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廷云,女,1934年12月29日出生于四川资中,植物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6年匡廷云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1962年获得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副博士学位后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81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植物实验室工作;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至2003年担任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二届理事长;200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2002年受聘为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受聘担任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匡廷云长期从事光合作用光合膜的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匡廷云
国籍:中国
出生地:四川资中
出生日期:1934年12月29日
毕业院校:北京农业大学、前苏联莫斯科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光合作用原初光能转化过程的原理与调控》
主要成就: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女
人物经历
1934年12月29日,匡廷云出生于四川资中,高中就读于四川省资中县第二中学。
1950年,匡廷云作为学联代表,到重庆参加西南学生代表大会,聆听到了当时担任西南行政委员会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同志作的形势报告。
1956年7月,从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同年作为留苏预备生,在南开大学生物系植物生理教研室学习,师从崔瀓先生(至1958年)。
1962年8月,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生物系研究生毕业,获得副博士学位;9月,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81年1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植物实验室工作(至1982年),并获得该校授予的“卓越的研究访问学者”证书。
1995年9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8年,在第十一届国际光合作用大会上当选为国际光合作用研究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
2000年6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中国国家科技部973项目首批9位首席科学家之一(唯一的女性)。
2002年6月,受聘为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8年11月21日,受聘担任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
2021年,87岁的匡廷云坚持来参加两院院士大会。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匡廷云与中国国内外学者合作取得如下成果:揭示捕光叶绿素蛋白在膜上横向迁移调节激发能分配的规律;首次证明21kD膜蛋白是光系统I长波荧光发射的最初来源;提出光系统II反应中心可能的动力学模型;首次发现光系统II反应中心叶绿素蛋白的组氨酸残基及原初电子受体去镁叶绿素受到光照破坏,提出了反应中心第二条电子传递链具有光保护功能的假设。
学术论著
截至2013年10月,匡廷云在中国国内外已发表论文400余篇。
学术交流
2008年9月20日,匡廷云到井冈山大学访问,并为该校师生作了题为《21世纪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发展的趋势》的学术报告。
承担项目
截至2013年10月,匡廷云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中国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光合作用高效光能转化的机理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0年5月,匡廷云先后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等多项奖励。
人才培养
教学态度
匡廷云认为:当前科普和科学传播工作已经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给广大科技工作者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科普工作是一项肩负国家使命的重要责任。科技传播是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中得以开展的重要基础,是科学知识应用的先导环节,也是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基本途径。科技传播的活跃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匡廷云也指出:“在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上,中国距离真正成为创新型国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就需要科技工作者来承担这样的历史使命和国家责任。”
指导学生
截至2013年10月,匡廷云为中国培养出40余名博士与硕士生,两次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学生朱毅。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婚姻家庭
匡廷云与丈夫章申在莫斯科相识,章申1993年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年9月3日因脑癌逝世。
健康状况
2004年10月,匡廷云被查出乳腺瘤,但她忍受病痛,仍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在2005年1月做了手术后身体还没有很好恢复的情况下,又积极组织筹备工作,并主持了关于“生物质能”研究的香山会议。
人物评价
匡廷云是中国著名的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家,是中国叶绿体膜研究新领域的开拓者。她在光合作用、光合膜、叶绿素蛋白复合体结构与功能研究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果,她开创的创新研究工作对中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巨大贡献。(杭州师范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