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简介周文王姬昌是西周的奠定者。在商纣王时为西伯,是三公之一,姓姬,名昌,又称周侯、西伯、伯昌、姬伯,文王为其死后迫尊之号。他生卒年不详,传说活了97岁,任周族首领50年。姬昌是在其父季历死后担任周族首领的。他是一个很有作为的人,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关心民间疾苦,勤于政事,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他以仁德为本,宽厚待人,保持质朴的美德,深得人心。这样,周族逐渐兴盛起来。为了使自己更有实力,他重视人才,礼贤下士,一大批仁人志士前来投奔。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姜尚,即姜子牙。一次姬昌外出游猎,在渭水支流石番溪畔,见到正在垂钓的姜尚,攀谈后得知姜尚是个通晓天下形势、胸怀大志的难得的文武全才,就请他一起回都,立为国师。姜尚后来在兴周天商的战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姬昌在位时,商王朝还十分强大,所以,他在表面上仍臣服于商,但暗中加紧发展经济扩充军队。纣王听了祟侯虎的告发,把他抓了起来,关在里。他镇定自若,潜心研究八卦,创制了《周易》,后在臣子的营救下,被释放回到了周。这时,他的决心已下,一定要攻灭商朝,报仇雪耻。他整顿内部,认真做了准备工作。为了扩大政治影响,他不断对外用兵,击败犬戎、密须等部族,攻灭黎、邗、祟等纣王的帮凶,在沣水西岸修建了一个城邑,叫丰,作为都城,周的政治中心进一步东移,以便于向商进攻。姬昌晚年时,已经取得了当时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西至今陕西、甘肃一带,东到今河南沁阳,南达长江、汉水,对商都朝歌已形成了进逼之势,为攻灭商朝奠定了基础。迁都后第二年,就在大功垂成之际,姬昌得了重病。他自知不久于世,就嘱咐他的儿子姬发要抓住时机,不要犹豫不决。姬昌虽然没有亲自攻灭商朝,但他为儿子灭商建立周朝扫清了道路。他以德兴邦、以德治天下的丰功伟绩,受到了后人的推祟。后世儒者将他列入圣人行列,成为帝王政治风范的典型。
姓姬名昌,生卒年不详。商纣时为西伯,建国于岐山之下,积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纣王进谗言,而被囚于里,后得释归。益行仁政,天下诸侯多归从,子武王有天下后,追尊为文王。商纣时为西伯,建国于岐山之下,积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纣王进谗言,而被囚于里,后得释归。益行仁政,天下诸侯多归从,子武王有天下后,追尊为姬昌,商末诸侯首领,史称西北侯,追封为周文王。遵后稷、工刘之业,则先祖古公、父亲季历之法,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的社会风气,使其领地的社会经济得以发展。与其子姬发在宝鸡蟠溪钓鱼台聘姜尚为军师,自岐山起兵率军攻伐殷商,是西周王朝的开创者。发明“文王八挂”,流传于世。在位50年。季历死后,其子姬昌继位,他就是日后著名的周文王。他在位50年,主要功绩是为灭商做好了充分准备。他是很有作为的创业主,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文王在位,以商朝的一个“方伯”的面目出现,表面上臣服于商朝,暗地里却积极进行灭商的准备。他分化瓦解商朝的附庸,争取与国,成功地调解了虞、芮两国争田纠纷,使河东小国纷纷前来归附,诸侯都把文王看成是以取代商纣的“受命之君”。在虞、芮归附的第二年,文王向西北、西南用兵,为灭商建立了巩固的后方。接着向东发展,过黄河进攻耆、邗等国。沿渭水东进,攻占了商朝在渭水中游的重要据点崇,扫除了周在东进道路上的一个障碍,并且据有关中的膏腴之地。在伐崇的第二年,文王在沣水西岸营建丰邑,把政治中心迁于丰(今西安市西南)。至此,文王已完成了对商都的钳形包围,周人对商朝已经形成咄咄逼人的攻势。课本上的周武王、周公旦的画像,都来自汉代山东武氏祠画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