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朱英国

朱英国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646 更新时间:2023/12/29 4:11:18

朱英国(1939年11月1日—2017年8月10日),出生于湖北省罗田县,植物遗传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英国于1964年从武汉大学生物系毕业,之后进入湖北孝感县白沙公社工作;1967年进入武汉大学工作;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至1978年在湖北省水稻三系研究协作组工作;1978年晋级讲师;1985年晋升为副教授;1991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担任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07年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017年8月9日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78岁。朱英国主要从事植物发育遗传、植物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的研究。

基本资料

名:朱英国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

出生日期:1939年11月01日

逝世日期:2017年08月10日

毕业院校:武汉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生平

1939年11月1日,朱英国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

1959年9月—1964年7月,就读于武汉大学生物系植物遗传专业大学本科,并获得学士学位。

1964年8月—1966年3月,在湖北孝感县白沙公社工作。

1967年6月—1970年5月,在武汉大学专案组工作。

1970年6月—1974年6月,在武汉大学遗传研究室工作。

1972年,杂交水稻研究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朱英国担任湖北省杂交水稻协作小组组长。

1973年7月,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74年6月—1978年4月,在湖北省水稻三系研究协作组工作。

1975年,湖北省成立了水稻三系协作组,朱英国被任命为组长。

1978年5月—1985年1月,担任武汉大学遗传研究室副主任、讲师。

1985年1月—1991年1月,担任武汉大学遗传研究室副教授。

1991年1月—2017年8月,担任武汉大学教授。

1993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6年,担任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014年10月31日,朱英国院士工作站在鄂州东港村正式挂牌。

2017年8月9日2时51分,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78岁。

主要成就

朱英国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朱英国坚持水稻雄性不育与杂交优势利用研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利用华南普通野生稻与栽培杂交合作育成红莲型水稻不育系及红莲型杂交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利用农家品种马尾粘中发现的败育株与协青早选杂交选育出马协不育系马协型杂交稻。克隆了红莲型不育基因,发现并定位了红莲型恢复基因Rf5和Rf6;在水稻雄性不育的基础生物学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学术论著

根据2021年10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英国先后合著有《水稻雄性不育生物学》等专著四部,发表研究论文160篇,其中SCI收录33篇。

出版时间

名称

出版社

1982年

《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实践》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年

《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研究与利用》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5年

《光敏感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机理与应用研究》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年

《水稻雄性不育生物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

承担项目

根据2021年10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英国先后承担过国家863项目、国家转基因专项、国家和省级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重点项目多项。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水稻小孢子发育的代谢调控网络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水稻骨干亲本重要性状等位基因的变异与遗传效应分析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骨干亲本重要性状基因互作与配合力研究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水稻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聚合分子育种研究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高产优质多抗水稻分子品种创制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强优势水稻杂交种的创制和应用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点项目

抗逆抗虫抗病品质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培育

国家转基因专项

转基因水稻品种选育的新途径研究

国家转基因专项

红莲型杂交稻新品种选育

农业部行业项目

超高产红莲型杂交稻品种选育

农业部超级稻项目

广适性超级杂交稻新组合选育

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

红莲型杂交稻新组合的选育、示范与推广

农业部农业跨越计划项目

红莲型杂交稻“珞优8号”示范与推广

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基金项目

红莲型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利用

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岗位项目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21年10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朱英国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78年

红莲型雄性不育系选育与杂交早稻优势利用

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1年

籼型杂交水稻

湖北省科学技术奖

1986年

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的发现与研究

湖北省科学技术奖

1998年

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研究与利用

教育部科学技术奖

1998年

水稻马协63新组合选育研究

湖北省科学技术奖

1999年

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的发现与育性转换机理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

2001年

中国水稻农家品种马尾粘败育株的发现与马协CMS选育和利用

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

2002年

中国水稻农家品种马尾粘败育株的发现与马协CMS选育和利用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2004年

优质高产杂交稻新品种红莲优6号选育、研究和利用

湖北省科学技术奖

2013年

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2014年

红莲型新不育系珞红3A与超级稻珞优8号的选育和利用

湖北省科学技术奖

朱英国人才培养

指导学生

截至2018年1月,朱英国先后培养了100多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

学科建设

朱英国推进“发育生物学”“植物与动物发育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建设;带头推动成立了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籼稻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农业部重点实验室、长江流域杂交水稻协同创新中心。

团队建设

截至2018年1月,朱英国先后在全国建立了15个院士工作站,形成了杂交水稻研发和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强大队伍矩阵。

