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筷子的来历?

筷子的来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949 更新时间:2024/1/16 19:18:15

中国很早就已经使用餐具,用勺子的历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历史约4000年,用筷子的时间上限还不确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餐叉直到战国时仍在用,河南洛阳的战国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

筷子在古代叫“箸”,殷商时期就开始使用。《说文解字》曰:“箸,饭也。从竹,者声。”最早的筷子是以毛竹制成的,两根小棍,助我们完成摄食大事,后来又有用兽骨、木头、象牙等制作的筷子。

《史记》中就有“纣为象箸而箕子唏”的记载,意思是说纣王生活奢靡,使用的筷子都是象牙制成的,箕子为之哀叹,替国家的前途担忧。

扩展资料

过去,一些地方常将筷子作为嫁女的陪嫁物品,当新人入洞房时,亲朋好友一面扔筷子,一面叫喊“筷子筷子,快生贵子”。朋友之间,常以折筷盟誓来显示团结的力量,或为同心协力成就一番事业,或表示忠心耿耿、矢志不渝。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十双筷子寓意十全十美、团团圆圆。小小的筷子,因各时期各地方的不同民俗,被注入了越来越丰富的文化含量。如今的筷子文化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许多旅游区专门销售有纪念意义的筷子,材质也更加多样,受到国内外游客和收藏者的青睐。

“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往忙。”这是古人程良规一首咏竹箸的诗。一副筷子,既轻巧又灵活,散发着历久弥香的生活气息。谁都不会否认,筷子是中国人的一项伟大发明,它与刀叉那种硬生生将食物切割的餐具迥然不同,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哲学思维讲究协调和合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筷子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筷子琐谈

中国人使用筷子,大约在三千多年以前。其实,在使用筷子之前,我们的祖先同样也经历了一个用手抓饭吃的过程。但热粥汤羹又如何抓取得了呢?于是不得不随地折取一些草茎木棍来帮助。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记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箸”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历史了。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箸”。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箸”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筷子於唐、宋、元、明、清统称「箸」筷子有多种名称,先秦时期称「挟」,也作「荚」。郑玄注释:「挟,犹箸也,今人谓箸为挟提。」汉代著名史学家太史公司马迁著《史记》时,称商纣时期的筷子为「箸」,古写为「木箸」。两汉又出现了「筋」字。隋唐时李白《行路难》诗曰:「停杯投筋不能食」;杜甫《丽人行》诗云:「犀箸厌饮久来下,鍪刀镂切空纷纶。」从两位大诗人的诗句中,我们知道,唐代「筋」与「箸」通用。不过自唐代起,宋、元、明、清皆统一称「箸」五彩不锈钢筷子但箸的名称,并非保持到底,明代发生了变化。明陆容《菽园杂记》云:吴俗舟人讳说,「住」与「箸」谐音,故改「箸为快儿」。因为吴中船民和渔民特别忌讳「箸」,他们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没生意,他们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如何捕鱼。在这种迷信谐音的思想指导下,故见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图吉利。明人李豫亨在《推蓬寤语》中说得更明白:「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虽然明代已有人称「箸」为「快」,但清康熙并不承认民间将快加了竹字头的「筷」字。这可以从《康熙字典》中仅收录「箸」而不收「筷」得到证明。但皇帝也难以抵挡民间怕犯忌,喜口彩的潮流。在《红楼梦》四十回,在贾母宴请刘姥姥一段中曹雪芹三处称「箸」,两次呼「筋」,而四次直接写明「筷子」。当今社会,筷子的称呼己习以为常,但专家学者在书法、诗词作品和文章中依然称筷子为箸或筋,并没有如《推蓬寤语》所言「忘其始也」。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谁知道一根筷子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一根筷子的故事18:23一天,某大学哲学系教授走进教室对同学们说到,在今天上课之前我想先做一个调查。“在场的人有多少人赞成‘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请举手!”教授这样说道。结果教室里面所有的同学都唰唰把手举了起来。教授没有做任何评论,他从手提包里拿出一根一次性的筷子说:“有谁可以把这跟筷子从中折断,请

