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末年,国家日渐衰落。当时的统治者纣王是个荒淫残暴的人,他好喝酒吃肉,于是命人在王宫中建造“酒池肉林”,让他享乐不尽。纣王贪恋美色,对宠妃妲己言听计从,做了许多伤天害理的事情。叔叔比干看不过眼,多次进宫劝谏,没想到竟被丧心病狂的商纣王掏了心。这件事闹得尽人皆知,人心涣散,商王朝的气数也随之走到尽头。听到这个消息后的周武王,已迫不及待,决定出师伐纣。武王的这一举动得到许多方国、部落的响应,他们纷纷追随武王。而此时纣王还在和他的姬妾饮酒作乐,在得知武王出师的消息后,纣王慌忙地组织大军应战。但当时商王朝的主要军事力量还在东南地区抵抗外敌,分身乏术,情急之下,纣王只好下令把大批奴隶和俘虏编入卫队,以抗击武王的大军。甲子日清晨,轰轰烈烈的“牧野之战”拉开了序幕。周武王势在必行的决心,影响着每一个士兵。将士们情绪高涨,勇猛地向敌人发起进攻。而纣王组建的70万大军虽然在人数上占有优势,但大部分是临时拿来凑数的奴隶和俘虏,这些人对纣王的统治早已深恶痛绝。两军交锋时,商军中的奴隶纷纷调转戈矛,直指纣王。纣王眼看大势已去,便逃回朝歌,在鹿台引火自焚,结束了商朝长达500多年的统治,这就是著名的历史事件“武王伐纣”。扩展资料对武王伐纣胜利的原因有很多说法,有说是因为周武王讨伐商朝时有精密的讨伐策略,有说归功于以周部落为主的强大联盟军,也有说武王伐纣胜利的原因是因为得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但究其最主要的原因商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呈现白炽化,民心涣散,商朝的将士无心恋战,倒戈相向。周武王、姜尚等人遂把握这一有利战机,乘虚蹈隙,大举伐纣,经过牧野之战,一战而胜,结束了商王朝的统治。武王伐纣同时是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的一个政治伦理的难题,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说:“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意思是用暴力来取代暴力,却不知这种做法的错误。)如果最高统治者残暴无道,下面的人可不可以用武力推翻他?如果不推翻,他会继续实行暴政;但如果要去推翻一个暴君,也会伤害许多人,还不一定能成功。或者说,这里有一个“度”:过了某个限度也许就可以采取行动了。但即便如此,也还有对暴力属性的恒定评价。对于政治伦理的讨论,不争有时或许是明智的,但难题自然不会因为不争论就消失。也许,我们可以同时观照武王、夷齐两方的各自意义,乃至同时保持两种不同的观点。日常政治伦理中大家还是反对暴力,维护能够保障人们安全与和平的政治秩序;但在有些特殊和紧迫的政治形势下,政治家可能也会有因时制宜的“权”,还是不得不采取某种断然的、道德上一般不应采取的措施。但即便如此,也不要趾高气扬地去这样做,更不要号召人们为此大唱赞歌,尤其是涉及大规模暴力和战争的事情。故春秋老子有言:“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语出:《道德经第三十一章》,是说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牧野之战
更多文章
商朝最后一个皇帝的妻子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商朝最后一个皇帝是商纣王,他因为宠幸苏妲己而亡国。他的妻子就是苏妲己。商朝最后一个皇帝的妻子是妲己帝辛(?—公元前1046年),子姓,名受(一作受德),谥号纣,世称殷纣王、商纣王,帝乙少子,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帝辛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075年—公元前1046年。父亲:帝乙兄弟:宋微子、
资料上说牧野之战周武王率领大概8万兵力号称800路诸侯,和商纣王的70万奴隶士兵进行决战,我觉得好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你犯了一个错误,你没有弄清那时的战争是什么样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军队是逐渐精减的,一个军人的成本是逐渐增加的。在古代,可以说随随便便一帮农民,奴隶都能战斗,因为那时作战的成本低,也不需要什么高精尖的武器,拿一个锄头就能打仗。牧野之战的时候,商纣王可以说已经失去民心(姑且假设如此),可以
周幽王 褒姒 故事(要短的故事,概括一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周幽王三年(前779年),褒国将其献给幽王。她的美貌令周幽王“见而爱之”,可谓一见钟情。周幽王对她非常宠爱,加上她的肚子也很争气,为周幽王生了一个叫伯服的小王子,更是娇宠得不得了。褒姒的手段可谓高明,最后竟然说动幽王废去申后及太子宜臼。幽王七年(前775年),她终于被光明正大地扶正,做了王后,而她的
商纣王和周幽王的下场说明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王朝的兴亡,有背后的政治经济背景,固然不能单单归咎於个别的亡国之君、祸水红颜。但作为政治领袖,若个人缺乏组织能力、政治智慧与责任感,掌管天下只为满足一己的权欲、物欲、色欲与僻好,仍会累积民怨以致众叛亲离,加快国家沦落的过程。即使在远古封建皇朝,还没有发展出民权、公众利益、政治领袖公众形象等成熟概念,
商汤是商朝开国帝王,他是如何建立商朝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商汤,商朝的建立者,是一位有才华的战略家和政治家。他原本是夏朝的附庸国--商的国王,但最终在贤臣伊尹等人的帮助下,他逐一击败了周边的国家,从而扩大了国家的领土,获得了更多的人口。就这样,他慢慢积累了自己的实力,最终带领军队对夏朝发起了最后的进攻。夏朝已经到了统治的末期,桀的残暴统治已经引起了各诸侯王
一只筷子和一把筷子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一把筷子从前,有几兄弟,常常吵架。一天,父亲把他们叫到跟前,拿出一把筷子,说:“你们谁能把这把筷子折断?”几兄弟都折了折,谁也折不断。父亲把这把筷子拆散了,分给每人一根,叫他们再折,这次,他们一折就断了。父亲说:“你们看,一把筷子多结实,折不断。一根筷子很容易就折断了。以后,你们不要吵了,团结起来才
筷子的来历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筷子在古代称箸,发明于商代,用于夹起食物往口中送。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筷子是不可或缺的进食工具,也是中国传统国粹。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中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史记.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箸”的记载。纣王是商朝末代君主,以此推算,中国至少有3000年用筷历史。先秦时期,筷子又称为“挟”,
关于传统文化里的筷子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关于传统文化里的筷子有趣的故事有以下:第一个故事就是关于姜子牙的故事。姜子牙特别喜欢钓鱼,但是他每天都拿着直钩钓鱼,所以从来没有钓到过鱼,所以姜子牙的老婆非常的生气。有一天姜子牙又钓鱼了回家,他感到特别的饿就想要伸手去抓桌上的肉来吃,结果这个时候有一只鸟一直啄他的手,他赶走了小鸟,小鸟又回来啄他的手
筷子与水缸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筷子搅大缸的意思:瞎捣乱。筷子古称箸,是中国、韩国、日本、缅甸等东亚国家普遍使用的饮食工具。《韩非子·喻老》言:“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中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说中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说的是周迅司马迁《史记宋徽宗世家》有“纣为
筷子的来历?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很早就已经使用餐具,用勺子的历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历史约4000年,用筷子的时间上限还不确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餐叉直到战国时仍在用,河南洛阳的战国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筷子在古代叫“箸”,殷商时期就开始使用。《说文解字》曰:“箸,饭也。从竹,者声。”最早的筷子是以毛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