动电弧堆焊设备,突破了薄壁零件不能修复的禁区。
1954年至1961年,徐滨士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
1961年,徐滨士历任装甲兵工程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
20世纪90年代末,徐滨士在传统等离子喷涂技术的基础上,徐滨士研究开发出高效能超音速等离子喷涂技术,能耗和气体消耗量下降1/3,其综合性能超过美国同类产品,喷涂的纳米涂层可用于修复高性能飞机发动机叶片。
1987年,徐滨士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表面工程研究所与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全力研究和解决表面工程中的许多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问题,并创办了《表面工程》杂志。他带领课题组攻克了很多技术难题,成功开发出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技术,制备出了不同体系的20余种纳米电刷镀液。
1990年6月,徐滨士晋升为少将军衔。
1992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5年,徐滨士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4年10月25日,在上海召开的第14届国际热处理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国际热处理与表面工程联合会第33届常务理事会上,徐滨士被授予国际热处理与表面工程联合会最高学术成就奖。在徐滨士之前全世界仅5人获此殊荣。
2010年当选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荣立二等功1次,所在团队荣立集体一等功,被表彰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
2018年12月退休。
2023年2月15日,徐滨士同志逝世,享年92岁。
主要成就
徐滨士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徐滨士长期从事维修工程、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研究,是我国表面工程学科和再制造工程学科的倡导者和开拓者之一。在国内帅先将等离子喷涂技术用于解决车辆薄壁磨损零件修复的重大难题;研制的电刷镀设备、各种镀液及纳米电刷镀技术,为现场修复大型设备及关键零件提供先进技术。开发的高效能超音速等离子喷涂技术,为制备高温热障涂层提供了关键技术。开发研究新型履带板换代材料并推广应用。研究纳米自修复添加剂新技术,解决了重载荷、极端苛刻环境下的润滑、抗磨、防腐等重大难题。
科研项目
先后承担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英、中波政府合作项目,国家发改委和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军队预研项目等80余项科研项目。
论文著作&授权专利
徐滨士出版专著20余部,制定国家标准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千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
科研获奖
徐滨士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二等奖9项。荣获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奖、光华科技工程奖、国际热处理与表面工程联合会“最高学术成就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成就奖、中国焊接学会“终身成就奖”、中国表面工程学会和摩擦学学会“最高成就奖”等荣誉称号。
徐滨士人才培养
徐滨士一直战斗在教学一线,培养出150余名优秀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教带出9个教学科研创新团队、20余名领军拔尖人才,为国家和军队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带领团队获“全军首届科技创新群体奖”。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1996年至2005年期间,徐滨士培养的硕士、博士共9名,情况如下:
徐滨士荣誉表彰
1995年,徐滨士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社会任职
单位名称(学术组织刊物) | 职务 |
---|---|
《机械工程学报》,《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 编委会主任 |
《中国表面工程》,《中国设备工程》 | 编委会主任 |
波兰华沙理工大学 | 荣誉教授 |
国家产学研设备工程开发推广中心 | 主任 |
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 兼职教授 |
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 | 顾问 |
全国产品回收利用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主任 |
中国科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 | 委员 |
中国老科学家技术协会 | 副会长 |
中国设备管理协会 | 副会长 |
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 | 学术委员会委员 |
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 顾问 |
总装备部装备维修工程技术专业组 | 组长 |
人物评价
正是因为对祖国的强烈责任感,徐滨士几十年来不为困难所压倒,不为挫折所屈服,不为名利所诱惑,从不懈怠,一步一个台阶,先后研究开发50多项重大科研成果,获奖无数,著作等身,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我国表面工程学科和再制造工程学科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之一,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尊重。(经济日报陈建辉)
谈起徐滨士,人们崇敬的眼神里,总有一丝从心底漾起的亲切:学院领导谈起他,像在谈论一位风雨同舟的老战友;学生们说起他,像在谈论自己严厉又慈爱的父辈;实验室的工人师傅们,谈起他更像说一位知心的伙伴……几十年来,徐滨士立身做人干事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形象魅力”,深深感染着身边的人们。(解放军报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