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李家洋

李家洋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715 更新时间:2023/12/23 13:36:36

家洋,1956年7月出生于安徽省肥西县,1981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1991年获得美国布兰代斯大学博士学位。著名植物分子遗传学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成员、美国植物生物学家协会终身会员。李家洋主要从事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主要研究植物激素的合成途径与作用机理,着重于阐明高等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机理,并致力于水稻的分子品种设计,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水稻新品种。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

基本资料

名:李家洋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安徽省肥西县

出生日期:1956年7月

毕业院校:安徽农业大学、布兰代斯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4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11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2年当选为德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研究方:高等植物生长发育与代谢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人物经历

1956年7月,李家洋出生于安徽省肥西县。

1982年,从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84年,从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85年,前往美国布兰迪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91年,从美国布兰迪斯大学毕业,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康乃尔大学汤普逊(BoyceThompson)植物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4年,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

1999年—200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所长。

2001年—200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4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04年—201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

2009年2月23日至27日,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率院士代表团到香港中文大学讲学访问。

2011年—2016年12月,担任农业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2011年5月,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2年,当选为德国科学院院士。

2013年5月,入选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外籍成员。

2015年5月4日,李家洋当选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

201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19年11月16日,李家洋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副主席。

2020年9月9日,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

主要成就

李家洋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李家洋利用模式植物探索植物内源激素与外界环境因子对高等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及其分子机理。(1)阐明了拟南芥植物生长素(吲哚乙酸,IAA)合成的直接前体物质主要来自色氨酸合成途径的中间产物:吲哚-3-甘油磷酸(IGP)。(2)系统鉴定和研究油菜素内酯的应答基因,发现油菜素内酯可通过通过诱导细胞周期蛋白基因的表达而促进细胞分裂,可在拟南芥细胞培养中替代细胞分裂素提出植物细胞内可能存在一条新的油菜素内酯信号转导途径的假说。(3)发展系统鉴定植物功能基因的植物表达文库转化法,分离了一批株型与育性等生长发育性状发生改变的拟南芥突变体,并克隆出相关基因。

2019年11月2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了10项能够充分代表2018年我国农业科技前沿研究水平、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水稻理想株型基因提高产量与稻瘟病抗性。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团队和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陈学伟团队主导,揭示了水稻理想株型主效基因既能提高水稻产量、又能增强对稻瘟病抗性的调控新机制,打破了单个基因不可能同时实现增产和抗病的传统观点,为高产高抗育种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新途径。

2021年7月19日,双季早粳水稻新品种“中科发早粳1号”测产现场会在江西省上高县举行。200亩的示范田里,金色稻浪翻滚,在机插秧、人工插秧、直播和抛秧四种栽培模式下,“中科发早粳1号”均表现优异,不仅产量创出新高,而且在苗期抗、抗旱,成熟期抗穗发芽等农艺性状中表现突出。“这一新品种实现了我国双季早粳稻‘零的突破’,填补了双季早粳品种在我国水稻生产中的空白,这意味着,今后我们可以提前一个季度吃上好吃的新粳米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家洋满怀喜悦。中科院李家洋院士团队创制世界首例重新设计与快速驯化的四倍体水稻材料,2021年初,这一成果发表在科学期刊《细胞》上,被业界认为有望开辟一条野生植物驯化新路。

2022年4月,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团队的最新研究揭示了水稻穗重和穗数之间相互制约的分子机制,从而为打破这种制约关系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法,为突破水稻产量瓶颈提供了新的遗传资源与研究思路。在此项最新研究中,团队创制出大量IPA1顺式调控区平铺删除的基因编辑材料,并从中发掘出了可以同时提高穗重和穗数的编辑材料IPA1-Pro10,该编辑材料还同时具有株高变高、茎秆和根系粗壮的表型。经田间小区测产鉴定,IPA1-Pro10与对照品种中花11相比能够增产15.9%。该研究还进一步阐明了IPA1顺式调控区调控穗部表型的分子机制。

2022年,李家洋院士团队在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试验站开展盐碱地科研工作。

学术论著

SelectedPeer-ReviewedArticles

LiJ,Ou-LeeTM,RabaR,etal.ArabidopsisFlavonoidMutantsAreHypersensitivetoUV-BIrradiation[J].ThePlantCell,1993,5(2):171-179.

