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世民和项羽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结局?

李世民和项羽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699 更新时间:2024/2/13 10:14:05

唐太宗李世民和西楚霸王项羽,一个千古一帝,一个西楚霸王;一个帝王之范,一个英雄盖世,他们二人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首先,他们二人在历史上的地位都很高,并且鼎鼎有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次,他们二人都是少年得志,李世民十几岁从军打仗,四方征战,平定海内,二十九岁登基为帝,白居易的《七德舞》说,“二十有四功业成,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项羽二十三岁斩杀会稽郡守殷通,跟着叔叔项梁起兵,二十五岁巨鹿之战一战成名。最为关键的是他们二人都是贵族出身,不过结局却大为不同:一个创造了大唐盛世、光耀千秋;一个却是乌江自刎、英雄谢幕,这又是为什么?这正是需要我们去探索的,不过在此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李世民和项羽真的都是贵族吗?

网络配图

先看李世民。他的家族是有名的陇西贵族,典型的士族门阀。且看李世民的家谱:父亲李渊,唐朝开国皇帝;爷爷李昞,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唐朝时追尊元皇帝;三世祖,李虎西魏八柱国之一,官至太尉;四世祖,李天锡,又叫李天赐,北魏旗主,西魏时追赠司空,唐朝时追尊光皇帝;五世祖,李熙,北魏金门镇将,唐朝时追尊宣皇帝;六世祖,李重耳,北魏弘农太守;七世祖,李歆,西凉后主,十六国时期西凉第二任君主;八世祖,李暠,西凉武昭王,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

追溯起来,李世民家族,七八代都是在最高层,是高官,甚至为王。所以,李世民是典型的贵族出身,根正苗红,毫无疑问。

再看项羽。当年周天子分封诸侯,有一个封国叫项国,大抵在今天的河南省内。后来春秋战国,天下争霸争雄,项国被灭,但项氏一族还在,并且世世代代都是楚国的将军。当年始皇帝陛下嬴政兼并天下的时候,最后一场大战就是与楚国的决战,双方各投入60万大军,所以加起来一百多万人,当然古人的数字可能有水分,但不管怎么说,60万打个对折,也很多。而带领楚军迎战的就是项羽的祖父项燕,后来兵败,项燕战死,他的叔叔项梁带着他到了江苏避乱,虽然有些落魄,但那种贵族气质和精神流传了下来。所以,项羽也是贵族出身,并且项羽有名有字,在那个时代平民是没有名字的,比如刘邦,“邦”是后来他当皇帝后取的名字。显然,项羽是贵族。

他们二人都是贵族,典型的贵族身份,但结局一个创造了大唐盛世、光耀千秋,一个却是乌江自刎、英雄谢幕,这又是为什么?

网络配图

那是因为贵族气质熏陶出的两种不同胸怀:一种是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另一种是小溪小江的狭隘胸怀。思想支配行为,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选择。

胸怀大气的人他们认为自己出生高贵,至尊至贵,不需要去排斥什么,所以,他们无所不包,李世民就是这种人。由于这样的思维逻辑,所以他能做到知人善用、虚心纳谏、从容不迫、尊重人、信任人。且看凌霄阁的功臣,李世民手底下的人才,秦叔宝、程咬金、徐茂公(李勣)、尉迟恭、李靖、魏征、萧瑀、屈突通、张公瑾、虞世南等等,都是从对手手里挖过来的,这得多大的胸怀、胸襟,并且对他们信任有加,礼贤下士。且看魏征,魏征历史上著名的谏臣,当众辱骂李世民。民间传说,有一次李世民玩鸟,听说魏征来了,急忙把鸟藏在衣袖,生怕被魏征看到了,最后可怜的小鸟被活活的闷死了。

更能体现李世民贵族气质是“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贞观六年,李世民亲自理狱,最后确定有近四百名犯人该处死刑,但是他起了恻隐之心,放他们回乡归家,要他们明年秋天再来执行死刑。到了第二年秋天,没想到四百囚犯全部回来,于是李世民下令特赦他们。这是典型的高贵气质、贵族精神,海纳百川的胸怀,难怪能有大唐那样的盛世,世界性文明,这是必然。

当然贵族气质可以陶冶出李世民这样的宽广胸怀,也可以陶冶出项羽那样的小家子气。因为贵族之所以是贵族,就在于高贵,高贵就易高傲,同时高贵者毕竟是少数,少数人形成的圈子叫小圈子,所以从小生活在这种小圈子、小社会中的人,心胸自然不能开阔,即便是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中,由于那种天生的高贵和高傲,高贵无法掩盖内心的高贵感,高贵感便会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作风。尊重他人、彬彬有礼,也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和贵族气质,贵族要讲究“费尔泼赖”,讲究礼仪。同时养尊处优,自然不知民间疾苦,即便是关怀“穷人”,那也是一种作秀、装模作样。因此,这样自然不容易和别人打成一片,结果自然是圈子越来越小,人才也越来越少,即便是用人也是疑神疑鬼。比如陈平韩信英布当年都跟过项羽,最终都离他而去,还有范增,对项羽忠心耿耿,最后也是被气走的。

网络配图

所以,心胸狭隘容不得别人,对他人缺乏信任感,即便是发迹发达了,他只会认为是自己的高贵的气质和天生的不凡,不愿意承认别人的“帮忙”,进而不愿意与人分享,不与人分享又怎么得“人心”,不得“人心”,岂能得天下?

