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才新(1944年12月13日—2011年11月25日),重庆垫江人,高电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生前是重庆大学副校长、高电压与电工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孙才新1969年毕业于重庆大学电机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1987年任重庆大学副教授;1989年任重庆大学教授;1995年任重庆大学电气工程系副主任;1998年—2000年任重庆大学副校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11月25日在成都逝世,享年67岁。孙才新主要从事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及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工作。
基本资料
中文名:孙才新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44年12月13日
逝世日期:2011年11月25日
毕业院校:重庆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出生地:四川垫江
人物生平
1944年12月13日,孙才新出生于四川垫江(今重庆)。
1964年,毕业于垫江中学。
1969年,毕业于重庆大学电机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并留校任教。
198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9年—1990年,在苏联列宁格勒工业大学作访问学者。
1987年,任重庆大学副教授。
1989年,任重庆大学教授。
1993年—1995年,任重庆大学电气工程系高压教研室主任。
1995年,任重庆大学电气工程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1996年,任重庆大学电气工程系主任。
1997年,任重庆大学校长助理。
1998年—2000年,任重庆大学副校长。
2000年—2004年,任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02年,被批准为重庆市电气工程学科首届学术带头人。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1年11月25日,在成都逝世,享年67岁。
主要成就
孙才新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孙才新对高海拔、污秽、覆冰(雪)、酸雨(雾)等复杂环境中高压和超特高压输电的外绝缘特性及放电机理、绝缘配合原则及防止事故的技术措施等进行了试验和理论研究,推进了外绝缘放电理论的发展,被国际大电网会议专家工作组引用为制定标准的技术支持和国内标准引用,并被西电东送等重点工程的设计及运行采用。主持了大型电气设备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的系统研究,解决了在线监测多种特征量提取、故障分类及模式识别等系列技术关键,研发成功实用的变电站电气设备绝缘多参量多功能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与系统,实现了成果产业化。提出和开展了以能量可控陡脉冲对肿瘤不可逆电击穿机理及方法的研究果。
学术论著
据2022年9月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官网显示,孙才新在中国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0余篇。著有《大气环境与电气外绝缘》《电气设备油中气体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电力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配电网中的应用》《电力系统的污秽绝缘》等专著4部。
承担项目
发明专利
截至2011年11月,孙才新共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项。
科研奖励
据2022年9月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官网显示,孙才新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以及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等。
孙才新人才培养
专业建设
孙才新在重庆大学创办了“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专业”。
培养成果
截至2011年12月,孙才新共培养出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和博士后出站人才102人,其中2人获得中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如武汉大学二级教授唐炬,重庆大学教授蒋兴良、李剑、胡建林等都是他的学生。
教学奖励
孙才新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婚姻家庭
孙才新的妻子是吴绍琪。
人物评价
“孙才新有着严肃求实的科学态度,他在高电压绝缘和故障诊断技术研究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科学时报》评)
“孙才新:一代英才,大师风范。”(时任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评)
“孙才新有着严谨的治学精神、大爱的宽容情怀、创新的科学思维,他是一个充满大爱的科学家。”(科学网评)
人物纪念
基金命名
2011年,由孙才新学生倡导并捐赠2000万元人民币,在重庆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下成立“重庆大学孙才新院士教育基金”。
建筑命名
2016年11月26日,“才新科学实验楼”启动仪式在重庆大学高电压实验楼举行。
奖项命名
2018年9月,IEEE高电压工程与应用国际会议在希腊雅典召开,会议第一次颁发了以孙才新名字命名的国际性学术奖项——IEEECaixinSunandStanGrzybowskiAchievementA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