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飞将军李广为什么连个爵位都没?不及他的人却封侯

飞将军李广为什么连个爵位都没?不及他的人却封侯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333 更新时间:2023/12/28 21:12:57

李广曾感叹,自己抗击匈奴无役不与,但是才能不及自己的人都已经纷纷封侯赐爵,自己却只混到了九卿,还没有获得爵位。差哪儿了呢?后来经过与风水先生王朔一番讨论,总结出,原因是当年曾经杀降,王朔还特意解释:“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杀降无疑是不对的,以前虽没有日内瓦公约,但是杀降卒会令敌人誓死反抗,令敌方民众怀恨,损害自己的名声。所以,通常情况下,这样做会损害自己的利

益,在政治和军事上都不利。不过古人喜欢故弄玄虚,不愿多讲大道理(讲道理也永远不可能说服所有的人,有杀降不好的道理,也有杀降好的道理),所以干脆用 一个

“祸”字定论。不过古代诸将不信邪,就是要杀降的也一直有,也没听说有谁仅仅因为杀降就倒霉的。那么李广为什么就这样倒霉呢?

首先看一下李广的个人情况,“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广家世世受射……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史记》)。他是出身军人世家,身怀绝技,英勇善战!从这方面来看,没有什么不利的因素,不出意外,是可以功成名就的。

从李广的战斗生涯来看,他最突出的两个特点就是“勇”和“善射”。刚出道时,他就得到了汉文帝的赏识,说他:“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

侯岂足道哉!”为什么子不遇时呢?因为那时没有大规模战争,作为军人,李广没有发挥的空间。既然当时没大规模战争,文帝本人在这方面也是没见过市面的,所

以他的评价到底分量有多少也不好说。

不过,李广的表现肯定是非常有视觉冲击力的。接下来,平定七国之乱时,夺取了吴军旗帜(应该是帅旗之类的非常重要的旗帜)。一般能干这活的都是勇武非凡的。与匈奴作战时,追杀射雕者,遇匈奴大队镇定自若,被俘能夺马而回,被围能稳定军心等到援军,这些都脱不开“勇”字。

“善射”就不用多说了。

在治军方面,他是怀柔派(不代表没威严)。很多古代将军追求两个极端,要么让士兵爱自己胜过爱亲人,要么让士兵怕自己胜过怕敌人。这样的部队会很顽

强,能承受大的伤亡。李广就属于前者。同期的另一个将军程不识治军要严厉得多,并且批评李广的部队自由松散。不过要注意一点,李广很注意派遣斥候(就是预警工作搞得好),因此他的部队也没因为军纪不佳而被敌军袭破。所以,作为一个将军,李广也是很优秀的。

看到这里,李广好像没道理不能封侯。

下面,我先把一些细节罗列在一起:

1、冲陷折关及格猛兽。(史记原话)

2、取旗,显功名昌邑下。(还是)

3、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4、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同)

5、为了三个射雕者,很可能还为了给中贵人和他的卫队报仇,带一百骑兵远离驻地一日,期间遭遇数十倍的匈奴骑兵。

6、被俘时已经受伤,夺马逃回后,先“复得其余军”,然后一起返回汉境。

7、霸陵尉口出不逊,复出后立刻主动创造机会把霸陵尉宰了。

8、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杀之。(史记原话)

9、广讷口少言。(同上)

10、前面提到的,因为认为不如自己的人都爬到自己头上去了,跟风水先生感叹时运不济。

11、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史记原话)

12、……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同)

13、……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同)

14、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以上细节在《汉书》里也是一致的。

接下来准备粗略探讨一下李广时代的一些背景。

李广年轻时,汉朝对匈奴以防御为主,没有大战,天下也很太平,七国之乱算是最热闹的了。而汉军从建立开始一直也中原为主战场,一直就是步兵为主,骑兵

为辅。表面上看,这时期也是有大量骑兵的,李广一开始就是骑兵,但在这种思想之下,骑兵要迁就步兵,只能作为战术突击力量,并不能充分体现骑兵的战略机动

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不知道李广的骑兵作战思想是否也受到了束缚?他确实没有进行过类似卫霍的大纵深突击或者战略迂回。