因此,项羽的失败是必然。

李世民和项羽,两个贵族的不同结局也是事出有因,因为性格决定命运,思想决定选择,什么样的选择注定什么样的结局,选择不用结果就不同,人生也就不同,这都是必然的结果。

标签: 唐太宗

更多文章

  • 向项羽告密的曹无伤最终只得了小人之称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曹无伤

    楚汉争霸,楚霸王项羽发展比汉王刘邦早,下属武将能力也比刘邦多,唯一缺憾的是项羽谋臣虽没有刘邦多,但却也是忠心耿耿的,尤其是其亚父范增,更是一条心辅佐于他,盼望他能够早日完成统一大业。那为何楚汉相争,最终却是楚国灭,汉王兴呢?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结果的逆转,又是怎么导致结果的逆转的呢?这里我们引入一

  • 秦末著名人物西楚霸王项羽的母亲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楚霸王项羽

    项羽母亲在历史上没有资料记载,在那个时期女人都是作为男人的附庸存在,没有什么地位,所以项羽母亲没有记载。但是项羽的身份是西楚霸王,自己的父亲身份不低,所以项羽母亲必然是楚国的贵族。相较于项羽自己的大名声,他的父亲母亲倒是没有什么故事。但是项羽的父母陪在他身边的时间还没有一个项伯多,虽然在刘邦的鸿门宴

  • 一代悲剧英雄项羽死后为何被敌军五马分尸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项羽

    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项羽是武将世家,祖上是楚国大将项燕,他身长八尺有余,力能举鼎,天赋过人。少时书剑都没学成,他叔父项梁责备他,他说:“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体现项羽英勇的主要是巨鹿,彭城,垓下三战,前两战体现了项羽卓越的军事天才和英勇气概,而垓下一战

  • 刘邦和项羽有和不同之处?谁才是真正的英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项羽

    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西楚霸王项羽年仅二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有着这样的威风了,可是刘邦不同,刘邦四十多岁也才只是秦朝沛县泗水的亭长,和村长差不多,据说这个亭长还是刘邦买来当的。刘邦四十好几了,还整天游手好闲,喜欢喝酒但是没钱,除了美酒之外他还尤其贪念美色。这样的人放到现代就是一个

  • 项羽为何不愿杀刘邦?其实原因很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项羽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妄想秦朝能够千秋万世没想到二世而亡。当时各路义军拥楚怀王为首,约定先入咸阳者王之。项羽军队实力最强,本来对咸阳势在必得,没想到在函谷关遭遇狙击,让刘邦捡了漏,率先攻破了咸阳。项羽大怒,即令当阳君拿下函谷关,率四十万大军驻于鸿门。因为疑心刘邦有不轨之心,设下宴会邀请刘邦参加,就是后来

  • 刘邦打败项羽赢得了天下,为何后人却更喜欢项羽?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项羽

    楚汉之争虽然胜利者是刘邦,但胜利者刘邦一直被大家贬低为小人。失败者项羽被大家歌颂成为大英雄,人们都喜欢项羽的英雄气节。而说刘邦是剽窃别人的小人,刘邦剽窃什么了呢?导致大家这么痛恨他?他剽窃了本该属于项羽的推翻秦朝的胜利果实。网络配图诚然,推翻秦朝大部分的功劳都是项羽,很多硬仗都是项羽带兵打下来的。而

  • 揭秘:项羽自刎后惨遭分尸 尸首被带走领赏!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项羽

    本文转载人民网,摘自:《人民文摘》(2014年第10期),作者:王文剑,原题为:《项羽的最后时刻》汉四年(公元前200年)八月,项羽已经发现自己孤立无援,军粮极度匮乏,韩信占领了齐国,伙同彭越经常进兵攻打项羽的粮道,彭城也被灌婴拿下。项羽自觉不支,对局势很恐惧。根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这时,刘邦

  • 秦始皇陵的千古之谜:疑是项羽火烧兵马俑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项羽

    人类最重要的考古遗存之一,陕西西安秦始皇陵的考古进程一直为世人所瞩目。2009年6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始了第三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三年的艰苦发掘出土了大量陶俑、珍贵器物以及遗迹。同时,在对兵马俑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被严重毁坏的痕迹。而破碎的陶俑和陶马更说明这里曾经遭受过一场劫难。那么,

  • 揭秘:项羽为何败于刘邦这个小人?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项羽

    秦始皇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可惜秦朝在秦始皇死后不久就开始走向了灭亡。一时间天下豪杰并起,其中最著名的就项羽和刘邦。项羽与刘邦开展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最后项羽兵败,在乌江自刎而死,以刘邦的胜利结束了这场战争。项羽本来是可以轻而易举就杀死刘邦的,从而避免了这场战争的,但是由于错信了项伯父子

  • 揭秘项羽一心求死不过乌江的真正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项羽

    鸿沟议和后,项羽准备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但是刘邦却单方面撕毁合约,联合其他诸侯向项羽发起了全力一击,在刘邦的围剿下,项羽兵败垓下,逃至乌江,他本来可以渡过乌江,伺机东山再起,然而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项羽最终却选择了自刎,纵览项羽辉煌而短暂的一生,他身上那种战无不胜,勇往直前,永不服输的精神给后人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