LiJ,ZhaoJ,RoseAB,etal.ArabidopsisPhosphoribosylanthranilateIsomerase:MolecularGeneticAnalysisofTriplicateTryptophanPathwayGenes[J].ThePlantCell,1995,7(4):447-461.

Li,J.TheArabidopsisthalianatrp5mutanthasafeedback-resistantanthranilatesynthaseandelevatedsolubletryptophan[J].PLANTPHYSIOLOGY,1996,110(1):51-59.

FengQ,ZhangY,HaoP,LiJ,etal.Sequenceandanalysisofricechromosome4[J].Nature,2002,420(6913):316-320.

LiX,QianQ,FuZ,LiJ,etal.Controloftilleringinrice[J].Nature,2003,422(6932):618-621.

TianZ,QianQ,LiuQ,LiJ,etal.Allelicpersitiesinricestarchbiosynthesisleadtoapersearrayofriceeatingandcookingqualities[J].ProcNatlAcadSciUSA,2009,106(51):21760-21765.

HuangX,QianQ,LiuZ,LiJ,etal.NaturalvariationattheDEP1locusenhancesgrainyieldinrice[J].NATUREGENETICS,2009,41(4):494-497.

HuangX,KurataN,LiJ,etal.Amapofricegenomevariationrevealstheoriginofcultivatedrice[J].Nature,2012,490(7421):497-501.

JiangL,LiuX,LiJ,etal.DWARF53actsasarepressorofstrigolactonesignallinginrice[J].Nature,2013,504(7480):401-405.

SelectedInvitedArticles

WangBandLiJ(2019)Understandingthemolecularbasesofagronomictraitimprovementinrice.PlantCell.31:1416-1417.

Bai,S,Yu,H,Wang,B,andLi,J(2018).RetrospectiveandperspectiveofricebreedinginChina.JGenetGenomics45:603-612.

WangB,SmithSMandLiJ(2018)GeneticRegulationofShootArchitecture.AnnuRevPlantBiol69:437-468.

LiJ(2016)Ricebreeding:neveroffthetable.NatlSciRev3,275.

QianQ,GuoL,SmithSM,andLiJ.(2016)Breedinghigh-yieldsuperior-qualityhybridsuper-ricebyrationaldesign.NatlSciRev3,283-294.

XiongG,LiJ,andSmithSM.(2016)Evolutionofstrigolactoneperceptionbyseedsofparasiticplants–reinventingthewheel.MolPlant9,493-495.

SmithS,andLiJ(2014).Signallingandresponsestostrigolactonesandkarrikins.CurrOpinPlantBiol21C,23-29.

ZuoJ,andLiJ(2014).Moleculargeneticdissectionofquantitativetraitlociregulatingricegrainsize.AnnuRevGenet48,99-118.

ZuoJandLiJ(2013)MolecularDissectionofComplexAgronomicTraitsofRice:ATeamEffortbyChineseScientistsinRecentYears.NationalSciRev.

LiJandChuaN-H(2011)Acomprehensiveunderstandingofplantgrowthanddevelopment.CurrOpinPlantBiol14:1-3.

WangYandLiJ(2011)Branchinginrice.CurrOpinPlantBiol14:94-99.

WangYandLiJ(2008).Rice,rising.NatGenet40,1273-1275.

WangYandLiJ(2008).Molecularbasisofplantarchitecture.AnnuRevPlantBiol59:253-279.

HanB,XueY,LiJ,DengX,andZhangQ(2007)RicefunctionalgenomicsresearchinChina.PhilTransRSocB362:1009–102.

