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此人被袁天罡说是短命之相,但是做到一件事就能长命百岁,后字字应验

此人被袁天罡说是短命之相,但是做到一件事就能长命百岁,后字字应验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07 更新时间:2023/12/16 7:08:39

唐朝曾有这样一位宰相,他不仅是众人仰慕的宰相,更是一位颇有才华的诗人,他就是李峤。可以说,李峤少有才名,十五岁精通《五经》,二十岁考中进士。他初授安定县尉,因在制举考试中以甲等擢第,调任长安县尉,在畿尉中与骆宾王、刘光业齐名,皆以文章著称。后来,李峤又调任三原县尉。

传说,李峤共有五位弟兄,但是,他们均不长命,往往年近三十便都去世了。而李峤的母亲对此十分担心,生怕幼小的李峤也同其弟兄一般,无法活过30岁。所以,他母亲请来了当时大名鼎鼎的相士袁天罡来给他看相。袁相士看后便说道:“这孩子长得很有灵气,眉清目秀的,但是,恐怕不是长寿之人,只能活到二十几岁,肯定不会超过三十。”李峤的母亲听了之后失声痛哭,便央求相士袁天罡留下来看看李峤的卧相。一开始相士不肯,他觉得事已至此,不必做无谓的挣扎。

但是,无奈李母苦苦哀求,并向他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最终,相士袁天罡留下来了。

那天夜里,相士袁天罡与李峤一同入睡。就在当晚,相士袁天罡惊讶的发现李峤睡觉是没有喘息声的。他伸手到李峤的鼻子下,发现他睡觉果真不用鼻子呼吸,这令相士大为吃惊。经过一番仔细观察后,相士袁天罡发现李峤的耳朵在动,原来,他睡觉时是用耳朵呼吸的,这一发现使得袁天罡又惊又喜。惊的是居然真的有人睡觉如同死者一般,是不用呼吸的,喜的是这是一种好的征兆。第二天,袁天罡如实的将这件事情告诉了李母,并向她解释说:不用害怕,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因为,李峤睡觉时用的是“龟息”,而这是常人所不能做到的,他日后必定是一个长寿且大有作为的人。但是,必须牢牢记住不能奢华浪费。

李母听后喜极而泣,这次他儿子总算可以活过三十岁了。并且,李峤幼时曾梦到一个神人送给他两支笔,从此学业大进,终成一代文豪。后世遂用“双笔”比喻文才出众。之后正如那位相士袁天罡所言,李峤成功当上了宰相。虽则他地位显赫,却依旧过着清贫节俭的日子。当女皇帝武则天闻听李宰相不用锦绣罗帐后,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她觉得这样太过于节俭,毕竟宰相要有宰相的风范。随即便命人将轻纱罗帐等送了过去,并要求其当晚便使用。圣意难违,李峤只好在锦绣罗帐内入睡。但是,自从他在富丽堂皇的罗帐内人睡后,身体变开始出现问题了。一次次彻夜难眠导致身体吃不消,他只好硬着头皮去找武则天,向她如实禀报自己的情况。并解释到:自己在其年幼时,一位相士曾警告过他不能奢靡,一生都需俭朴度日…”

武则天听后只能作罢,并将他朴素的衣被换了回去。其实,李宰相不单单为人朴素,刚开始还是个为人正直的好官。当他被任命为给事中时,曾不畏强权尽力为受冤者伸冤。那时候,朝廷上有个名为来俊臣的酷吏,他诬告、陷害当时的宰相狄仁杰,并使其背负谋反的罪名,因而,被收归监狱。武则天当时并不相信狄仁杰会做出这样的事情,便命人彻查此事,而李峤正是被委命的人之一。经过一番调查后他们发现狄仁杰是清白的,但是,迫于酷吏的强权,另外两位叫做张德裕和刘宪的调查者不敢将此事上报朝廷。李峤异常愤怒,便说道:“知道他是被冤枉的还不去帮他洗刷冤屈就是不义之人!”说完,便独自一人去将此事回明武则天了。由于种种原因,加上只有他自己的片面之词,最后,李峤还是没有逃过强权者的手心,便被贬谪了。

李峤三度拜相,期间可谓是大起大落,所以,在之后的一些事情中,他虽然已身为宰相,却没有再像之前一样刚正不阿。虽然,没有做出谋害他人的事情,但是,也没有去阻止这类事情的发生,而是一味的冷眼旁观,这也是后人对他有所非议的地方。而他的寿命也是众人关心的一点。朝廷有次派他去地方上出差,但是,过了很久他都没有回来,一开始大家都怀疑他可能在路上得了暴病,或者遭遇劫匪。之后,又过了一段时间,朝上朝下的人就把这件事当成了事实,便纷纷说他已经死了,很多人还为此伤心难过。所以,便有人把他小时候的事情拿出来编派,说:在李峤小的时候便有相士说过他是个有福气之人,但是,寿命不会太长,现在看来这点得到验证了。

但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过了没几天,被大家以为已经去世的李宰相却平平安安的回来了,而胡乱编派之人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其实,相士所说的都是真的,不论是李宰相应该过朴素的日子,还是他会长命,最后,相士袁天罡说提到的都得到了验证。开元二年(714年),李峤又遭到监察御史郭震的弹劾,被追究韦后之乱时“身为宰相,不能匡正”的罪责。他虽已致仕,仍被贬为滁州别驾。李峤最终也活了七十岁,这在古时候已经算是长寿之人了。

