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王照华

王照华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594 更新时间:2023/12/9 14:38:27

王照华(1921.09~2009.12),男,汉族,原名王廷向,字朝华,山东泰安肥城安庄镇洼里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共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原常务副主任、执行主任,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原主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第五届、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四届、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离休干部。

基本资料

中文名:王照华

别名:原名王廷向,字朝华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泰安肥城

出生日期:1921年9月

逝世日期:2009年12月7日

职业:中共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

毕业院校:山东军政干部学校,滨海公学

信仰:共产主义

人物生平

王照华,男,汉族,曾用名王廷向。1921年9月出生,山东省泰安肥城市人。

1938年2月参加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后,历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青年部干事,中共沂水县委青年部部长,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青年干部学校科长,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宣传部部长,华东野战军支前政治部青年科科长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办公厅副主任,共青团北京市委第二书记。

1954年后任共青团北京市委第一书记。

1960年后,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等。

1975年后任中共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五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研究院革命委员会主任、中共党委书记兼院长。

1979年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长、副部长,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主任,中国老年基金会会长,中国老年报社社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执行主任,《中华英才》杂志社社长、等。

王照华是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五、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四、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王照华同志,于2009年12月7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

王照华病重期间及逝世后,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王乐泉、王兆国、刘云山、刘延东、李源潮、张高丽、张德江、李鹏、乔石、朱镕基、宋平、尉健行、李岚清、曾庆红、吴官正、罗干、令计划、陈至立、杜青林和黄华、彭冲、田纪云、姜春云、钱其琛、吴仪、曹刚川、王汉斌、倪志福、陈慕华、彭佩云、曹志、李铁映、何鲁丽、蒋正华、顾秀莲、贾春旺、杨汝岱、孙孚凌、胡立、王忠禹等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经历与成就

胸怀救国救民大志奔赴抗日战场

王照华同志是山东肥城市安庄镇洼里村人,出生在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那一年。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打破了中华大地的宁静,也激起了他的一腔热血。1938年农历正月初二,年仅17岁的王照华投笔从戎,参加了山东泰西人民抗敌自卫团。3个月后,组织上将他送到了山东军政干部学校去学习培训。在这里,他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渐渐懂得了自己虽然没有去扛枪杀敌,但做其他工作也同样是为了革命事业。他在这座革命的熔炉里茁壮成长。王照华,肥城市安庄镇洼里村人。“七七”卢沟桥事变的枪声,打破了中华大地的宁静,也激起了青年王照华的一腔热血。

在军政干部学校学习结束后,照华同志担任过中共山东分局青年部干事、沂水县委青年部长、滨海区青联主任、山东省青联宣传部长等职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他在沂蒙山区整整战斗生活了10年。济南解放后,王照华奉调到中央青委工作。

在团中央和中央组织部的岗位上留下闪光的足迹上个世纪50年代初,王照华当选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并任团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办公室副主任。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他又先后担任过共青团北京市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1960年至1966年,担任了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团中央是最先受到冲击的单位之一。在林彪、江青等人的唆使、煽动下,团中央负责人“三胡二王”受到残酷的批斗。所谓“三胡”就是胡耀邦、胡克实和胡启立,“二王”就是王伟和王照华。

王照华同志前前后后做共青团工作将近40年。他作为广大团员和青年真诚的朋友,以自己充沛的激情、卓越的组织能力和正直无私的人品节操,感染引导着广大青年,为团结、教育、培养新中国一代青年倾注了满腔心血。这期间,他倡导青年要苦干加巧干,从工人中培养出了一大批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材。在首都的建筑业中,他积极支持并举起了“青年突击队”的大旗,在向建国10周年献礼的十大建筑中冲锋陷阵,“青年突击队”成为北京城建系统的“黄埔军校”。

张百发第一次见到邓小平,就是王照华同志给介绍的。那还是1958年,青年突击队长张百发在中南海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当时担任团市委书记的王照华将他介绍给了邓小平同志,他对邓小平说:“这个小伙子叫张百发,是个多面手。”张百发向小平同志汇报说:“我们有个口号,叫做‘身为钢筋工,各行都精通,学成多面手,干活不窝工’。”邓小平听后高兴地鼓励道:“好、好,这是6亿人民的方向。”

