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钧,1963年8月出生于安徽省怀远县,凝聚态物理学家,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鸿钧1987年毕业于安徽教育学院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91年获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硕士学位;1994年获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博士学位,之后在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副主任、主任;2001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纳米物理与器件实验室研究员、实验室主任;2007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长;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科学学院院长;2014年2月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2015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2018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2020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2021年5月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高鸿钧长期从事凝聚态物理实验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高鸿钧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安徽省怀远县
出生日期:1963年8月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63年8月,高鸿钧出生于安徽省怀远县。
1987年,毕业于安徽教育学院物理系,获得学士学位。
1988年9月至1991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获得硕士学位。
1991年9月至1994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电子离子与真空物理专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1994年8月,任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副研究员。
1995年10月至2001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研究员。
1997年8月至1999年12月,任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akRidgeNationalLaboratory)客座研究员和学术顾问。
2001年6月至2009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纳米物理与器件实验室研究员、实验室主任。
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助理。
2007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2012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科学学院院长。
2014年2月,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
2015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
2018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
2020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2021年5月,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023年3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成就
高鸿钧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高鸿钧从事纳米量子系统的构造、组装和结构与物性调控的研究并取得多项成果:提出一种提高STM分辨率的新方法,增强了STM观察表面电子结构的能力。首次在Au(111)表面上构造了具有固定偏心轴的单个分子转子,实现了大面积有序阵列的组装并对其转动行为进行了有效的调控。发现了单个磁性FePc分子在Au(111)表面上的Kondo效应,提出了利用分子在不同吸附位置构型不同的原理对单分子自旋态进行调控的途径。首次在单个分子水平上实现电导转变,显示了未来用作信息存储的可能性。
学术论著
截至2018年5月,高鸿钧已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50余篇,其中包括PhysicalReviewLetter、JournalofAmericanChemicalSociety、AdvancedMaterials和Nature系列刊物52篇,引用1万余次。
代表性论文
Q.Liu,Y.Y.Zhang,N.Jiang,H.G.Zhang,L.Gao,S.X.Du,andH.-J.Gao,"IdentifyingMultipleConfigurationsofComplexMoleculesinDynamicalProcesses:TimeResolvedTunnelingSpectroscopyandDensityFunctionalTheoryCalculation",PhysicalReviewLetters104,166101(2010).
N.Jiang,Y.Y.Zhang,Q.Liu,Z.H.Cheng,Z.T.Deng,S.X.Du,H.-J.Gao,M.J.BeckandS.T.Pantelides,"DiffusivityControlinMolecule-on-MetalSystemsUsingElectricFields",NanoLetters10.1184-1188(2010).
M.Gao,Y.Pan,C.D.Zhang,H.Hu,R.Yang,H.L.Lu,J.M.Cai,S.X.Du,F.LiuandH.-J.Gao,"Tunableinterfacialpropertiesofepitaxialgrapheneonmetalsubstrates",Appl.Phys.Lett.96,053109(3)(2010).
H.-J.Gao,L.Gao,"Scanningtunnelingmicroscopyoffunctionalnanostructuresonsolidsurfaces:Manipulation,self-assembly,andapplications",ProgressinSurfaceScience(ReviewJournal)85,28-91(2010).
J.H.Mao,H.G.Zhang,Y.H.Jiang,Y.Pan,M.Gao,W.D.Xiao,H.-J.Gao,"TunabilityofSupramolecularKagomeLatticesofMagneticPhthalocyaninesUsingGraphene-BasedMoire′PatternsasTemplates",J.Am.Chem.Soc.131(40),14136–14137(2009).
Y.Pan,H.G.Zhang,D.X.Shi,J.T.Sun,S.X.Du,F.Liu,H.-J.Gao,"HighlyOrdered,Millimeter-Scale,Continuous,Single-CrystallineGrapheneMonolayerFormedonRu(0001)",Adv.Mater.21,2777-2780(2009).
L.Gao,Q.Liu,Y.Y.Zhang,N.Jiang,H.G.Zhang,Z.H.Cheng,W.F.Qiu,S.X.Du,Y.Q.Liu,W.A.Hofer,andH.-J.Gao,"ConstructinganArrayofAnchoredSingle-MoleculeRotorsonGoldSurfaces",Phys.Rev.Lett.101(19),197209(2008).
HaoHu,H.-J.Gao,andFengLiu,"TheoryofDirectedNucleationofStrainedIslandsonPatternedSubstrates",Phys.Rev.Lett.101(21),216102(2008).
L.Gao,W.Ji,Y.B.Hu,Z.H.Cheng,Z.T.Deng,Q.Liu,N.Jiang,X.Lin,W.Guo,S.X.Du,W.A.Hofer,X.C.Xie,andH.-J.Gao,"Site-SpecificKondoEffectatAmbientTemperaturesinIron-BasedMolecules",Phys.Rev.Lett.99(10),106402(2007).
D.Shi,W.Ji,X.Lin,X.He,J.Lian,L.Gao,J.Cai,H.Lin,S.Du,F.Lin,C.Seidel,L.Chi,W.Hofer,H.Fuchs,andH.-J.Gao,"Roleoflateralalkylchainsinmodulationofmolecularstructuresonmetalsurfaces",Phys.Rev.Lett.96(22),226101(2006).