WangYandLiJ(2006)Genescontrollingplantarchitecture.CurrOpinBiotech17:123-129.

WangY,XueYandLiJ(2005)TowardsmolecularbreedingandimprovementofriceinChina.TrendsPlantSci10:610-614.

SelectedInvitedBookChapters

LiJ,MengX,LiJ,andGaoC(2019).GenereplacementbyintrontargetingwithCRISPR-Cas9.MethodsMolBiol1917,pp.285-296.

BaiS,SmithSM,andLiJ(2018).RicePlantArchitecture:MolecularBasisandApplicationinBreeding.In:RiceGenomics,GeneticsandBreeding(SasakiT,AshikariM),SpringerSingapore,pp.129-154.

LiJ,LiC,andSmithSM,eds(2017).HormoneMetabolismandSignalinginPlants.London,UnitedKingdom:ELSEVIERAcademicPress.ISBN978-0-12-811562-6.

SmithSM,LiC,LiJ(2017).Hormonefunctioninplants.In:HormoneMetabolismandSignalinginPlants(LiJ,LiC,SmithSM),AcademicPressElsevier(LondonUK),pp,1-38.

WangB,WangY,LiJ(2017).Strigolactones.In:HormoneMetabolismandSignalinginPlants(LiJ,LiC,SmithSM)AcademicPressElsevier(LondonUK),pp.327-359.

JiangZ,LiJ,QuL(2017).Auxins.In:HormoneMetabolismandSignalinginPlants(LiJ,LiC,SmithSM)AcademicPressElsevier(LondonUK),pp.39-76.

XiongG,WangY,LiJ(2014)Actionofstrigolactonesinplant.InTheEnzymes.Vol35SignalingPathwaysinPlants.(MachidaY,LinC,TamanoiF,Eds),Elsevier,pp.57-84.

SangTandLiJ(2013)Moleculargeneticbasisofthedomesticationsyndromeincereals.InCerealGenomics-II(GuptaPK,VarshneyRK,eds),SpringerSciencepp.319-340.

YuY,WingRAandLiJ(2013)Understandinggeneticmolecularbasisofricegrainquality.InGeneticsandGenomicsofRice(ZhangQandWingRA,eds),SpringerNewYorkHeidelbergDordrechtLondon,pp.237-254.

WangYandLiJ(2012)Regulationofplantarchitecture.InPlantPhysiologyandMolecularBiology(ChenX,XueH,eds),HigherEducationPress,Beijing,pp.418-432.

WangY,ChenMandLiJ(2007)Rice.InBiotechnologyinAgricultureandForestryVol.59TransgenicCropsIV(E.C.PuaandM.R.Davey,eds),Springer-VerlagBerlinHeidelberg,pp.35-54.

授权专利

根据2019年10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网站显示,李家洋作为第一发明人的中国国内外专利如下:

专利号

专利名称

Philippines1-2012501831

ProteinIPA1relatedtoplantarchitecture,itscodinggenesanduses

US9,309,527B2

ProteinIPA1relatedtoplantarchitecture,itscodinggenesanduses

ZL201010146613.8

与植物株型相关的蛋白IPA1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ZL201010231207.1

水稻稻米胶稠度调控基因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ZL201010231209.0

水稻稻米直链淀粉含量调控基因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ZL201010231187.8

水稻稻米糊化温度调控基因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ZL200910083935.X

一种水稻分蘖相关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ZL200910077629.5

水稻茎秆机械强度控制基因BC10及其应用

ZL200510088978.9

水稻胚乳直链淀粉含量控制基因DU1及其应用

ZL200510006770.8

水稻胚乳甜质控制基因SU1及其应用

ZL200410096425.3

水稻籼粳分类控制基因PHR1及其应用

ZL03132810.5

水稻稻米糊化温度主效控制基因ALK及其应用

ZL02144344.0

拟南芥BUD1基因及其应用

ZL02129196.9

水稻分蘖控制基因MOC1及其应用

ZL02131417.9

水稻脆秆控制基因BC1及其应用

科研成果奖励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获奖人员

2003年

我国科学家提示水稻高产的分子奥秘和超级杂交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2005年

高等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基础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李家洋、钱前、永红、付志明、刘新仿

