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慧可

慧可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胖次 访问量:2086 更新时间:2023/12/13 6:31:11

慧可(487~593),又名僧可,俗姓姬,名光,号神光,洛阳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人,是汉传佛教禅宗的二祖。他少为儒生时,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出家以后,精研三藏内典。年约四十岁时,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在嵩洛(今河南嵩山-洛阳)游化,即礼他为师,得达摩衣钵真传,禅宗代表性人物之一。

基本资料

名:慧可

别名:僧可、姬光、神光

国籍:中国(北魏、隋)

出生地:洛阳虎牢(今河南省荥阳市)

出生日期:487年(丁卯年)

逝世日期:593年(癸丑年)

职业:僧人

信仰:佛教

主要成就:受尊汉传佛教禅宗二祖

师承:汉传佛教禅宗始祖菩提达摩

传人:汉传佛教禅宗三祖僧璨

受溢:大弘禅师

卒地:邺城,近河北邯郸临漳县及周边

简历

他幼年出家,通晓佛典。四十岁时拜菩提达摩为师。为表求道决心,慧可竟用刀自断左臂,奉献达摩座前。感其赤诚,达摩授法器、赐法名,收他为传法弟子。达摩在嵩山传法时,以四卷《楞伽经》授慧可,并说:“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其后慧可传承了达摩的禅法,成为禅学大师。达摩圆寂后,慧可一度隐迹。后因道俗各界寻迹而来其求学,开始传法讲经。东魏天平初年,慧可北游至邺都(今安阳东北与邯郸临漳西南交界地带)传法。在邺传法时,当地一僧名道恒,其徒在听了慧可讲法后都不回来了,于是多次加害慧可,最后“遭贼斫臂”。后他单臂传法,名声大振。慧可在传法于僧璨后于开皇时坐化。慧可由于得到了达摩衣钵,后被禅宗尊为二祖。他在少林寺西南山上养伤时的住所和石台,后成为二祖庵和养臂台,遗迹尚存。

人物生平

神光其父名寂,在慧可出生之前,每每担心无子,心想:“我家崇善,岂令无子?”于是便天天祈求诸佛菩萨保佑,希望能生个儿子,继承祖业。就这样虔诚地祈祷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天黄昏,感应到佛光满室,不久慧可的母亲便怀孕了。为了感念佛恩,慧可出生后,父母便给他起名为“光”。

慧可自幼志气不凡,为人旷达,博闻强记,广涉儒书,尤精《诗》、《易》,喜好游山玩水,而对持家立业不感兴趣。后来接触了佛典,深感“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于是便栖心佛理,超然物外,怡然自得,并产生了出家的念头。父母见其志气不可改移,便听许他出家。于是他来到洛阳龙门香山,跟随宝静禅师学佛,不久又到永穆寺受具足戒。此后遍游各地讲堂,学习大小乘佛教的教义。经过多年的学习,慧可禅师虽然对经教有了充分的认识,但是个人的生死大事对他来说仍然是个迷。

三十二岁那年,慧可禅师又回到香山,放弃了过去那种单纯追求文字知见的做法,开始实修。他每天从早到晚都在打坐,希望能够借禅定的力量解决生死问题。这样过了八年。有一天,在禅定中,慧可禅师突然看到一位神人站在跟前,告诉他说:“将欲受果,何滞此邪?大道匪(非)遥,汝其南矣(如果你想证得圣果,就不要再执著于枯坐、滞留在这里了。大道离你不远,你就往南方去吧)!”慧可禅师知道这时护法神在点化他,于是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神光。第二天,慧可禅师感到头疼难忍,如针在刺,他的剃度师宝静禅师想找医生给他治疗。这时,慧可禅师听到空中有声音告诉他:“这是脱胎换骨,不是普通的头疼。”慧可禅师于是把自己所听到的告诉了他的老师。宝静禅师一看他的顶骨,果然如五峰隆起,于是就对慧可禅师说:“这是吉祥之相,你必当证悟。护法神指引你往南方去,分明是在告诉你,在少林寺面壁的达摩大师就是你的老师。”慧可禅师于是辞别了宝静禅师,前往少室山,来到达摩祖师面壁的地方,朝夕承侍。开始,达摩祖师只顾面壁打坐,根本不理睬他,更谈不上有什么教诲。但是,慧可禅师并不气馁,内心反而愈发恭敬和虔诚。他不断地用古德为法忘躯的精神激励自己:“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就这样,他每天从早到晚,一直呆在洞外,丝毫不敢懈怠。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年腊月初九的晚上,天气陡然变冷,寒风刺骨,并下起了鹅大雪。慧可禅师依旧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天快亮的时候,积雪居然没过了他的膝盖。

