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自封建时代始,历朝历代大大小小、长长短短寿命的几百个皇帝,最有争议的恐怕要算秦始皇了。
有争议,不一定就是坏事,不是有一句“真理不辨不明”的哲言吗。问题是,对于秦始皇的争议评判,出现严重两极分化:
要么捧到天上:千古一帝。
要么踩在地下:历史暴君。
那么,秦始皇的千秋功罪,历史到底如何评说?
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贾谊《过秦论》评语:“秦王怀贪鄙之心,…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贾生直接抨击:老秦是暴君。
这评语维持了好一段时间,更有人附和。比如:汉武帝时大臣主父偃:秦皇帝任战胜之威,……男子疾耕不足于粮,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至此,秦始皇暴君形象似乎盖棺定论。
不虞,几百年后,李贽第一个跳出来亮出高分:“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李贽是明代思想家,此人自视甚高,历代名人中,能够入他法眼的不多,秦始皇是其中之一。
而继李贽之后,也就有许多学者力挺老李观点,如“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翦伯赞)。”等等,不一而足。
这样,就出现了“一正一反”的两大阵营。
再看司马迁《史记》:始皇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善哉乎贾生推言之也!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太史公不愧为能坚持“实录”的史官,对秦始皇有褒有贬。一边赞同贾谊《过秦论》的观点,一边肯定“明法度,定律令”的贡献,各打五十大板。
那么,始皇为什么是暴君?反对派的举证有三:
一是焚书坑儒,残害知识分子。
二是重徭役,苛捐税,民不聊生。
三是大兴土木,生活腐化。筑长城,建陵寝,劳民伤财,死人无数。
然而,始皇凭什么被称为“千古一帝”?挺李派总结出了四大贡献:
第一,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结束了几百年动乱局面,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第二,开疆拓土。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同时拓展西南版图,进一步扩大一统江山。
第三,统一和简化文字,对中国古代文字进行一次大改革,对中国文化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第四,统一度量衡。便利了工农商繁荣发展。
由此看来,秦始皇确实有功有过,至于功过如何分成,是三七开,还是四六开,仰或是五五开,已不属我们小民能够评判的了。
历史是由人书写的,其中夹杂着很多作者的情感,以及统治者的意志。秦始皇虽然有大功于中国,但同时也为秦朝迅速灭亡埋下了火种。对他的评价必然是褒贬参半,有丑化也有美化,后人读书也难免接受了这些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