2010年

水稻基因育种技术获突破性进展

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2017年

水稻分子遗传学团队(李家洋领导)

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2017年

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李家洋,韩斌,钱前,王永红,黄学辉

李家洋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李家洋对如培养学生,有着独到的见解:有理想、有追求、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是李家洋对学生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他指出首先应当培养学生的信念。做科研有三类人:第一类人具有追求真知的理想。事实上每个人在潜意识里都有对理想的追求,都想做一些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所以第一类人是可以被发激励出来的。第二类人把科研当作自己谋生的饭碗,当作一份重要的工作来做。第三类人则是认为做科研显示了一种身份,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李家洋认为,研究生读书应当是奔着一个更高的目标去的,这个目标要高于仅仅找一个工作、谋一个饭碗,也要高于对社会身份和地位的追求。

李家洋鼓励学生有一个远大的目标;一个课题组要有团队精神;做科研必须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要接受完整的训练。

讲座报告

2016年5月3日,李家洋参加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科学前沿系列讲座”,于雁栖湖校区教二-105教室带来了题为《粮食安全的挑战与对策》的报告。

李家洋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2018年9月8日

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2018年5月30日

陈嘉庚科学奖

2015年

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

2014年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2013年

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外籍成员

2013年

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2012年

德国科学院院士

2011年

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1年

美国植物生物学家协会(ASPB)终身会员奖(CorrespondingMembershipAward)

2005年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讲演奖

2004年

全球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生命科学成就奖

2004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生命科学奖)

2004年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01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5年

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

担任职务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国遗传学会七、八届理事长。

人物言论

2008年12月7日,在江苏省科协举办的科技报告会上,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院士表示,现在很多人把转基因食品和有害食品画上等号,一看就不是很科学的,国外做了多年的转基因东西,没有发现有一例安全问题。相反基因生物将使得我国在水土、农业、化工的应用上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李家洋院士说,尽管人类通过绿色革命增加了粮食产量,但是随着人口增加,新的粮食危机又开始威胁人类,世界又面临着新一轮的粮食短缺。

李家洋院士表示,而当旧的绿色革命出现局限的时候,开展新一轮的绿色革命就势在必行。新绿色革命实际上在1990年的时候就提出来了,就是希望通过开展“基因革命”,能够大规模或者大幅度地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产出。

李家洋院士连打了几个比方,比如可以通过改变粮食作物的株型,让其光能利用效率高一点儿,产量就能提高,穗子更大;再比如说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农作物品种转基因的西红柿,它的优点就是耐储藏,如果没有这个转基因的话番茄可能放了几天就坏了。同时通过基因研究,还可以给植物加入新的特征,比如说抗寒。鱼里面有一个蛋白,是抗冷冻的,移动到植物里面去就变成了抗冷冻,抗盐碱。

关于“转基因大米上餐桌前需要做什么检验程序”,李家洋院士说,“对于消费者来说你什么都不需要做,因为它在销售之前该做的都做了。实际上我知道的现在已经做完了各种各样的实验,比如说做动物的实验,多少年来在大动物小动物身上都做了很多,所以到了消费者这里,实在是没有可做的了。”

2011年4月28日,李家洋表示:事实上,转基因方法也好,分子生物学也好,跟常规手段仅仅是一个方法学上的差异,没有任何本质的不同。

李家洋表示:如果把进口的大豆都用中国土地来种,按现在的亩产,中国需要再增加3亿-4亿亩土地,现在黑龙江省是2亿多亩土地。整个东北三省的土地才够种这些大豆。这显然是做不到的。所以我们要增加产量,要通过提高单产、适当增加大豆种植面积与进口来解决。现阶段适当进口也是合情合理,因为我们土地不允许完全自种。