汉的战功评价制度也是沿袭秦制的。首级、城池、土地和人口是记功的依据,阵亡(没提及过残疾——估计在当时的条件下,在战场上残了也就救不回来了)是

记过的依据。匈奴没什么城池(龙城之类的估计算不上真正的城),匈奴多数的土地也是无法占领的,从游牧部落掠夺人口更是高难度的工作。所以,一般情况下,

首级数与阵亡数之间的差额成了唯一的评价。

不过与匈奴作战与在中原作战大不一样。匈奴人差不多可以视为人马合一,想要他们的脑袋,首先要保证他们不在马背上,否则,就算是匈奴人负伤而死,只要

他骑马跑开一段距离,就别想算进汉军的战果里了。在中原的步兵可不一样,腿负伤了跑不远,失血多了跑不远,就算没受什么伤,也很可能因为体力不佳,被人追

上砍了脑袋。所以,匈奴人会有一部分稍后死掉的人无法计算,而这个数字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相当巨大的(比如匈奴一次攻打乌孙,回师途中遭遇大雪,死了九

成,可见伤病人员如果遭遇北方的恶劣气候,肯定也是九死一生)。反过来,汉军如果在中原作战,补给方便,救治也方便,而与匈奴作战,除了战死的,因伤而死

的也会有所增多(匈奴的这一部分基本无法计入,但汉军会100%计入),另外还有很多会病死、饿死、渴死、累死(比如李广利征大宛,真正战死的并不多),

这些都是要算进阵亡里的。所以,如果一支远征的汉军杀伤大当,我们可以判定,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应该要比对手好。可惜,当时的汉政府显然没有考虑这个因 素。

