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郭重庆

郭重庆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10 更新时间:2024/1/15 19:25:09

郭重庆,1933年6月17日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设施规划与设计及产业发展战略专家,上海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副主任,先后兼任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工大、合肥工大、山东工大等校教授,并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组分会顾问,河南省科协名誉主席,河南省机械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副主任。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就职于机械工业部第六设计院。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郭重庆长期从事工程项目的设计、咨询及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先后承担30多项国家及部重点建设项目总设计师工作。

基本资料

名:郭重庆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甘肃省兰州市

出生日期:1933年6月17日

毕业院校:哈尔滨工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上海机床项目总设计师

主要成就: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33年6月17日,出生于中国甘肃省兰州。自幼性格独立,往科学。

1948年,15岁的郭重庆初中毕业,考入远离兰州城区的西北师范学院附中。

1951年,郭重庆高中毕业,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

1957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分配到机械工业部第六设计院,从事工程项目设计与咨询工作。逐步挑起一些国家级和部级重点建设项目的总设计师工作。

1958年至1988年的40年间,郭重庆共承担了30多项国家及部重点建设项目总设计师工作。所主持项目获得国家级、部级多项大奖。

1989年,郭重庆获建设部授予的“中国工程设计大师”荣誉称号。

1995年5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后,他把进一步把哲学思维拓展到中国情景的管理特色研究领域,发表了多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

2010年,郭重庆的论文《中国管理学界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在学术界引起关注,深圳、西安等地学者专门撰写论文对郭重庆的观点进行剖析。

及至2014年,81岁高龄的郭重庆先后在各院校讲座、行业峰会、国际论坛等场合分享他的观点,《是中国管理学者该登场的时候了!》《互联网将颠覆各行业命脉!》等专题演讲在业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2020年9月27日,荣获第七届管理科学奖特殊贡献崇敬奖。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郭重庆长期从事工程项目的设计、咨询及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曾担任世界银行上海机床项目及世行沈阳工业改革项目总设计师,通过企业制度的改革、生产合理化的改组及生产现代化的改造,实现了企业整体改革、改组及改造。

科技贡献

20世纪80年代初,郭重庆承担世界银行中国第一个工业项目――上海机床项目总设计师,通过最终产品的合理集中及工艺、零部件的专业化生产,实施了行业的整体改组、改造,提升了整个行业的技术和生产水平,使其成为中国最大的机床企业。

20世纪90年代,郭重庆主持中国工程咨询机构首次独立承担的世界银行沈阳工业改革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最早提出将企业制度的改革,生产合理化的改组及生产现代化的改造三结合同步实施的方案,并付诸实施。

40年,郭重庆共担任30多项国家及部重点建设项目总设计师工作。先后担任中国磨料磨具行业大型骨干企业第一、二、四、五、七砂轮厂基建及技改项目总设计师,组织完成了扩大中国磨料出口的研究,通过10余年的行业开拓,为中国磨料工业由进口国跃居世界磨料生产及出口大国,产量及出口量均跃居世界首位,发挥了重要的倡导和实践作用。

科研成果&项目

郭重庆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部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1项、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银奖3项、机械部优秀设计一等奖3项。

郭重庆主持参与的科技成果主要有两项:

【一】上海机床公司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技术改造项目。

此项目由郭重庆与方印成、钟新荣、曹毓琦共同完成。成果公布日期为2000年1月1日。

此项目是建国以来机床行业最大的建设项目。对一个地区的一个行业通过大的资产增量调整存量,进行整体改组、改造、以适应新的技术发展的要求,在国内尚属首次。它完成了生产现代化的改造、产品结的调整、生产合理化的改组、管理现代化的建立、员工培训的基础保证。按上述5项目目标实施的该次改造,使企业生产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主要关键件的工艺制造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通过产品的合理分工以及大力组织工艺、零部件的专业化集中生产,MIS系统的建立,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始至终的员工培训,使产品结构调整得到了突破,重点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二】第七砂轮厂“七五”棕刚玉扩建项目。

此项目完成人为:郭重庆、裕东、康鸿勋、张荣昌、陈桂林、鸣华、沈惠人、荣光、成龙、周自义、袁永键、继亨、周至亮、范清祥。成果公布日期为2000年1月1日。

此项目是国家下达提前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的国家重点项目之一。从可行性研究到调试竣工时10年,生产规模不仅国内最大,国外也列前茅。在国内外首创采用半密闭可升降式炉盖,首次在国内采用烟气除尘及计算机监控治炼过程。治炼电耗、炉料单耗、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操作条件土坛及环保措施均达到或优于拟引进的国外大炉,投资节省3000万元。首次在国内采用计算机控制炉料配料系统和磨粒整形工艺,并在国际上首创采用笼式破碎机进行中、细碎及整形,效果奇佳。采用高磁场磁选及锻烧替代酸洗工艺,使磨料磁性物含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行设计研制的电机动筛及容积定量秤使用效果良好。项目总体设计、工艺流程、设备造型、厂房结构设计均达到了优化设计的效果,产品成本在国内外最低,项目的总体设计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学术论著

专业著作

《先进制造技术》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制造业》

会议论文

《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发展战略应联系我国实际》

《世界银行项目的咨询、设计与实施》

《我国企业面临的挑战与其说是技术与资金问题,毋宁说管理问题》

《跨学科研究老龄化挑战》

《中国企业缺什么?》

《中国管理学者该登场了》

《互联网将重新定义制造业》

《互联网正在颠覆各行业命脉》

《制造业发展趋势与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选择》(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暨先进模具制造技术研讨会)

《集成制造中的特征与特征设计问题》(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

《基于知识的支持设计制品建模信息框架的研究》(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

《推行先进制造技术应联系我国制造业实际》(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先进制造管理模式下的GT应用研讨会)