被问及“基因污染、超级杂草”,李家洋表示:这都是目前人们的想象与担心,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例真正的事例报道出来。我只能这么说,人类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但是并不是所有担心都会变为现实。现在有人担心,转基因水稻是不是跟杂草结合之后更没法控制,这个问题可能有,但可能性很小。

2012年4月,李家洋表示,“要认真把握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达到国际农业科技前沿高峰,“立地”就是在农业科技产业化、农业生产应用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还要认真把握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

2012年12月,李家洋表示,尽管转基因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引起广泛关注,存在一些争议,但我国必须加大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力度,借助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迅速突破当前农业发展中的重大瓶颈及发达国家的“科技要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提升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

李家洋认为,2030年前后,我国人口将增加2亿以上,只能依靠农业生物技术保障未来16亿人口的粮食安全。

2015年11月,李家洋表示:“吃转基因食品,10年没问题,20年有没有问题?子孙后代有没有问题?这些问题是不了解科学的外行话。”李家洋笑称,“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是把转基因和转人类混淆了,转人类是很难的,需要研究专门的方法技术。如果吃就能转变人类的基因的话,那我们吃了多少猪肉牛肉?”

2015年12月1日,李家洋在第二届国际农业基因组学大会上指出,基因组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蓬勃发展的新兴学科,在农业基础生物学研究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同时也为生物种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2017年4月12日,李家洋发布演讲:“我国农业面临着食品安全挑战,粮食生产追求更有效率地利用生产资源。”李家洋表示,培育“高产优质”型超级水稻新品种是育种学家长期奋斗的目标,但是传统育种进展缓慢。“目前我国水稻平均亩产400-500公斤,如果能达到800-900公斤,就能很好地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2017年11月7日,李家洋表示:未来大米可个性化定制,不再只是主食。

2018年11月17日,李家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各界对于转基因的误解和顾虑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他认为没有必要对转基因技术抱有顾虑,而在消除争议和分歧上,可以有一些办法,比如提高相关主体的科学素养等。

被问及“水稻转基因为什么会引起大家那么大的误解”,李家洋说:“误解的原因很复杂,它是一个政治、经济、贸易、宗教和不同企业集团利益之间的事,我们国家还涉及到一个政府部门之间关系的方面,原因非常复杂。”

李家洋说:很多人连转基因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坚决反对,那也没办法,这涉及到一个科学素养的问题。科学素养不到那一步的时候,很难做到这一点。

被问及“怎样消除分歧”,李家洋说:我觉得这需要一个过程吧。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能够使我们公众科学素养提高,然后政府做更多的引导,然后在管理上更加规范等。因为实际上,在转基因的科学技术上没有什么问题,实际上是管理上的各个方面的问题。

2020年12月,对于基因编辑和转基因的区别,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介绍,用写文章来打比方,编辑人员修改把关,把一大段插进去,这是转基因;而如果只是修改一个或少数字词,例如“作了‘重要’贡献”改成“作了‘卓越’贡献”,改了一个词,对文章结构没有影响,但是意义不一样,这就是基因编辑。

李家洋表示,通过修改基因中的一个碱基或者是一个氨基酸,大米就能从硬米变软米甚至变成糯米。

李家洋介绍说,人类传统的育种方式通过对农作物的驯化选择我们人类需要的基因,但是驯化过程很漫长;如果人类能够对各个基因进行精准的编辑改造的话,对任何一个野生的东西只要能用编辑技术都可以驯化它,这叫人工快速驯化。“过去要几千年上万年的驯化,现在几年就做完了,比较难做的也许是十年八年就能成功,总之是非常快速有效的。”