这时,达摩祖师才慢慢地回过头来,看了他一眼,心生怜悯,问道:“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

慧可禅师流着眼泪,悲伤地回答道:“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达摩祖师道:“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诸佛所开示的无上妙道,须累劫精进勤苦地修行,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方可证得。岂能是小德小智、轻心慢心的人所能证得?若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来希求一乘大法,只能是痴人说梦,徒自勤苦,不会有结果的)。”听了祖师的教诲和勉励,为了表达自己求法的殷重心和决心,慧可禅师暗中拿起锋利的刀子,咔嚓一下砍断了自己的左臂,并把它放在祖师的面前。顿时鲜血红了雪地。

达摩祖师被慧可禅师的虔诚举动所感动,知道慧可禅师是个法器,于是就说:“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诸佛最初求道的时候,都是不惜生命,为法忘躯。而今你为了求法,在我跟前,也效法诸佛,砍断自己的手臂,这样求法,必定能成)。”

达摩祖师于是将神光的名字改为慧可。

慧可禅师问道:“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祖师道:“诸佛法印,匪(非)从人得。”

慧可禅师听了很茫然,便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祖师回答道:“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禅师沉吟了好久,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

祖师于是回答道:“我与汝安心竟。”

慧可禅师听了祖师的回答,当即豁然大悟,心怀踊跃。原来并没有一个实在的心可得,也没有一个实在的“不安”可安,安与不安,全是妄想。

慧可禅师开悟后,继续留在达摩祖师的身边,时间长达六年之久(亦说九年),后继承了祖师的衣钵,成为禅宗的二祖。慧可从达摩学了六年,精究一乘的宗旨。达摩寂后,他即在黄河近边一带韬光晦迹,但因早年已名驰京畿,许多道俗前访问道,请为师范,他随时为众开示心要,因而道誉甚广。

天平初年(534)慧可到了东魏的邺都(今河北临漳),大弘禅法,有些学者不能理解他的学说,时常发生争辩。当时门下拥有千人的著名学者道恒,竟指慧可所说法要为“魔语”,密遣上足弟子和慧可诘难。但他的弟子听了慧可说法后欣然心服,反而不满道恒。道恒因此更加怀恨慧可,甚至贿赂官吏,企图加以暗害。其间似乎和慧可宣传宋译《楞伽》的理论有关。起初,达摩把四卷《楞伽经》授慧可说:“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慧可就宣扬此经,但因宋译《楞伽》文较难解,不如北魏菩提流支所译的十卷《楞伽经》文字流畅,所以当时北魏的学士多鄙视它。由于刘宋和北魏两译《楞伽》学说之争,牵涉到菩提流支,后世智炬的《宝林传》等遂出现诬蔑菩提流支因禅学思想不同而毒害达摩的记载。

据史料记载,二祖慧可付法给三祖僧璨后,即前往邺都,韬光养晦,变易形仪,随宜说法,或入诸酒肆,或过于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一音演畅,四众皈依,如是长达三十四年。

曾有人问二祖:“师是道人,何故如是(师父,你是个出家人,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你怎么可以出入这些不干不净的地方呢)?”