朱英国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单位

2005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07年

湖北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2008年

改革开放30年,影响湖北30人

2008年9月

袁隆平农业科技奖

湖南省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

2015年

全国先进工作者

中共中央、国务院

2017年12月

全国优秀教师(追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国家973计划先进个人

全国师德先进个人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2007年2月

湖北省政府参事室参事

2011年3月

湖北品种审定委员会务委员

湖北省三系杂交水稻协作组组长

湖北省遗传学会理事长

中国遗传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农学会会员

亚太育种协会会员

国际水稻遗传协会会员

植物生物技术与遗传资源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个人生活

健康状况

2015年起,朱英国出现抵抗力下降、身体容易疲劳的症状,诊断为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

人物评价

朱英国是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先驱者和杂交水稻事业重要奠基人之一,为中国粮食安全、杂交水稻种质创新、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湖北日报》评)

朱英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是爱国奋斗的时代楷模,是生动践行“四有”好老师要求的杰出榜样,在他身上集中展示了高校教师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的时代风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评)

人物影响

水稻科研基金

2008年,朱英国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00万奖金);把其中80万元将用于科研,20万元将开设一个水稻科研基金,发展水稻科研事业,奖励人才。

朱英国院士执教治学50周年座谈会

2015年4月16日,朱英国院士执教治学50周年座谈会举行。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朱英国院士,校党委书记韩进、副书记骆郁廷,党委常委、总会计师应惟伟,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赵雪梅,以及湖北省教育厅、科技厅、农业厅、长江出版传媒集团、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企业、师生代表出席。

朱英国报告会暨院士传记赠书仪式

2017年3月18日,朱英国院士报告会暨院士传记赠书仪式在罗田一中举行。中国工程院、科学出版社、湖北省农业厅、省教育厅、省作协、罗田县等有关单位负责人以及朱英国家属参加活动。副校长谈广鸣出席并致辞。他还罗田一中捐赠了10万元奖学金,激励学生们奋发图强,志存高远。

标签: 朱英国

更多文章

  • 阮可强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阮可强

    阮可强(1932年12月19日-2017年4月29日),男,浙江宁波人,反应堆物理、核安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阮可强于1950年至1951年在清华大学学习;1956年获苏联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化工机械系学士学位;1958年获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核能动力副博士学位;1963年

  • 赵国藩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赵国藩

    赵国藩(1924.12.29-2017.2.1),出生于山西汾阳,土木建筑结构工程学家。1949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土木系结构工程专业,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赵国藩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混凝土断裂力学、结构可靠度理论、高强混凝土、碾压混凝土、纤维混凝土等方面进行过系

  • 崔国良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崔国良

    崔国良(1931年7月7日—2017年1月18日),出生于察哈尔省阳原县,固体火箭推进剂与发动机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常委、科技委副主任。崔国良于1956年从华北大学工学院毕业;1961年获得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副博士学位;1961年回国后担任三机部第

  • 雷志栋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雷志栋

    雷志栋(1938年1月4日—2015年1月26日),湖南省澧县人,农田水利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雷志栋于1960年从清华大学毕业;1965年从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担任清华大学水利系助教;1979年担任清华大学水利系教研组副主任;1985年担任清华大学水利系水资源

  • 曾士迈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曾士迈

    曾士迈(1926年4月8日—2014年12月31日),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士迈于1948年从北京大学农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植物保护系主任;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至1966年被

  • 刘连元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连元

    刘连元(1941年9月2日—2014年11月17日),北京人,导弹弹头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第十四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连元于1965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毕业,之后进入第七机械工业部一院第一设计部工作;1971年进入航天一院十四所工作;1

  • 沈德忠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沈德忠

    沈德忠(1940年6月13日—2014年4月5日),男,汉族,贵州省贵阳市人,人工晶体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沈德忠于196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1986年至1987年在多伦多大学进修光波导;1993年至1994年在美国圣芭芭拉大学合作研究光折变效应;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

  • 周后元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周后元

    周后元(1932年12月22日-2013年10月29日),男,汉族,湖南省衡南县人,药物化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周后元于1956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 1957年3月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工作,担任助理研究员;1986年1月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工作,担任副研究

  • 陈志恺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陈志恺

    陈志恺(1926年11月28日—2013年10月19日),上海市人,水利规划水文水资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原所长。陈志恺于1950年从交通大学水利工程系提前毕业,被分配到华东水利部从事沂沭河行水测验工作,任技术员、工程师;1953年调到北京中央水利部从事工程设计工

  • 张炳炎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张炳炎

    张炳炎(1934年10月14日—2012年8月2日),山东省庆云县人,舰船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七院第七0八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炳炎于1960年毕业于原苏联列宁格勒造船学院;1961年7月到七院第七零八研究所一室工作;1971年2月到F18运河调查和三结合设计组工作,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