  • 商君王武乙在位35年间,商朝的国力是如何逐渐走向衰落的?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商王武乙通过自己的骄奢淫逸、不务朝政、滥用权力、丧失信仰、不体恤百姓,逐渐丧失了民心,使得许多原本归顺的诸侯纷纷选择反抗商朝。最终,在商王武乙的统治下,商朝的国力日渐衰落。经过商王武丁的努力,商朝从衰败中得以走向繁荣,实现了“武丁中兴”,他扩大了疆域,使得周边许多诸侯国依从了商朝。在极权、实力雄厚的

  • 神仙用筷子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天堂与地狱的区别一位一生行善无数的基督徙,他临终前有一位天使特地下凡来接引他上天堂。天使说:“大善人,由于你一生行善,成就很大的功德,因此在你临终前我可以答应你实现一个你最想实现的愿望。“大善人说:“谢谢你这么仁慈,我一生当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我信奉主一生,却从来没见过天堂与地狱究竟长得什么样子?在我

  • 有谁知道商朝最后一个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郭沫若考古则言:纣王其实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他对古代中国的领土开拓有其贡献,所谓“纣克东夷”,就是开拓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西周正是乘“纣克东夷”的机会东进灭商的。而有史书上记载的纣也是个良才美质的人,说他天资聪颖,思维敏捷,博闻广见。而且武艺高超,身材高大、膂力过人,传说他能倒拖九牛,托梁换柱,深得

  • 十双筷子兄弟的故事???内容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一根筷子易折,一把筷子不易断。这篇寓言告诉我人分裂导致失败,团结才能力量的道理。从前有一个人,有好几个儿子,他们经常发生争吵,这个人费了很大的劲,也无法让他的儿子们和和气气地生活在一起。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可以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愚蠢。他让他们拿来了一把筷子,然后一个个地要他们把它顶着膝盖折断。每个

  • 求商代故事'名臣伊尹囚禁商王太甲'和'武乙射天'内容与读后感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1.太甲是商汤嫡长孙,是商朝第四位国王。刚即位时,由于少不更事,沉湎酒色。伊尹就写了《伊训》、《肆命》和《徂后》三篇,以示太甲。希望太甲能继承商汤的法度,以治天下。但太甲不听劝导,所以伊尹只好代为摄政,把太甲赶下台,放逐到商汤的坟墓所在地桐宫。3年后,伊尹见太甲改过自新,便郑重地将政权交给他。太甲复

  • 中国的筷子的来源和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在世界各国餐具中,中国的筷子一枝独秀,别具风采。据说许多西方旅游者来中国之前,都把学会使用筷子作为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免得在丰盛味美的中国酒席面前无从下手;等到他们结束旅游准备回国时,又常常买些中国筷子作为纪念。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夏代。先秦时期,筷子叫“”,有时也写作“荚”。《礼记曲

  • 筷子的历史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很早就已经使用餐具,用勺子的历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历史约4000年,用筷子的时间上限还不确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餐叉直到战国时仍在用。河南洛阳的战国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战国以后,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记载和实物较少出现。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时的分工很明确,勺子用来吃饭,筷子用

  • 商朝灭亡最后的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商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商纣王,叫子受(子是他的姓,受是他的名,他又叫纣,一般人叫他商纣),也叫辛。据说后来他在露台也造了一个大池子,全装满了酒,肉挂满了整个宫廷,叫做酒池肉林。殷纣昏庸.残暴,重赋杂税.酷刑罪罚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八方诸侯纷纷撑旗起义,英雄之中最得民心者当属周武王。顺民意.行天道

  • 商纣为什么又称成?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汤,姓子,原名履,汤是他的字,又称武汤、成汤.据说他是帝喾后代契的子孙,为商部落首领.成汤是商朝开国君主!而商纣指的是商朝最后一代君主殷纣王。两人虽然都是商朝国君,但不是同一个人。一,从国民角度来说: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背离人民的统治者必将亡国,背离人民的人将被淹没在唾骂声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