二祖回答道:“我自调心,何关汝事(我自己观察和调整自己的心,跟你有什么相干)!”

慧可禅师长于辞辩,他虽无意推广自己的禅法,但是知道他的禅法的人却日渐增多。随着他的影响一天天地扩大,他的弘法活动遭到了当时拘守经文的僧徒的攻击。当时有个叫辩和的法师,在寺中讲《涅盘经》,他的学徒听了慧可禅师的讲法,渐渐地都离开了讲席,跟随慧可禅师学习祖师禅。辩和法师不胜恼恨,于是在邑宰翟仲侃的面前诽谤慧可禅师,说他妖言惑众。翟仲侃听信了辩和法师的谗言,对慧可禅师进行了非法迫害。慧可禅师却怡然顺受,曾无怨色。灯录上记载,慧可禅师活了一百零七岁,寂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谥大祖禅师。

史料记载

关于慧可禅师的生前开示,《楞伽师资记》卷一中有少许记载。慧可禅师的“略说修道明心法要”云:“《楞伽经》云: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死,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尽十方诸佛,若有一人,不因坐禅而成佛者,无有是处。《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荫重云覆障,众生不见。若逢智风,飘荡五荫,重云灭尽,佛性圆照,焕然明净。《华严经》云: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亦如瓶内灯光,不能照外,亦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暗,日光起得明净,日光不坏,只为雾障。一切众生清净性亦复如是,只为攀缘,妄念诸见,烦恼重云,覆障圣道,不能显了。若妄念不生,默然净(静)坐,大涅盘日,自然明净。俗书云:冰生于水而冰遏水,冰消而水通;妄起于真而妄迷真,妄尽而真现。即心海澄清,去身空净也。故学人依文字语言为道者,如风中灯,不能破闇,焰焰谢灭。若净坐无事,如密室中灯,则解破闇,昭物分明。……若精诚不内发,三世中纵值恒沙诸佛,无所为。是知众生识心自度。佛不度众生,佛若能度众生,过去逢无量恒沙诸佛,何故我不成佛?只是精诚不内发,口说得,心不得,终不免逐业受形。故佛性犹如天下有日月,木中有火,人中有佛性,亦名佛性灯,亦名涅盘镜,明于日月,内外圆净,无边无际。犹如炼金,金质火尽,金性不坏,众生生死相灭,法身不坏。亦如泥团坏,亦如波浪灭,水性不坏,众生生死相灭,法身不坏。……《华严经》云:譬如贫穷人,昼夜数他宝,自无一钱分,多闻亦如是。又读者暂看,急须并却,若不舍还,同文字学,则何异煎流水以求冰,煮沸汤而觅雪。……”

另有向居士,闻二祖盛化,致书通好云:“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弄影劳形,不识形为影本。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除烦恼而趣涅盘,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果,喻默声而寻响。故知迷悟一途,愚智非别。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因其理则争论起矣。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虚妄无实,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未及造谒,聊申此意,伏望答之。”慧可禅师阅后,回书云:

“备观来意皆如实,真幽之理竟不殊。

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

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

愍此二见之徒辈,申辞措笔作斯书。

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

上面所引两段引文,基本上代表了慧可禅师的禅学主张,以及后代禅宗发展的主流。

据河北省《成安县志》客籍人物篇载:约于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慧可以107岁的高龄,来成安讲经传法,为此特在匡教寺前修筑了两丈多高的说法台。因慧可所讲的禅理非常好,四面八方的老幼听者甚众,匡教寺的和尚也听得入了迷。这一来惹恼了这里嫉贤妒能的法师辨和,他便到县衙诽谤慧可散布异端邪说,要县里治罪。知县翟仲侃听信了辨和诬告,对慧可加以非法,将其迫害致死,尸体投入漳河。民间传说,慧可从水里漂出,盘腿打坐,双目微闭,安详如生,逆流而上十八里到芦村以北,被葬在那里。唐朝时,在此修元符寺,并建二祖灵骨塔,以示纪念。这里形成的村落也称为二祖村。

