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始皇在制度上犯的四大错误:过于迷恋制度创新

秦始皇在制度上犯的四大错误:过于迷恋制度创新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853 更新时间:2024/3/19 8:42:22

在中国历史上,皇?的更迭方式千奇百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主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按照合理合法的程序登上皇帝宝座,另一类则是采取不合理或不合法的手段君临天下。前者一般被称作“顺取”,后者被称为“逆取”。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其不幸。套用托尔斯泰的话说,顺取天下的帝王们都是相似的,而逆取天下的皇帝们却存有相当大的不同。有意思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的二代皇帝却是靠“逆取”的方式获得皇位的,可以说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这一切,还要从公元前210年7月丙寅日说起。

那一天,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突然病逝。

始皇帝是在出巡途中突然得病身亡的。当时,他的车驾所在是沙丘,沙丘在今河北广宗县境内,距秦王朝的大本营——秦京咸阳尚有千里之遥。随侍在侧的知名人物有李斯,当时他是左丞相;有赵高,他是宦者,时任主管皇上车驾的中车府令;还有秦始皇的一个儿子胡亥

秦始皇的突然病逝使刚刚统一天下不久的全国性政权大秦王朝的最高权力出现了真空。按照秦始皇嬴政的本意,他是想千秋万代永远保有天下的,为此,在病逝之前,他曾亲自撰写诏书,下令远在长城以外蒙恬军中的长子扶苏火速回咸阳继承王位。

扶苏是个比较聪明有为的人物,始皇帝选择他作为继承人应该说还是比较有眼光的。倘若他真的能够入承大统,说不定中国后来的历史就需要改写。

然而,一场阴谋,使得秦始皇的计划和扶苏的皇帝梦都化为泡影。

秦始皇的另外一个儿子胡亥当时成了这场阴谋的最大受益者——受赵高、李斯等人的推戴,他取其兄而代之,成了秦二世

原本不在“榜单”上的胡亥是怎么成为秦二世的呢?这是我们饶有兴趣的一个问题。

应该说,这与第一代“董事长”秦始皇所犯的错误有很大的关系。秦始皇一生可谓多姿多彩,但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考量,在皇位传承和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方面,他却至少犯了四大错误:

一是过于迷恋制度创新。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并吞六国后,他没有采纳一些臣子的建议,像西周和东周那样,分封诸子为王,把天下分成一个一个的诸侯国,让这些诸侯国按照与皇帝血缘关系的远近,层层拱卫中央政权,而是把天下分成几十个郡县,委派那些与他本人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去做郡守或者县令。这种非血缘治理的方式至少在当时还令整个秦国的百姓很不适应,秦始皇可能过于低估了习惯性思维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他所创立的大秦帝国很快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二是他在进行制度创新时,唯独忽略了皇位传承的制度设计。而这一点恰恰关系到他是否可以千秋万代保证秦朝永不色。在秦朝以前,无论是西周还是东周,无论是春秋五霸还是战国七雄,总的来说,还是基本遵循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也就是在一个国家最高统治者权力的传承中,继承人一般必须具有嫡长子的身份。所谓嫡长子,就是由国王或国君的嫡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尽管这一游戏规则有时也会由于种种原因而被打破,但总的来说,秦代以前的中国社会基本是按照这个游戏规则进行统治者的权力传承的。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虽然把自己的称呼变成了“朕”,把名号变成了“皇帝”,但皇位传承的游戏规则却一直没有明确向天下人进行公示。所以,在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往往被世人溜忽略的事实,那就是无论是秦始皇心目中理想的继承人长子扶苏也好,还是后来事实上的继承人第18个儿子(加上早夭的8个儿子,胡亥应为第26子)胡亥也好,他们都没有诸侯王的封号,换句话说,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着等级尊卑的关系。每个人都有资格问鼎皇位,这也为胡亥篡改遗诏埋下了伏笔。

三是秦始皇过于自恋。很多人看了电视剧《康熙王朝》之后,都对主题歌《向天再借五百年》产生深刻印象。其实,在中国历史上,“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的皇帝始作俑者并不是康熙,而是秦始皇。他扫平六国,统一天下后,就把自己的长生不老提上了议事?程,并多次派遣所谓的术士如徐福等人去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在后来的事实证明所谓的长生不老之药都不过是骗人的把戏之后,秦始皇仍然顽固地认为“海上仙山”确实存在,自己确实可以长生不老,因此非常讳疾忌医,对自己的身体状况缺乏自知之明,最终死在了远离首都千里之外的出巡途中,使得皇位传承遭遇重大变数。

四是秦始皇过于迷信武力或者过于重视“硬实力”建设,而忽视“软实力”建构。他在任期间,搞所谓的焚书坑儒,实际上是自毁统治根基。在焚书坑儒之后,没有迅速建立起有利于其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的核心价值体系和道德氛围,而只是给人以一种天下可以逆取或诈取的错误观感。所以,他死后不久,陈胜吴广这两个满身是泥的农民兄弟就揭竿而起,打的旗号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至少这四条失误使得秦始皇想要子孙万代而为君的愿望根本不可能成为现实,即使不是胡亥篡权,秦国的江山也难以千秋万代永不褪色。