匈奴骑兵同中原步兵相比,不但有战略机动性的优势,而且一直在充分利用这个优势,也就是说,他们的骑兵作战思想一度领先于汉。诱敌深入,然后以优势兵

力包围消灭是他们常用的战术。这也就可以理解,李广的一百人从容面对几千匈奴骑兵的时候,那些匈奴人为什么会上当了,他们太了解这个战术的威力了。

纵观汉军失败的原因,主要是:1、遭遇优势敌人(比如李广之败);2、被截断水源补给(比如赵破奴之败);3、疲惫(比如李广利之败)。反过来,这也

是匈奴人对付汉军的主要方法。晁错曾说,汉军的刀更利,箭更远,甲更坚,他的原话虽然比较夸张,但汉军有这些优势还是没错的。匈奴的优势就是马、更娴熟的

射术和对草原地理的熟悉。所以,当匈奴发现大量汉军时可以轻易逃走,发现小股汉军时则可以迅速集结兵力攻击,同时面对机动力差的汉军也有选择战场和战机的主动权。

如果不能克制匈奴的核心优势——战略机动性,再勇猛的将军也拿匈奴没办法。

根据前面罗列的李广的一些细节,我们可以合理推测李广跟匈奴作战都是硬碰硬,而且他本人很可能会带头冲阵(3有人曾担心他会战死,另外

看8他对打老虎的兴趣)。结合匈奴的作战特点,我们会发现这种打法对匈奴的伤害并不大(从总体实力来看)。武帝之前,汉是守势,而匈奴除了有记载的几次大举入

侵之外,寇边多为小规模的。这时候,他们发现正面同李广冲突不利的时候会迅速逃之夭夭,汉军很难追击,所以也不会有很大的战果。匈奴大的王会有数万的兵

力,小的只有数千,因为没有大规模开战,匈奴也不可能调集很多兵力对付李广,所以,硬碰硬也捞不到好处。这时候李广在匈奴方面有威名也很正常。

但是李广的这种作战风格在攻势作战时期就很吃亏了。

汉军出兵北伐,远离城池,补给不便,等于孤立无援,战不利也不可能退入坚城固守。所以,要取胜,必须能有效利用手上有限的兵力和资源。另外,如果搭配

有大量步兵,一旦战败,骑兵还能逃回来,步兵就惨了,即使没被匈奴人杀掉,失去给养的散兵游勇徒步在大草原上走上百里回来的难度也很高。所以武帝的攻势作

战虽然在战略上很主动,但实际上风险远比防御战高。

李广一次战败被俘,一次因为张骞失期,险些全军覆没。而且,李广率军一万时打得好像反而不如只有四千人时出色,当然只是好像。原因是资质平平的公孙敖

虽然损失了七千人,但他毕竟带着残部回来了,李广竟负伤被俘。请注意细节6,李广被俘时负伤了,逃回来时遇到了自己的“余军”。这里面包含了两个重要信

息,一是李广被俘的原因,多半是又冲到前面跟匈奴硬拼去了(差点发生了3中所担忧的事),二是他的军队虽然战败,但不是全军覆没。可见,作为一个将军,李

广比公孙敖勇猛,但作为一个指挥官,在最后时刻李广可能不如公孙敖尽职。作为大兵团的指挥官,最重要的是控制部队,而不是发扬个人的武勇(5实际上就是犯

了这个错误)。在第二次作战中,李广摆对了自己的位置,一直处在指挥者的角色中,陷阵是儿子去的,为了提升士气,发挥神射绝技,没去冲锋,处置得当。这一

次没有战功确实比较倒霉。

那么,李广最后一次参战无功而返,羞愤自杀有没有被陷害被排挤的因素呢?

首先,卫青会不会不喜欢李广?……有可能。看细节7、9-13。李广不善与人沟通,同时行事风格又很张扬,傲慢,有时甚至很跋扈(霸陵尉固然很失礼,

但李广睚眦必报,取人性命实在有些过分),难免会让同僚不快。从细节12来看,他的将军虎威虽不容冒犯,但并不妨碍他冒犯上司。

其次,卫青让李广绕道是有意不让李广参战吗?……这不可能。卫青的主力部队是五万骑兵,另有十余万负责给养和辎重的步兵(……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

去病将各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这些步兵基本是不参战的,一来,一部分是负责作战部队回师时接应,输送补给的,二来,同去的步兵因为行进速度

