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周维善

周维善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085 更新时间:2023/12/11 15:18:26

周维善(1923.7.14—2012.8.10),中国共产党党员,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周维善1949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药学系并留校任教;1952年至1956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化学系从事科研工作;1956年调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60年在捷克科学院有机生化研究所作访问学者;1984年在法国自然科学研究中心神经化学研究中心天然产物研究室作客座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12年8月10日在上海中山医院逝世,享年90岁。周维善长期从事甾体、萜类和不对称合成化学研究。

基本资料

名:周维善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绍兴

出生日期:1923年7月14日

逝世日期:2012年8月10日

毕业院校:国立上海医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不对称合成》、《甾体化学进展》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人物生平

1923年7月14日,周维善生于浙江绍兴。

1944年,就读于东吴大学化学系。

1949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药学系并留校任教。

1952年至1956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化学系师从有机化学家黄鸣龙教授从事科研工作。

1956年,随黄鸣龙调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

1960年,在捷克科学院有机和生化研究所作访问学者。

1984年,在法国自然科学研究中心神经化学研究中心天然产物研究室作客座教授。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12年8月10日17时5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中山医院逝世,享年90岁。8月16日14时,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漕溪路210号)大厅举行。

主要成就

周维善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周维善参与7步可的松和甾体口服避孕药甲地孕酮(即已广为应用的二号甾体口服避孕药)等的合成。他主持并参与光学活性高效口服避孕药18-甲基炔诺酮的不对称全合成,已投入工业生产并出口。在国际上首次利用中国丰产的猪去氧胆酸为原料发展了新甾体植物生长调节剂油菜甾醇内酯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合成的油菜甾醇内酯类化合物已在田间试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他主持并参与首次测定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结构,又主持和参与它的全合成。改良了harpless烯丙醇的不对称环氧化试剂,使其更具有使用价值和扩大了应用范围。并首次将Sharpless烯丙醇不对称环氧化反应扩展到烯丙胺a-糠胺的动力学拆分,并将其应用于天然产物的合成。他还组织领导在中国先期开展昆虫性信息素合成,合成的棉红铃虫性信息素用于害虫测报和防治,效果显著。

学术论著

据2022年3月求是科技基金会官网显示,周维善发表论文200篇,综述论大约40篇。编著《不对称合成》并主编《甾体化学进展》等书。

科研成果奖励

据2022年3月中国科学院学部官网显示,周维善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国家计生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项等。

获奖时间

项目名称

奖项名称

\

甾体激素合成和甾体反应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87年

青蒿素及其一类物的全合成,反应和立体化学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抗疟新药―青蒿素

国家创造发明二等奖

\

若干昆虫性信息素结构,合成和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光学活性高效口服避孕药18—甲基炔诺酮的全合成

国家计生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

青蒿素及其一类物的结构和合成研究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

油菜甾醇内酯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

青蒿素

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成就集体奖

资料来源:

周维善人才培养

教育理念

周维善坚持对研究生严格要求,注重培养他们不畏困难的顽强品质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学生培养

周维善已培养15位硕士和17位博士(此为《绍兴的中国之最续编》记载)。

周维善荣誉表彰

年份

荣誉

1991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11年

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

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资料来源:

社会任职

年份

职务

\

中国化学会理事

\

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理事

\

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资料来源:

人物评价

周维善为中国甾体化学发展和甾体药物工业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周维善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深受大家尊敬的有机化学家。他一生致力于有机化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一丝不苟,严于律己,建树颇丰,特别是甾体化学、萜类化学和不对称合成研究等,取得了独创性的科研成果,为中国甾体化学发展和甾体药物工业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周维善先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淡泊名利,将全部心血奉献给了化学科研与教育事业,是中国化学界的一代楷模,为年轻后学树立了榜样,风范长存。(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评)

人物纪念

维善天然产物合成奖

“维善天然产物合成奖”是中国化学会为纪念已故天然产物合成化学家周维善院士,于2013年设立,旨在奖励中国国内对天然产物合成有杰出贡献的学者,弘扬和传承周先生的科学精神与优良学风。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

标签: 周维善

更多文章

  • 徐世浙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徐世浙

    徐世浙(1936年10月2日—2012年7月21日),浙江台州人,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世浙于1956年从长春地质学院地球物理勘探系毕业,并留校任助教;1974年至1983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助教、副教授;1984年至1998年担任青岛海洋大学副教授

  • 马在田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马在田

    马在田(1930年10月4日—2011年6月5日),男,辽宁法库人,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马在田从苏联列宁格勒矿业学院地球物理系毕业后回国,历任华北石油会战指挥部研究队队长、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质调查处研究队队长、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研究院

  • 周锡元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周锡元

    周锡元(1938年5月24日—2011年5月29日),江苏无锡人,地震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研究员。周锡元1956年毕业于苏州建筑工程学校;1956年起先后任职于哈尔滨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北京市地震队;1978年起历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室

  • 沈天慧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沈天慧

    沈天慧(1923年4月27日一2011年1月2日),浙江嘉善人,分析化学、半导体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是上海交通大学微纳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沈天慧1949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化工系;1957年一1959年留学苏联进修半导体材料;1966年一1986年任航天工业部七七一研究所第七研究室主任;1

  • 陈冠荣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陈冠荣

    陈冠荣(1915年12月5日—2010年12月31日),出生于湖北武汉,籍贯上海,化学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高级工程师。陈冠荣于1936年从清华大学毕业,抗战开始后参加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化学兵队;1946年应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派遣赴东北,10月到台湾中国石油公司新

  • 崔尔杰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崔尔杰

    崔尔杰(1935年11月10日—2010年12月13日),出生于山东济南,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高级顾问。崔尔杰于1959年从北京航空学院空气动力学专业毕业,之后被分配到航天部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工作;1980年至1982年被推荐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 吴浩青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吴浩青

    吴浩青(1914年4月22日—2010年7月18日),江苏宜兴人,物理化学家、化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浩青于1935年从浙江大学化学系毕业,先后在浙江大学、湖南兰田师范学院、上海沪江大学任教;1952年进入复旦大学化学系执教;1961年担任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兼化学

  • 黄宪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黄宪

    黄宪(1933年12月1日—2010年3月6日),江苏扬州人,有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是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黄宪1958年从南京大学毕业,同年任教于杭州大学;1986年任杭州大学教授;1998年任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3月6日在杭州逝世,享年7

  • 娄成后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娄成后

    娄成后(1911年12月7日—2009年10月16日),生于天津,原籍浙江绍兴,植物生理学家、农业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娄成后于1932年获得清华大学生物系学士学位;1934年获得岭南大学硕士学位;1939年获得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之后回国被聘为清华大学农业

  • 梁晓天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梁晓天

    梁晓天(1923年7月28日—2009年9月29日),出生于河南舞阳,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梁晓天于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1952年获得美国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1954年9月回国被分配到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系工作,历任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