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楼南泉

楼南泉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666 更新时间:2024/1/7 23:15:19

楼南泉(1922年12月13日—2008年1月3日),出生于浙江杭州,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五任所长。1946年楼南泉从国立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后进入南京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合成氨厂化学研究部工作,担任研究技术员;1949年参与了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建设工作,并在该所历任助研、副研究员、研究员及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等职;1980年至199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83年至198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并同时当选为化学部委;1992年至1996年担任国家攀登计划项目A《态-态反应动力学及原子分子激发态》首席科学家;2008年1月3日在辽宁大连逝世,享年86岁。楼南泉长期从事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他参与组建和领导了中国第一个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室,推动了中国分子反应动力学学科的发展。

基本资料

名:楼南泉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省杭州市

出生日期:1922年12月13日

逝世日期:2008年1月3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国立中央大学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人物经历

1922年12月13日,楼南泉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

1942年,楼南泉考入位于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

1946年,楼南泉从国立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毕业论文《酚醛树脂的研究》获得中国化学会颁发的“楚清”奖。毕业后进入南京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合成氨厂化学研究部工作,担任研究技术员(至1949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楼南泉进入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参与了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建设工作,并在该所历任助研、副研究员、研究员及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等职。

1978年,楼南泉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同年在全国科学规划讨论中,他率先倡导在中国国内开展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并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组建和领导了中国第一个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室,建立了中国第一代分子束反应实验装置,开展分子束反应动力学和分子传能的研究。

1979年,楼南泉和曾宪康首次代表中国化学家参加了在意大利举行的第七届国际分子束会议,在这次会上他被聘任为国际分子束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

1980年,楼南泉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至1992年)。

1981年,楼南泉被国务院任命为首批物理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及博士后指导教师。

1983年5月,楼南泉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至1986年8月)。

1991年11月,楼南泉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并同时当选为化学部常委(至1998年)。

1992年,楼南泉担任国家攀登计划项目A《态-态反应动力学及原子分子激发态》首席科学家(至1996年)。

2008年1月3日晚间,楼南泉在辽宁大连逝世,享年86岁。

主要成就

楼南泉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楼南泉早年从事催化反应及异相催化理论研究,在CO+H2合成液体燃料研究中与他人合作获得重要成果。20世纪60年代参与主持固体和固液火箭推进剂研究和发动机燃烧试验,研制成功过氯酸甲基六次甲苯四胺推进剂药柱。70年代合作开展了中空纤维反渗透膜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取得有效成果。1978年以来,创建并领导了中国第一个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室,在中国国内率先建造了大型交叉分子束装置和其他多套精密的研究设备。利用分子束和激光技术深入探讨了金属原子与多种氧化物的反应动态学,在反应机理、新生产物态分布和能量配置、分子间传能以及分子空间取在反应动态学中的作用等方面取得创新成果。他还开展有关飞秒激光控制化学反应的研究。

交叉分子束态—态反应动力学及分子传能研究

在基础研究方面,楼南泉于1978年率先在中国国内开展了分子反应动力学和分子传能研究,组建并领导了中国第一个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室,建造了中国国内惟一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交叉分子束实验装置,在研究中应用了先进的激光技术(如激光诱导荧光),实现了在单次碰撞条件下研究分子反应动力学。这在当时(即1979年)国际上也只有美国和英国分别先于中国用此类设备可以从事双分子(包括放热或吸热)反应散射研究。楼南泉和国钟进行了交叉分子束在反应相对碰撞能较高(或碰撞参数较大)的情况下研究Cl+CH212一ICl+CH21这一反应的散射动力学,获得了精确的反应产物的角分布和速度分布数据,绘制出反应产物的散射图像。在此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运用相空间理论对Cl+CH212反应体系深入地探讨出反应的运动学限制表现为能量守恒和角动量守恒,使得产物的轨道角动量的大小和方向受到限制而得出:(1)随反应物轨道角动量(或碰撞参数)的增加使产物的平动能分布向高能端移动和(2)随反应物轨道角动量(或碰撞参数)的增加使产物的角分布更集中于前后向的动态学规律。这是一个用交叉分子束研究双分子反应动态学实验和理论密切结合的研究结果,是中国国内实验与理论结合研究反应散射的第一个研究结果,也是国际上同类研究得到的为数不多的成功例子之一。此项结果和相关工作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9年)。