标签: 袁天罡,李峤

更多文章

  • 中国最后一次科举的“状元之争”,竟然是因为名字上的区别。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慈禧,状元,朱汝珍,刘春霖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在我国古代,读书人考取功名的终极目标,就是进士。进士又分为三等,最优秀的一等叫“进士及第”,有三个名额:“状元”、“榜眼”和“探花”。三个名次表面看起来差别不大,但实际上得到的权益却要差别很多,因此,很多人都为了“状元”拼的头破血流。1904年的7月,也就是光绪三

  • 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大明皇族的最后时刻怎能用一个惨字来形容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自成

    公元1644年、农历甲申年三月十八日,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率领着起义军策马扬鞭,几无波澜地攻占了紫禁城。史载,东直门城门破时,城墙上的大明守军如同秋风落叶般纷纷坠落。负责把守东直门的河南道御史王章战死杀场,负责把守安定门的兵部尚书王家彦跳城自杀,后又被手下人救活藏匿在市民家里,最终他却趁人不备,解下

  • 史上最牛道士!三朝皇帝崇拜他,成吉思汗尊称其为神仙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成吉思汗

    在中国古代,信息闭塞,但却并不妨碍“超级偶像”的产生!如在南宋末年时期,有一位道士堪称史上最牛,他在当时拥有无数“粉丝”,而且这种崇拜已经超越国界,就连金国、宋朝、蒙古三朝皇帝都是他的“铁杆粉丝”,甚至成吉思汗也尊称他为“神仙”。此人是谁呢?他有着怎样的传奇呢?且看【纵横五千年】编者独孤雁一一道来!

  • 此人自称满清皇族后裔,全家只喝矿泉水,年俸比总督的还高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清朝

    众所周知,秦始皇建立封建帝制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中央集权在这个时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为了能够延续这样的局面,秦始皇希望以自己千千万子孙后代去保卫他所建立的王朝,正所谓相传千世百世,代代相传。因此,西周的分封制在这个时候得到了废除,郡县制成为秦朝的重要制度。然而,秦不过二世而亡,接过大旗的汉高祖

  • 细数历史上最短命的4位皇帝,最短的不足2小时死前还被人坑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光宗

    自打秦始皇称帝以来,中国大大小小的皇帝前后出现的了数百位之多。其中在位时间最长的达到60多年,而有些则短的离谱。皇帝这个职业一直都是最为危险的职业,因为不清楚那一天就会被人给咔嚓了,又或者被迫下岗,今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出现过短命皇帝。明光宗:29天明光宗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他是宫女所生,从小不久受待

  • 为什么康熙一上位就杀了鳌拜,孝庄太后到底说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康熙

    在很多清朝的历史剧中,对于鳌拜这个人的评价是极为糟糕的,而且,在官方发布的史书中,更是把这个人描绘成专权结党营私,横行霸道,对于当时的康熙皇帝也是从不放在眼里。可以说,这就是为臣者的大忌,任何一个上位者都不可能容忍自己的下属眼中没有自己,而且,还时刻心中想着怎么推翻自己的人。但是,我们都知道,史书在

  • 朱熹的另一面, 其实他是一位科学家,隐藏的够深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朱熹,沈括,举子仓

    朱熹,当我们提起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时,联想到的人物形象大概就是一名严肃的理学家、儒学的集大成者。许多人未必知道,朱熹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社会建设引导者,他们参与创建书院,创立农村小额扶贫贷款银行——社仓,建立贫困家庭育儿基金——举子仓。实际上,从宋代开始,几乎所有重要的社会重建运动,都有理学家热诚参与,

  • 中国古代四大知识分子皇帝,不过个个都是王国之君。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煜,陈叔宝,杨广,

    自古以来,中国都以礼仪之邦自居,但是崇礼的同时却忘记了尚武精神。难怪,1964年3月24日,一位伟人曾在一次谈话中评点知识分子型皇帝说:“可不要看不起老粗。知识分子是比较最没有出息的。历史上当皇帝,有许多是知识分子,是没有出息的,隋炀帝就是一个会做文章、诗词的人。陈后主、李后主都是能诗能赋的人。宋徽

  • 他将功臣斩尽杀绝,没能死在战场上反倒死在了这个君王手中!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元璋

    在史书或者各种民间演义中,朱元璋都是一副心狠手辣的暴君形象。他将功臣斩尽杀绝,战友们没能死在攻城略地的战场上反倒死在了这个君王手中。史书记载,他为了扫除有功之臣,甚至,不惜将好几任宰相的家族和姻亲都连根拔起。其中,不乏无辜的受害者,但是,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皇权,竟然,丝毫不为所动。然而,这些描写大多

  • 历史上最奸诈太监,皇帝把亲生儿子都过继给他,竟被活活饿死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齐桓公

    太监作为皇帝的近侍,是最容易取得皇帝信任的人,在中国历史上,被皇帝宠上天的太监不是一个两个,赵高、、高力士、童贯、王振、魏忠贤数不胜数,但要说哪位太监最得宠,非春秋齐桓公时期太监竖刁莫属了,齐桓公为了表达自己的倚重之情,就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过继给他,你说得宠不得宠?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之一,三平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