禅宗二祖慧可的事迹在佛教典籍《曹溪宝林传》、《续高僧传》和《景德传灯录》中均有记载。

慧可在邺都(今河北临漳邺镇)既受异派学者的迫害,其后即流离于邺卫之间,所以到了晚年,并没有多少随从的弟子。但三论宗的学者慧布(518—587)北游邺都时,曾慕慧可而前去叩问禅法,得到印证。北齐天保初年(550)著名禅学者向居士致书慧可请教,并以诗文问答,受到了慧可的许多示。

在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帝进行灭佛运动,慧可和同学昙林曾努力保护经典和佛像。后来他又南行隐居于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岳西县),在这山里传法与三祖僧璨。周武灭佛停止后,他又回到邺都。隋开皇十三年(593)入寂。

谈到慧可的禅法,就令人想到他的“断臂求法”的传说。智炬《宝林传》卷八载唐法琳所撰《慧可碑》文,记载慧可向达摩求法时,达摩对他说:求法的人,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于是慧可乃立雪数宵,断臂表示他的决心。这样才从达摩获得了安心的法门。因此“雪中断臂”就成为禅宗一个有名故事而广泛流传。但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十六《慧可传》只说慧可“遭贼斫臂,以法御心,不觉痛苦”,未提到求法事,因而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值得研究。但后来有关禅学的史籍,如净觉《楞伽师资记》、杜朏《传法宝记》、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契嵩《传法正宗记》卷六等,多承袭法琳说而否定道宣之说,从而慧可这段“雪中断臂求法”的故事,仍为一般禅家所传诵。

慧可又曾用诗句来表达他的禅学见解,他答向居士的函问说:“本迷摩尼是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涅槃)?”这是用简明理路表达出来的禅意。达摩“理入”的根本意义在于深信一切众生具有同一真性,如能舍妄归真,就是凡圣等一的境界。慧可继承这个思想,指出生佛无差别的义理,直显达摩正传的心法。

从敦煌发现的禅宗文献看来,其中有许多断简残篇被认为是慧可所说的法语。铃木大拙所编《少室逸书》的《杂录》第二之八十一至九十则,即是此类。其中第八十三则关于“忏悔”的故事和《宝林传》卷八所载唐房琯撰《三祖僧璨碑文》的说法是完全一致的。

房琯的《僧璨碑文》,记僧璨请慧可为他忏悔。慧可说:“将汝罪来,与汝忏悔。”僧璨觅罪不得。慧可就说:我已经为你忏悔了!《少室逸书杂录》第八十三则的记载和上面的问答形式大体相同,只加上一句僧璨最后答慧可时说“罪无形相可得,知将何物来”而已。

后来宋《景德传灯录》卷三即据此写成这样的一则公案。这种罪性本空的思想,成为后世禅家最乐道的一种说法。由于僧璨有这个体会,慧可才传法给他。

慧可著名的弟子是僧璨和僧那,但两人在《续高僧传》都没有独立的传记,只在同《传》卷三十五《法冲传》中说到禅宗的师承时,言可禅师后有璨禅师(即僧璨)、惠禅师、盛禅师、那老师、端禅师、长藏师、真法师、玉法师。以上八人,没有留下文字记录。留下著述的有善禅师(出《楞伽抄》四卷)、丰禅师(《疏》五卷)、明禅师(《疏》五卷)、胡明师(《疏》五卷)。此外远承慧可系统的有大聪师(出《楞伽疏》五卷)、道荫师(《抄》四卷)、冲法师(《疏》五卷)、岸法师(《疏》五卷)、宏法师(《疏》八卷)、大明师(《疏》十卷)等。

僧那,略称那禅师。据《慧可传》:他本是个儒家学者,年二十一岁时在东海(今山东)讲《礼记》和《周易》,有弟子数百人。后来到了相州(今河南安阳市北),遇到慧可说法,即率领学生十人从他出家受道。