在分子传能方面,由于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兴起了探索可见波长化学激光的可能性为目的的热潮,竞向研究一些分子传能化学发光体系。鉴于此,楼南泉和学初深入研究了Na+CCl4这一化学发光反应体系,发现了反应产物C2’(激发态二聚物)d3Hg态的动布居反转现象(这是实现化学激光的重要条件之一)和C:‘的碰撞激活规律(分子振动弛豫动力学),相应的论文发表在美国化学物理通讯(C.P.L.V01.75,NO.1(1980)P.111)期刊上并被该杂志主编及国际同行学者认为其研究结果比当时Miller和Palmer教授发表在化学物理杂志(J.ChemicalPhysics)上的研究结果更为定量。楼南泉还和秀岩进一步研究了Sn+N20--~SnO‘+N2(‘为电子激发态的表示)强化学发光反应体系。研究发现了SnO分子的具有高的Franck-Condon因子的电子跃迁发生于它的a3∑’(1),u:0和X1∑’(0’),u:5之间,且因SnO田∑’(0’)(基态)的mP仅为822.6cm+,从而造成了SnOX’∑’(0’)态能保持一种超快的振动平衡,它是分子能够产生有效激射的重要条件之一,相关的论文发表在(ScientiaSinica(seriesB)V01.XXIXNO.5(1986)P.449)期刊上。此项研究和其他相关的交叉分子束动力学的研究结果,获得中国科学院科学进步奖一等奖(1986)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7)。

固液火箭推进剂和燃烧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正值探索新型火箭推进剂研究的年代。探索固液火箭成为当时国际上考虑采用复合固体为燃料和常规液体氧化剂配合的混合固液火箭推进剂方案以提高比冲的一种新的思考。楼南泉与张存浩联合领导主持,顾长立参加开展了这一研究。他们自主地发展出了全新的复合燃料,并研制成功了固体药柱,并自主研究出采用金属络合物为点火涂层的方案,全面可靠地完成了这一研制工作。为此获得国防科委荣誉奖(1986)。

成石油催化剂及流程研究

20世纪50年代是国际上合成石油研究倍受关注的年代。楼南泉与张存浩共同主持、王善整、卢佩章参加,在张大煜所长的领导下,研制了用于一氧化碳加氢的氮化熔铁催化剂,并开发了相应的流体化床合成反应流程。开发的催化剂活性高,抗积碳,产品以轻质油及含氧化物为主,不会大量生腊,催化剂的选择性和操作性高,寿命显著延长,并经中间试验得到工业实验的验证。每立方米CO+U2生成乙烯及三碳以上产品的产率超过200克,优于当时世界各国水平。此项成果获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三等奖(1956,排名第一)。

开展飞秒激光化学的研究

1998年来,楼南泉在原有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有所积累的基础上,开始转向用飞秒激光研究分子反应的选择和控制问题。在他和沙国河共同带领和支持下,一个中青年结合、以年青研究员为主而组成的研究小组,在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下,已开展了两年(1999—2000)高难度的飞秒控制化学反应的研究。两年来他们自行研制出了飞秒激光器系统(经放大器后激光脉冲的脉宽为50fs)、光电子能谱仪、用于飞秒实验的时间飞渡质谱仪等实验装置,在气相条件下开展了(1)用共振多光子电离—光电子能谱(REMP!(PES)方法研究分子光解超快(飞秒量级)动力学和(2)NO分子的多光子电离(MPl)飞秒时间分辨光电子能谱(TRPES)波包动力学。在飞秒脉冲与分子相互作用中发生的强场效应(在国际同行研究的基础(Y.Chen,etal.C.P.L.23(1996)531))上有更加深入的探索和发现。此项初步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用飞秒脉冲串(pulsesequence)的研究方案对控制光解反应的反应通道的实验,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楼南泉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楼南泉严格要求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他不仅指导学生的研究方向,提出研究课题,而且经常在实验中与大家共同讨论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于研究生的每一篇论文他都仔细阅读,从内容到文字做认真修改,对数据认真核对,一丝不苟。他还推荐了一批中年骨干到国外进修,使他们成为新一代学术带头人。

指导学生

楼南泉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就开始培养研究生。“文化大革命”以后他培养了大连化学物理所第一位物理化学学科的博士。2004年他指导的博士生孙志刚获中科院院长优秀奖及大连化物所“人才贡献奖”。截至2008年1月,他已经培养出硕士20名,博士10余名。

楼南泉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1994年

国家计委等三个部委联名颁发的“金牛奖”

2000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79年

国际分子束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

1984年

《物理化学学报》副主编;《化学物理学报》主编

1986年

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东南大学等校化学系或物理系兼职教授

个人生活

健康状况

1990年,楼南泉患了前列腺炎、结肠炎,无名低烧和关节肿痛长期缠身。时值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关键时期,他牵挂实验室建设,经常和同事们在病房讨论工作。病情稍有好转,就急于出院。