慢,拖累骑兵的行军速度,所以,汉军参与决战的部队也不会有很多步兵。这时候,卫青会再扔掉五千骑兵不参战?(根据苏建、赵信战败那次的情况,前右合军三

千余人,未说明总兵力,但一年多以前的一次北伐是三万骑兵,接下来的两次没给出兵力,估计兵力应该相当。所以前军和右军大约占总兵力的一成)这种关键性的

大战,卫青只可能充分利用手上的每一个可以参战的士兵,而不是闲置大量骑兵。

最后,卫青指定的路线是否合理?……应该是合理的。路难走没错。但李广的是偏师,又要赶时间,路线上没有多少选择,走那种水草丰茂的路线还很可能会撞

上匈奴大部队。卫青让李广打的是匈奴的软肋,不是胸肌。另外,走艰难的行军路线,然后取胜,在历史上的例子是很多的,比如,霍去病第二次出击河西走廊就是

先经过居延海迂回到祁连山的。再举一个:夏,闰四月,癸酉,任城王道宗败吐谷浑于库山。吐谷浑可汗伏允悉烧野草,轻兵走入碛。诸将以为“马无草,疲瘦,未

可深入。”侯君集曰:“不然。向者段志玄军还,才及鄯州,虏已至其城下。盖虏犹完实,众为之用故也。今一败之后,鼠逃鸟散,斥候亦绝,君臣携离,父子相

失,取之易于拾芥。此而不乘,后必悔之。”李靖从之。中分其军为两道:靖与薛万均、李大亮由北道,君集与任城王道宗由南道。戊子,靖部将薛孤儿败吐谷浑于

曼头山,斩其名王,大获杂畜,以充军食。癸巳,靖等败吐谷浑于牛心堆,又败诸赤水原。侯君集、任城王道宗引兵行无人之境二千余里,盛夏降霜,经破逻真谷,

其地无水,人龁冰,马啖雪。五月,追及伏允于乌海,与战,大破之,获其名王。薛万均、薛万彻又败天柱王于寺海。(资治通鉴 卷194)尤其注意倒数第二句。

另外,根据细节14,李广遗言中之所以包含怨恨是因为如果卫青不把他从前军改成右军就不会出这样的倒霉事了,并没说走这条路根本没机会参战。从事后卫

青对李广迷路失期的不满来看,他不会有意算计李广,否则这样的结果岂不是正中下怀,以卫青的为人,又何必要追问得这样紧,把事情闹大呢?所以,归根到底,

失期本身是李广和赵食其的失误,确实不能怪别人,只是卫青的调动使得李广有了犯这个错误的机会而已(这怪卫青不该信任李广能完成这个任务?)。

所以,卫青可能确实不喜欢李广,但这种时候卫青不可能,也确实没有蓄意不让李广参战立功。(否则改李广为后军或者放在中军直接约束岂不是更好?李广的

偏师如果侧击成功是完全可能立大功的!)何况,李广的儿子是卫太子的岳父,李家和卫家在政治上是利益一致的,不会有这么大的矛盾。

总结起来,李广是一次战败,一次运气不好,一次失误,错失了良机。最后李广会自杀,不是被陷害得惨,而是老将军极度绝望,加上他高傲的性格,使他有了

过激的举动。想一想,一个六十多岁的人,一场大战下来,别人都有大功,自己不但无功还有过,他会多么绝望?李广自视甚高,跟项羽一样,抱怨别人,抱怨客观

环境的时候居多,恐怕不太情愿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看看他给自己不能封侯找的解释),这样的性格,这时候满腹委屈也正常。高傲自负、才华出众的英雄的悲剧总

是令人动容的(我也同情他),但不应因为他们的遗言而轻易迁怒于老天爷或是别人。

结合匈奴人的战术来看,没有优势兵力,匈奴人通常不会跟汉军硬拼的,反过来,匈奴人硬拼时,兵力上肯定有优势。李广的作战风格面对这样的对手,要么是

没什么战果,要么战到伤亡殆尽也赢不了。所以,李广运气是不太好,但也不可能很好。李广难封,因为他的战法不适应对匈奴的攻势作战,加上汉朝衡量战功的制度过于苛刻。

标签: 李广

更多文章

  • 拿破仑说中国是头熟睡的雄狮,他对什么人说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拿破仑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头熟睡的雄狮”这句话,也有人知道是拿破仑所说,那么,拿破仑为什么这么说?对什么人说的?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事?首先纠正大家的一个历史误区,拿破仑的原话并没有说过“中国是头熟睡的雄狮”,他的原话是:“要同这个幅员广大、物产丰富的帝国作战是世上最大的蠢事,开始你们可能会成功,你们会夺取他们

  • 李白出生在哪里?生于中国非胡人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白

    李白到底出生在哪里?是江油还是碎叶城?关于李白出生地的问题,先后曾有四川江油、中亚碎叶、陕西长安、甘肃天水……等多种不同争议。其中争议最大,影响最广有两处,分别是绵州昌隆(今中国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和中亚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托克马克城)。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

  • 慈禧不可告人的恶习,宫女们都苦不堪言!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慈禧

    慈禧作为晚清实际统治者,她对权力的迷恋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为了稳定自己的权利以及奢华的生活,不惜将国家利益出卖给洋人,哪怕自己背上千古骂名。慈禧日常生活中的奢华更是让人无法想象,比如她有个爱喝人奶的习惯就非常歹毒。慈禧日常生活中为何要喝人奶呢?对此有两种说法,一是为了驻颜,毕竟慈禧年纪大了,也想保持