标签: 慧可

更多文章

  • 仲星火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仲星火

    仲星火(1924年2月5日-2014年12月25日),安徽省亳州市人,著名电影演员,人民艺术家。先后在故事片《南征北战》、《今天我休息》、《李双双》、《405谋杀案》、《巴山夜雨》、《月亮湾的笑声》、《天云山传奇》、《相思女子客店》等经典影片中塑造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角色,曾获得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

  • 曾生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曾生

    曾生(1910-1995)原名曾振生。深圳坪山区(原深圳龙岗坪山镇)人。著名的东江纵队司令员。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授少将。获三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会员,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文

  • 马宝玉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马宝玉

    马宝玉(1920―1941),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人,狼牙山五壮士之一。自幼父母双亡,流浪为生。1937年10月,参加八路军晋察冀一分区一团二营七连六班当战士后成为班长。1938年9月,在阻击日军进攻的战斗中英勇杀敌,受上级表扬。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9月25日在狼牙山跳崖牺牲。中文名:

  • 李文山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文山

    李文山(1938年8月4日—2017年3月4日),男,生于1938年,相声表演艺术家,代表作品有《杂谈空城计》、《南来北往》、《女英雄》、《一比吓一跳》等。2017年3月4日上午8时许,因病在北京辞世,享年79岁。中文名:李文山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北京出生日期:1938年8月4日逝世日期:2

  • 林石姑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林石姑

    林石姑,1920年出生于海南陵水县港坡村,19岁时躲过日军大屠杀,但却沦为日军慰安妇。中文名:林石姑国籍:中国出生地:海南陵水县港坡村出生日期:1920年逝世日期:2006年相关事件:沦为日军慰安妇林石姑(1920~2006),海南陵水县港坡村人,19岁时躲过日军大屠杀,但却沦为日军慰安妇,提起往事

  • 孟庆树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孟庆树

    孟庆树(1911-1983),女,安徽寿县人,地主家庭,中共六大、七大代表。王明的妻子。妇女运动领导人。1926年3月中央军校武汉分校第五期女生队,曾任中共中央法制委员会委员兼资料室主任。经中共中央同意,1956年1月30日王明全家乘苏联飞机赴莫斯科,王明、孟庆树分别于1974年、1983年先后病逝

  • 李培基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李培基

    河北献县人,1886年生。曾在晋军中任职。1926年任骑兵第三师师长兼绥东镇守使。1927年兼任绥东清乡司令。1928年任陆军第三十二师师长;10月任河北省政府委员。1929年8月任绥远省政府委员兼主席。1931年8月免职。1933年5月任河南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1935年6月任河北省政府委员兼

  • 孝慎成皇后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孝慎成皇后

    孝慎成皇后(1792年7月5-1833年6月16日),佟佳氏,满洲镶黄旗人,道光帝第一任皇后,世袭三等承恩公、追封一等公舒明阿之女。乾隆五十七年五月十七日(1792年)佟佳氏出生。嘉庆十三年(1808年)封为二阿哥绵宁继福晋。嘉庆十八年(1813年)生绵宁长女。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嘉庆帝驾崩,

  • 隋文帝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隋文帝

    隋文帝杨坚结束了自西晋末年到隋统一前近300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实现了自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以来中国又一次统一,使北方重启汉化,南方经济发展,使隋代获得了“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的赞誉,为中国古代社会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自从北周武帝灭佛后,佛教元气大伤,隋文帝登基后,大兴佛教,隋唐佛教之盛,历史上称为黄

  • 固伦和敬公主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固伦和敬公主

    固伦和敬公主(1731年-1792年),清高宗乾隆帝第三女,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雍正九年(1731年)五月二十四日生。乾隆初年,封今位号。乾隆十二年(1747年)三月,嫁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辅国公色布腾巴勒珠尔,因乾隆帝不忍爱女远嫁,破例准其留驻京师,其府邸为清代唯一一个固伦等级的公主府。乾隆五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