谣言澄清

2013年11月9日,北京青年报发布澄清:10月31日该报10月31日A8版《支持转基因副部长被指受聘美国公司》一文,报道农业部副部长李家洋曾受聘杜邦公司国际生物技术咨询委员会成员一事,报道中援引的部分网上信息未经农业部及李家洋本人确认,给农业部及李家洋本人造成不良影响,编辑部深表歉意。

据北青报核实,2007年4月,李家洋以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与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身份接受杜邦公司聘请,担任国际生物技术咨询委员会成员。该咨询委员会成员来自国际组织和不同国家的科研机构、大学,主要是为杜邦公司在生物技术研发方面提供一些咨询建议。此次受聘经中国科学院同意,委员会成员与杜邦公司不存在雇佣关系,也无工资薪酬。2011年11月,李家洋由中国科学院调任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后,旋即于当年11月28日主动向杜邦公司提出辞去成员身份的要求,杜邦公司第二天就给予了确认。

北青报表示,李家洋副部长从未在任何场合说过“3-5年保证转基因大米占领13亿人的餐桌”,网上相关说法纯属捏造。

人物评价

李家洋系统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状的分子机制和采用新技术选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中的开创性贡献。(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评)

李家洋及其团队在水稻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引领了中国后基因组时代的水稻育种工作。(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评)

李家洋致力于水稻基因功能的研究,并成功地将研究结果应用到水稻育种中。(英国皇家学会评价)

所获荣誉

2021年8月,入选2021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

2022年,获评首届种业科学家。

相关新闻

2022年1月18日,李家洋院士团队成果“异源四倍体野生水稻快速从头驯化”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标签: 李家洋

更多文章

  • 李劲松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劲松

    李劲松,1971年10月出生于江西南昌,干细胞与发育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李劲松1993年7月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1996年7月获得扬州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96年7月—1999年8月历任扬州大学助教、讲师;2002年7月

  • 李蓬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蓬

    李蓬,1965年10月出生于江西宁都。分子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校长,“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首席科学家”。1987年李蓬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1988年获得中美CUSBEA奖学金留学美国;1995年获得加州大

  • 梁栋材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梁栋材

    梁栋材,男,1932年5月29日出生于广东广州,分子生物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二任所长。1955年,梁栋材毕业于中山大学化学系;1960年,获得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合物研究所副博士学位;1965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英国皇家研究

  • 梁智仁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梁智仁

    梁智仁,1942年7月10日出生于香港,原籍广东南海,骨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香港大学荣休教授、李嘉诚医学院矫型及创伤外科学系与生物化学系荣誉教授和前主任,香港公开大学荣休校长。梁智仁于1965年从香港大学医学院毕业;1981年至2003年担任香港大学医学院骨科学系讲座教授及

  • 林其谁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林其谁

    林其谁,1937年12月15日出生于福建莆田,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细胞研究组织主席,亚洲大洋洲生物化学家与分子生物学家联合会主席。1959年林其谁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197

  • 林圣彩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林圣彩

    林圣彩,1963年10月出生于福建三明,代谢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圣彩于1984年从厦门大学生物系毕业;1991年获得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5年在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年至2001年担任新加

  • 刘新垣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刘新垣

    刘新垣,1927年11月7日出生于湖南衡东,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乌克兰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2年刘新垣从南开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进入河北医学院任教;1963年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副博士”研究生班毕业后留所

  • 刘耀光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耀光

    刘耀光(1954年3月-),男,出生于广东省韶关市,植物遗传学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九三学社广东省委院士与杰出学者委员会主任。1981年,刘耀光毕业于华南农学院。1988年,获日本香川大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学位。

  • 刘允怡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允怡

    刘允怡,1947年6月22日出生于香港,祖籍广东南海,肝胆胰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卓敏外科研究教授、和声书院院长。刘允怡于197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医学院;1995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96年—1999年任香港外科医学院主席;1996至—20

  • 陆林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陆林

    陆林,1966年9月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精神病学与临床心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校(院)长、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国际麻醉品管制局委员。200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