标签: 秦始皇扶苏胡亥

更多文章

  • 秦初秦始皇和李斯的争论:分权制好还是集权制好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斯,秦始皇,郡县制,

    公元前221年,这一年,在秦王赵政的领导下,秦国终于完成了几代秦人的目标——统一六国。纷乱的战国时代就此结束,历史开始了新的篇章。赵政自然要为统一的帝国制定一系列的统治政策。御前会议上,除了自封皇帝名号让赵政感到愉悦外,丞相(国务院总理)王绾等人的提议也引起了他的极度重视。他们认为,六国刚刚被灭,燕

  • 秦始皇嬴政:中国历史上旅游开发的第一大功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始皇,历史,旅游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他最伟大的历史贡献是使中国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为其后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基础。秦始皇的历史贡献非常之多,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本文只阐述这位“千古一帝”很少有人提及的另一面----史上旅游开发

  • 古代假冒"大师"卢生:骗秦始皇最终引发焚书坑儒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大师,焚书坑儒,秦始皇,

    “焚书坑儒”也是因卢生而起。这个骗子担心秦始皇醒悟后他会死得很惨,于是逃走了,逃走前还嘲讽了秦始皇一番。秦始皇知道后,大怒,在群儒中审问同党。审问下来,有463个读书人服罪,“皆坑之”。秦朝两世而亡,也被后人认为跟卢生这个大骗子有很大关系。“大师”是很有诱惑力的。能掐会算,还能发功治病让您延年益寿

  • 22次战役斩首181万: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的代价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朝,秦始皇

    秦国自孝公时,在法家思想指导下,从农战两个方面革新内政,争霸中国,经过几代君主的努力,终于以武力统一中国。在兼并过程中,普遍存在斩首现象,秦汉之际一致认为秦国是崇尚诈力的虎狼之国,鲁仲连更明确提出秦是弃礼义尚首功之国。对于秦国的斩首现象,清代史家梁玉绳作过一定研究,统计出秦国有记载的斩首数量是166

  • 揭秘千年谜底:秦始皇身世之谜到底是怎么回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秦始皇

    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无疑是中华帝国统一的大英雄,其严刑峻法、焚书坑儒,也需要放在历史的现实环境下去评价。他的雄才大略,无法掩盖和抹杀。作为推翻他的汉朝臣子们,出于媚上的文人习性,自然要在他身上找点让后人喷饭的污点。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里是这样记载的:“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

  • 秦始皇被称为古今第一皇帝原来是空有虚名罢了?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秦始皇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559位帝王,找不出第二个像他这样名不符实的帝王了。李挚评他“始皇帝,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但是人们都只记住了前一句,于是将他视为古今第一皇帝,太荒谬了。事实上以当时的秦国国力,统一只是时间问题。秦国地势易守难攻,商

  • 秦宣太后芈月为什么能够长眠于秦始皇祖陵?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芈月,秦宣太后,芈月传

    近日,电视剧《芈月传》正在热播,相信不少人对历史中芈月的原型很感兴趣。芈月是以秦宣太后为原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后,也是秦始皇曾祖父的母亲。而芈月墓,位于芷阳骊山的秦始皇祖坟秦东陵。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海拔1302米,是华清宫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上文物胜迹众多、自然景观秀丽,遍布着烽火台、老母

  • 中国最能忽悠的四张嘴:把秦始皇忽悠地团团转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古代,秦始皇

    一、端木赐端木赐,即子贡,春秋人士,老夫子的得意门生。时齐国内乱,为转移国民注意力,欲兴兵伐鲁。孔子遣端木赐前去游说,望息战。于是,此君闪亮登场了。端木赐先游说齐人,欲霸国之地位,攻打鲁国未免大材小用,不如打亦有称霸野心的吴国。齐人心动。后入吴国,言齐觊觎华夏,必拿吴开刀,不如先发制人。吴王想想,也

  • 揭秘: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战略秘诀及治国策略!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始皇,战略秘诀,治国策略

    核心提示:战国初期,秦国原本是一个挨揍的主,阴晋之战,50万秦军败在了一代名将吴起5万人的手下(这也是白起咬牙切齿的地方),结果丢了河西之地,成为了一个二流国家。百年强国魏国这个称霸近百年的强国,它靠英明的君主和卓越的文武支撑着。它的北面是赵,南面是楚,东面是齐,西面是秦,中间是韩,这样的地理位置又

  • 秦始皇焚书时竟留有完整备份!备份哪里去了呢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始皇,焚书坑儒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控制群众的言论,下令焚烧除《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焚书的确是对于古代文化典籍的极大破坏。但秦始皇雄才伟略,他不可能不懂得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亦或知识就是力量这种简单的道理,正如清人刘大魁所说:“其所以若此者,将以愚民,而固不欲以自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