Z.T.Deng,H.Lin,W.Ji,L.Gao,X.Lin,Z.H.Cheng,X.B.He,J.L.Lu,D.X.Shi,W.A.Hofer,andH.-J.Gao,"Selectiveanalysisofmolecularstatesbyfunctionalizedscanningtunnelingmicroscopytips",Phys.Rev.Lett.96(15),156102(2006).
S.X.Du,H.-J.Gao,C.Seidel,L.Tsetseris,W.Ji,H.Kopf,L.F.Chi,H.Fuchs,S.J.Pennycook,andS.T.Pantelides,"Selectivenontemplatedadsorptionoforganicmoleculesonnanofacetsandtheroleofbondingpatterns",Phys.Rev.Lett.97(15),156105(2006).
W.Ji,Z.Y.Lu,andH.-J.Gao,"Electroncore-holeinteractionanditsinducedionicstructuralrelaxationinmolecularsystemsunderx-rayirradiation",Phys.Rev.Lett.97(24),246101(2006).
J.Weissenrieder,S.Kaya,J.L.Lu,H.-J.Gao,S.Shaikhutdinov,H.J.Freund,M.Sierka,T.K.Todorova,andJ.Sauer,"AtomicstructureofathinsilicafilmonaMo(112)substrate:Atwo-dimensionalnetworkofSiO4tetrahedra",Phys.Rev.Lett.95(7),076103(2005).
Y.L.Wang,H.-J.Gao,H.M.Guo,S.Wang,andS.T.Pantelides,"BondingconfigurationsandcollectivepatternsofGeatomsadsorbedonSi(111)-(7x7)",Phys.Rev.Lett.94(10),106101(2005).
Y.B.Hu,Y.Zhu,H.-J.Gao,andH.Guo,"Conductanceofanensembleofmolecularwires:Astatisticalanalysis",Phys.Rev.Lett.95(15),156803(2005).
M.Feng,X.F.Guo,X.Lin,X.B.He,W.Ji,S.X.Du,D.Q.Zhang,D.B.Zhu,andH.-J.Gao,"Stable,reproduciblenanorecordingonrotaxanethinfilms",J.Am.Chem.Soc.127(44),15338-15339(2005).
Y.L.Wang,H.-J.Gao,H.M.Guo,H.W.Liu,I.G.Batyrev,W.E.McMahon,andS.B.Zhang,"TipsizeeffectontheappearanceofaSTMimageforcomplexsurfaces:TheoryversusexperimentforSi(111)-(7x7)",Phys.Rev.B70(7),073312(2004).
H.-J.Gao,K.Sohlberg,Z.Q.Xue,H.Y.Chen,S.M.Hou,L.P.Ma,X.W,Fang,S.J.Pang,andS.J.Pennycook,"Reversiblenanometer-scaleconductancetransitionsinanorganiccomplex",Phys.Rev.Lett.84,1780-1783(2000).
承担项目
项目名称 | 项目类别 | 研究期限 |
有机复合功能薄膜在超高密度信息存储中的研究 |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1996年1月至1998年12月 |
超高密度信息存储薄膜与技术的研究 | 重大项目 | 1998年4月至2002年3月 |
电子离子物理、材料与器件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 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 |
用于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的有机分子材料及其薄膜特性 | 重大研究计划 | 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 |
纳米电子器件的材料、构造与物性研究 | 创新研究群体项目 | 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 |
功能纳米结构可控生长和纳米单元器件的基础研究 | 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 | |
纳米电子器件的材料、构造与物性研究 | 创新研究群体项目 | |
新型硼一维纳米材料的合成和结构特性研究 | 联合基金项目 | 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 |
功能分子和Graphene纳米结构的组装及其物性研究 | 重点项目 | 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 |
纳米电子器件的材料、构造与物性研究 | 创新研究群体项目 |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
水科学若干关键基础问题研究 | ||
水科学先进实验技术研究 | ||
基于Graphene的功能纳米材料的可控生长及其物性研究 | 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 | |
低维信息器件 | 科学中心项目 | 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 |
科研成果奖励
高鸿钧的研究成果曾入选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199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和“201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高鸿钧人才培养
指导学生
据2020年1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纳米物理与器件实验室N04组官网显示,高鸿钧已培养博士生和博士后80余名,其中有4名在美国和新加坡的大学担任教授,10余名在中国研究机构或高校担任学术带头人。
2014年,高鸿钧指导的学生李林飞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
讲座报告
2012年12月27日,高鸿钧为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及物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的学生作了题为《单个分子水平纳米量子系统的构造、组装与物理属性控制》的专题讲座。
2013年11月22日至24日,高鸿钧访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访问期间作了题为《纳米量子结构的构筑及其物性调控》的学术报告。
2017年2月23日,高鸿钧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作了题为《“单分子机器”的构造、组装与物性》的交叉学科科学讲座。
高鸿钧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高鸿钧在纳米量子结构与物性调控及其潜在应用做出了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工作,其中部分工作起引领作用。(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评)
高鸿钧院士是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权威专家,学术造诣精深、研究成果丰硕。(蚌埠学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