  • 此人为达目的,杀兄弟姐妹二十余人,最终下场惨烈!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胡亥

    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苏之弟,秦朝第二位皇帝,即秦二世。胡亥少从中车府令赵高学习狱法。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沙丘宫平台,秘不发丧,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杀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并逼死扶苏,而当上秦朝的二世皇帝。胡亥登上帝位之前就害死了自己的长兄扶苏。胡亥和赵高、李斯一起伪造了诏书送到在北面边境戍守的

  • 究竟是什么报应,让千百年来贞顺皇后敬陵都鸡犬不宁?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贞顺皇后

    贞顺皇后是怎么死的贞顺皇后是玄宗的宠妃,世人俗称称她为武惠妃。这是因为“贞顺皇后”之名是玄宗宠爱她,在她死后追赠给的谥号。贞顺皇后的死因可谓是扑朔迷离,在今天看来算得上是唐朝的一桩奇案。相传她的死因是被三只“厉鬼”所困,活活吓死的。那么三只“厉鬼”是谁?贞顺皇后是怎么死的?也许是沿袭了其姑祖母武则天

  • 只因长相太美,姐弟双双入后宫,弟弟还当上了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南北朝,慕容冲,苻坚

    太和五年(370年),苻坚灭前燕,慕容冲的姐姐清河公主,十四岁,有美色,苻坚便纳她为妃,在后宫中最受宠爱。慕容冲十二岁,亦有龙阳一样的姿貌,苻坚又宠幸他。姐弟独占宠爱,其他的宫女全都失宠。长安儿歌唱道:“一雌复一雄,双飞入紫宫。”慕容冲(359年-386年),小字凤皇,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人,鲜卑

  • 大名鼎鼎的困龙之地,细数有哪几位君王跌倒在这里了呢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商纣王

    历史,总是充满了巧合,许多不同时代的人,往往经历着相同的命运。就像这座普通的小城,有三位伟略的君王在这里走完了人生的征程。这座小城就是沙丘,其遗址在现在的河北省广宗县境内,《广宗县志》记载:“广宗全境地势平衍,土壤概系沙质,到处堆积成丘,故名沙丘”。汉代以前,沙丘是帝王家的离宫别院,建有宫殿,可这座

  • 历史上的恭愍王同性恋是子虚乌有的事情吗?和鲁国公主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恭愍王

    恭愍王是同性恋所谓的同性恋一般指那些喜欢跟同性在一起,找寻快感,而对异性缺乏性冲动的一些人,虽然如今的同性恋越来越多,在古代也有很多这样的同性恋,例如汉代有个皇帝就喜欢同性恋,后宫佳丽对他来说都是浮云。而有人说恭愍王是一个不称职的王,肯定有人应和,但是说他是同性恋,保证那些韩国人第一个站出来唱反调。

  • 为什么朱元璋杀尽了大明开国将军,却偏偏不舍得杀他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汤和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1370年,朱元璋开始对当年追随自己建功立业的文人、武将论功行赏,封6人为公爵: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等;封28位大将军为侯爵:汤和、廖永忠、傅友德等,并赏赐免死铁卷一宗,但是这免死铁卷到头来却成了最大的笑话。德庆侯廖永忠

  • 8首奇葩古诗词,全部出自名家,看完的人都哭了。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古诗词,奇葩,

    逗呢,就这也叫诗?!太奇葩了。然鹅,还是too young too simple,这不仅是诗,而且还有学名——逆挽诗!又叫逆转诗、抑扬诗、陡转诗、雅俗诗。逆挽诗的最大特点是开头平淡无奇、甚至是大失所望,可到诗后却以出人意料的飞来之笔和逆转成奇蜂之势,把读者引入一个崭新的诗歌境界。鸡叫 宋 赵匡胤鸡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