日常生活

楼南泉家里有一辆电动助力自行车,有时候还骑车到菜市买菜;单位里有一辆轻便摩托车,经常骑摩托车往返于食堂、办公室、医务室等地。他认为,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得到锻炼,比如上楼梯,比如骑车,没有必要花钱去锻炼。楼南泉喜欢不断改变,他说那样的话就可以不断地接受新事物、新理念,接受的过程既是一种享受,也是对大脑的锻炼。

人物轶事

楼南泉是大连市科学奖励基金会的理事长。评奖过程中时有不同意见发生,为了实事求是,公平公正,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到基层单位去调查研究。1994年,中国科学院投资30万美元在大连化学物理所建立飞秒激光系统,楼南泉主持这个项目的实施。美国一家激光器公司希望拿到这一合同。该公司聘请楼南泉为中国及香港地区的总顾问,并付给酬金。他为了使飞秒激光方案选择和合同签署不受干扰,接受了顾问的聘书,但拒绝接受酬金。根据技术和经济方面的综合考虑,最后的合同没有选择这个公司。

人物评价

楼南泉作为中国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奠基人,中国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开拓者,多年来他在这块园地辛勤耕耘,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楼南泉率先在中国国内开辟了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创建和领导了中国第一个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室,建造了两大具有国际水平的交叉分子束装置,利用分子束和激光技术,深入研究了金属原子和各种氧化物的分子反应动力学,在反应机理、新生产物的态分布、分子间的传能和分子空间取向在反应中的作用等方面取得创新成果。(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评)

楼南泉长期从事物理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在交叉分子束态—态反应动力学、分子传能、固液火箭推进剂固体燃料的化学配方和发动机点火燃烧方案、合成石油的催化剂及流体化反应器中间放大试验等研究方面做出了创新性的工作。(何梁何利基金会评)

标签: 楼南泉

更多文章

  • 卢肇钧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卢肇钧

    卢肇钧(1917年11月17日—2007年12月28日),原籍福建福州,生于河南郑州,土力学及基础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卢肇钧1941年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1941年—1944年任交通部桥梁设计处助理工程师;1944年—1945年任滇缅公路工程局助理工程

  • 汪闻韶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汪闻韶

    汪闻韶(1919年3月15日—2007日10月7日),江苏苏州人,土力学及土坝、地基抗震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导师。1943年汪闻韶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之后在甘肃、宁夏从事农田水利工作;1946年应聘担任国立中央大学助教;1947年12月赴美国留

  • 章梓雄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章梓雄

    章梓雄(1944年11月7日—2007年6月13日),出生于上海,原籍浙江鄞县,流体力学、水动力学专家,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讲座教授、非线性力学中心主任。章梓雄于1965年从香港珠海书院机械工程系毕业;1967年获得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机械工程系硕士学位;1971年

  • 郭可信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郭可信

    郭可信(1923年8月23日—2006年12月13日),出生于北平,物理冶金、晶体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6年郭可信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1947年公费留学赴瑞典,先后在瑞典皇家工学院物理冶金系、乌普萨拉大学、荷兰皇家工学院

  • 吴汝康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吴汝康

    吴汝康(1916年2月19日—2006年8月31日),江苏武进人,人类学家,古人类学家,解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汝康1940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1940年—1942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实习员;1942年—1945年任贵州

  • 殷之文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殷之文

    殷之文(1919.5.30—2006.7.18),江苏吴县甪直(今苏州市吴中区)人,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开发锆钛酸铅压电陶瓷的首创者,是中国无机材料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奠基人之一。殷之文194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采矿冶金系;1948年获美国密苏里大学冶金系硕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伊利诺大

  • 姚錱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姚錱

    姚錱(1915年10月18日—2005年11月4日),江苏常熟人,实验生物学家、肿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1937年姚錱从浙江大学生物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46年获得英国文化委员会奖学金去英国留学;1949年获得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

  • 高玉臣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高玉臣

    高玉臣(1937年5月27日-2005年10月6日),吉林长春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固体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是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研究所教授。高玉臣1960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力系;1966年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毕业,获硕士学位;1968年—1970年任教于北京大学数力系;1970年—1994

  • 陈庆宣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陈庆宣

    陈庆宣(1916年4月4日—2005年10月2日),出生于湖北黄陂,地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土资源部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庆宣于1941年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毕业,到经济部资源委员会西南矿产测勘处工作;1945年调入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949年调到中国科

  • 张沛霖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张沛霖

    张沛霖(1917年12月27日—2005年9月15日),山西平定人,物理冶金学家,核材料科学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研究员。张沛霖1940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矿冶系;1949年获得谢菲尔德大学博士学位;1951年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1959年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