王照华同志原名王廷向,字朝华,参加革命后为了工作需要,叫着顺口,将朝华改为了照华。为了这个名字,还曾经引出了他和毛主席的一段佳话。20世纪60年代初,毛主席接见亚非拉青年代表团,王照华与熊向晖、刘宁一向毛主席汇报工作,刘宁一指着王照华作介绍,毛主席风趣地说:“王照华,光照中华,好!”主席见引起周围人群笑声又继续说:“你不能光照中华,还要照到外国啊!”王照华果真把“光”照到了外国,在团中央分管国际工作,多次参加世界青年的会议。

粉碎“四人帮”之后,党中央决定恢复共青团中央。王照华同志把新一届团中央领导班子“扶上马”之后,恋恋不舍地告别了他为之奋斗了半生的青年工作,调到中央组织部任秘书长,之后又任副部长。当时,正赶上平反冤假错案,他忠实地执行党中央的决策,为拨乱反正,落实老干部政策,为知识分子正名,选拔优秀的年轻干部,贯彻党的干部路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为老龄事业再展宏图到过王照华同志办公室的人,都会看见友人题赠给他的那个条幅,上面写着“青年时为青年事业呕心沥血,老年时为老年事业再展宏图”。“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四个“老有”的中国特色的养老之路,便是第一届全国老龄委创造、由王照华同志广为传播的。作为中国老龄事业的“拓荒者”之一,王照华同志见证了中国老龄事业由初创到蓬勃发展的全过程。1986年10月,65岁的王照华同志经中央组织部批准,出任全国老龄委主任。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老龄事业之中。

由于操劳过度,病魔伺机向他袭来。1988年12月,照华同志被确诊患了贲门癌,10天后他做了手术。然而,在医院里他并没有闲着,他坚持坐在病床上听取各方面的汇报并主持召开了一系列会议。为了解决老龄委的经费和编制等问题,他又拖着病体四处呼吁奔走,与有关方面进行联系。

王照华同志到中国老龄委工作后,曾代表中国出访瑞典、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特别是他登上47届联合国讨论老龄问题的讲坛,报告神州1亿多老龄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老龄事业也开创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养老之路时,与会者报以春雷般的掌声。王照华任老龄委主任9年,他上任后,对有关老龄的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综合计划、组织协调、督促检查,为老龄事业竭心尽力。他为老龄委的办公经费亲自找到国务委员兼财政部长王炳乾同志,落实了经费,创办了《中华老年报》、《中华老年》杂志、《中华英才》画报、华龄出版社和老龄科研中心。1989年,他向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汇报工作,江总书记对老龄工作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他紧紧地握住王照华同志的手说:“您肩上的担子很重,更要注意保重身体。”王照华凭着顽强的毅力和重于泰山的责任感辛勤工作着,使全国的省、地、县、乡、村都建立起了老龄委或相应机构,中国的老龄事业终于朝着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迈进。中国老龄事业的大发展和王照华及广大老龄事业工作者付出的心血紧密相连。

主持中关工委,从“夕阳”又管到了“朝阳”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面对国际国内异常复杂的政治环境和局面,一大批老同志深感做好下一代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联名给中央写信,呼吁切实抓好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工作。正是在这种形势下,经党中央批准,正式成立了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关工委),王照华同志又一次被选中来做这个新机构的牵头人和主持人,出任中关工委常务副主任。2001年,已经80多岁高龄的王照华同志仍全身心地投入到关心下一代的事业中来,为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呕心沥血。王照华同志以一名老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感,义无反顾地挑起了这副重担。

在主持中关工委工作期间,王照华同志经常宣传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高度关心和重视,宣传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战略意义。他多次在会上讲,老同志在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为社会、为下一代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既培养教育了下一代,也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有利于身心健康,由此开创人生的第二个春天。他以此来鼓励和号召更多的老同志投入到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中。