《推行先进制造技术应联系我国制造业实际》(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

期刊论文

《中国管理学界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2007年22卷02期中国科学院院刊)

《从关注热点中识别路径(上)--制造业发展趋势与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选择》(2006年02期上海质量)

《从关注热点中识别路径(下)--制造业发展趋势与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选择》(2006年03期上海质量)

《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2004年12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高速切削加工中的刀具技术》(2004年06期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浅谈高速切削加工技术的发展》(2004年06期现代制造工程)

《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创新与品牌之路》(2004年1卷01期管理学报)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制造业的使命》(2004年04期航空制造技术)

《创新--管理上的生产力》(2004年01期河南科技)

《高速切削加工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推广》(2004年09期现代制造)

《对中国科技发展滞后的一点思考》(2003年01期科技文萃)

《工业工程在中国制造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003年8卷02期工业工程与管理)

《创新--管理上的生产力》(2003年07期安徽科技)

《中国科技型企业面临的几个问题》(2003年10期科技创业)

《汽热杀青及配套机制工艺对开化龙顶茶的品质影响试验》(2003年25卷04期中国茶叶)

《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滞后的思考》(2003年02期上海科坛)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制造业的使命》(2003年04期上海科坛)

荣誉表彰

1989年获国家建设部授予的“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

1989年获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

1991年获“特殊贡献人物”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

外界评价

官方评价

他是首个世界银行中国项目设计师,为中国国跃居世界磨料生产及出口大国发挥了重要的倡导和实践作用——

同济大学校史馆、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等官方机构,在“人物介绍”里都对郭重庆做了如下的评价:

“20世纪80年代初,他担任世界银行中国第一个工业项目——上海机床项目总设计师,通过最终产品的合理集中及工艺、零部件的专业化生产,实施了行业的整体改组改造,提升了整个行业的技术和生产水平,使其成为我国最大的机床企业。在90年代又主持我国工程咨询机构首次独立承担的世界银行沈阳工业改革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最早提出将企业制度的改革、生产合理化的改组及生产现代化的改造三结合同步实施的方案,并付诸实施。他担任我国主要大型机床厂和磨料磨具厂的基建、技改项目的总设计师,并组织完成了“扩大我国磨料出口的研究”,为我国跃居世界磨料生产及出口大国发挥了重要的倡导和实践作用。”

媒体评价

“81岁的院士郭重庆,如此纵论互联网的颠覆效应。那些保守的年轻人,你羞愧吗?”——

2014年9月21日,郭重庆‘2014东沙湖论坛中国管理百人报告会’做了题为《互联网正颠覆各行各业》的演讲。《人民日报》、《国际金融日报》、《创新科技》杂志等各大媒体及网站争相报道,其中虎嗅网用大幅标题以诘问年轻的方式评价了郭重庆:

“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副主任,81岁高龄的同济大学教授郭重庆9月21日在‘2014东沙湖论坛中国管理百人报告会’做了以互联网为主题的演讲。郭院士从传统管理被颠覆的角度切入,直讲到工业互联网的初兴,演讲相当有视野,虽然其间素材似并不新鲜,但仍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宏观视角。……81岁的院士郭重庆,如此纵论互联网的颠覆效应。那些保守的年轻人,你羞愧嘛?”

标签: 郭重庆

更多文章

  • 郭桂蓉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郭桂蓉

    郭桂蓉,男,汉族,1937年10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山西省清徐县人,通信与电子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9年,郭桂蓉毕业于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60年至1965年,在苏联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攻读研究生;1965年至1971

  • 何继善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何继善

    何继善,1934年9月1日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应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60年,何继善从长春地质学院物探专业毕业。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长期致力于地球物理理论、方法技术及观测系统的研究。中文名:何继善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34年9月1日毕业院校:长春地质学院职

  • 蒋士成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蒋士成

    蒋士成,1934年9月23日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化纤工程设计与技术管理专家,中国聚酯工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顾问。1953年蒋士成从辅仁中学毕业,考入华东化工学院;1957年毕业后进入化工部有机化工设计院实习,并先后在化工部第四设计院、化工

  • 刘人怀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人怀

    刘人怀,1940年7月20日出生于四川成都,工程力学专家、管理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刘人怀于1963从兰州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78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飞行器结构力学教研室工作,先后担任室副主任、系副主任、校学报副主编、校学术委员会委

  • 陆佑楣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陆佑楣

    陆佑楣,男,汉族,1934年1月7日出生于上海市,江苏太仓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水电工程专家,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6年,陆佑楣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河川结构与水力发电专业;1956年—1970年,参与黄河刘家峡水电站建设,担任刘家峡水力发电工程局技术科科长;1970年—197

  • 龚新高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龚新高

    龚新高,1962年6月出生于湖南长沙,计算凝聚态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龚新高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并考取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85年硕士毕业后开始在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

  • 龚昌德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龚昌德

    龚昌德,1932年7月出生于江苏南京,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龚昌德于1953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华东水利学院担任助教;1955年调入南京大学物理系,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80年晋升为教授;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博士生导师;1986年至199

  • 葛墨林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葛墨林

    葛墨林,男,1938年12月生于北京,籍贯河北乐亭,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1961年,葛墨林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1965年兰州大学理论物理研究生毕业;1965年至1986年,任兰州大学物理系助教、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任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当选为

  • 高原宁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高原宁

    高原宁,1963年4月出生于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籍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主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原宁于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先后获得学士、博士学位;1989年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

  • 高鸿钧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高鸿钧

    高鸿钧,1963年8月出生于安徽省怀远县,凝聚态物理学家,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鸿钧1987年毕业于安徽教育学院物理系,获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