王照华作为中关工委的执行主任,为关心下一代的事业多方联系,调查研究,组织协调。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有关部委都成立了关心下一代组织,300多万老同志参加到这一工作中来,他们已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

各地那些失学儿童、贫困学生牵动着照华同志的心。1999年,中关工委领导、干部积极筹措资金30多万元,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建立了一所“千秋希望学校”;中关工委资助清华大学特困研究生行动已有6年,共有50多名特困研究生得到资助。每逢佳节,王照华同志还和中关工委的领导到少管所慰问干警,看望失足青少年。他还曾被司法部聘请为帮教顾问,到监狱去作报告。他总是语重心长地勉励那些青少年要好好改造,把监狱看成特殊学校,争取早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标签: 王照华

更多文章

  • 伯尼·马克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伯尼·马克

    伯尼·马克(BernieMac,1957年10月5日-2008年8月9日)2001年因与布拉德。皮特.乔治。克鲁尼共同出演了《十一罗汉》而被中国观众熟知,他在片中出色地扮演了一个幽默的赌徒,此后还接连出演了该片的两部续集,他在2003年的《霹雳娇娃2》以及2007年的暑期大片《变形金刚》中也有令人难

  • 盛治华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盛治华

    盛治华(1916—2017),江西省永新县沙市镇洛溪村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17年2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中文名:盛治华别名:盛万发国籍:中国出生地:江西

  • 朱复戡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复戡

    朱复戡(1902—1989),原名义方,字百行,号静龛,40岁后更名起,号复戡,以复戡号行,鄞县梅墟(今属邱隘镇)人,迁居上海。幼承庭训,涉猎经史,好习书画。7岁能作擘窠大字,吴昌硕称为“小畏友”。16岁时篆刻作品入选扫叶山房出版的《全国名家印选》,17岁参加海上题襟馆,师事吴昌硕,与冯君木、罗振玉

  • 晏济元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晏济元

    晏济元,名平,别号素贞老人、老济、济公、江洲散人,生于1901年,四川内江人氏。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国画院名誉院长,曾任重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国画院副院长等职。2011年2月10日晚,因病辞世,享年110岁。中文名:晏济元别名:老济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四川内江出生日期:1901年逝世

  • 邱德根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邱德根

    邱德根,祖籍浙江宁波,1924年生于上海。1950年到香港荃湾经营戏院。1962年买入荔园游乐场。1958年开设远东银行,任董事长。1982年收购亚洲电视有限公司(亚视)任主席。并先后兼任远东酒店实业有限公司、远东投资实业有限公司、远东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2015年3月17日,

  • 郭俊卿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郭俊卿

    郭俊卿,辽宁省凌源县三十家子(今三十家子镇)北店村人,于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45年到1950年,先后荣立特等功1次、大功3次、小功4次。在1950年9月召开的全国群英会上被中央军委授予“全国女战斗英雄”、“现代花木兰”荣誉称号。1981年离休后在江苏省常州市定居,1983年9月病逝于南京

  • 王培生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王培生

    王培生,出生于1919年3月24日,名力泉,号印诚,1919年3月24日生人,原籍河北武清县小韩庄,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武术家。中文名:王培生别名:王力泉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河北武清县出生日期:1919.3.24逝世日期:2004.9.11籍贯:河北省武清县流派:吴式太极拳、八卦掌师承:马贵、杨

  • 杨大易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杨大易

    杨大易(1919-1997)中共中央候补委员,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毕业,大专学历,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湖南省军区司令员。中文名:杨大易国籍:中国出生地:四川省苍溪县白山乡车子村出生日期:1919年逝世日期:1997年毕业院校: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1919年4月,杨大易出生于四川广元市苍溪县白山

  • 曾绍山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曾绍山

    曾绍山(1914-1995),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5年1月26日因病在济南逝世

  • 曹灿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曹灿

    曹灿,1932年12月生于江苏南通,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消费者协会理事、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老艺术家委员会副主任、四代艺术团副团长、北京市语言学会朗诵研究会会长、北京市老艺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市关心青少年教育协会理事、北京市东城区第十、十一届人民代表、曹灿艺术学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