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秋围是清代的定制。木兰位于现在河北承德,每年秋季清代皇帝率领宗亲王公大臣前往木兰进行围猎活动。围猎是为了多重目的,并非简单的检阅八旗将士。主要目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巡边,安边。木兰再往北部就是蒙古居住地区。蒙古族与满清皇族不仅结成姻亲,而且双方军事联盟。然而,蒙古族内部不同部落之间也是争斗的一地鸡毛。康熙年间持续到乾隆的准格尔扩张不断。为了维护清皇帝的无上权威,皇帝的秋围猎彰显武力和解决不同部落的争议,甚至是各方爵位的册封很大程度上都在围猎中实现。
二,满族继承北方民族的春游秋围的习惯传统。自辽代以来,四时捺波bo制度。一年四季皇帝到不同地方游猎和处理政务。清代皇帝继承这一习俗,春季一般到北京近郊耕种,秋天围猎,夏季承德避暑,冬季盛京朝圣。这是满族作为北方少数民族的重要特性。
三,不忘满族打天下的勇猛习性。满族作为一支人数减少,战斗力强的军事政治组织,打败大明王朝,征服整个中国。为了维持满族八旗子弟的勇猛和军事技能,围猎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秋猎也是八旗子弟体现自己军事技能,获取清皇帝赏赐的好机会。因此,被征兆参加秋猎就是遇上荣誉,取得好成绩更是走向晋升的好机会。
当然,木兰秋围的围场是由专门兵丁把守,周围的一般民众不得擅自闯入围场,更不得打猎。否则就会收到严重惩罚。这些秋围活动也形成了固定的旅游景点,当地的生活习惯。因此,木兰秋围的内涵和形式极具历史意义。
作者:金满楼
木兰围场位于目前河北承德以北,这也是清朝历时两百余年的皇家猎苑,也是清朝各代皇帝举行“木兰秋”之所。
所谓木兰,即满语之哨鹿之意,即通过哨声引诱鹿群,进行围猎。
而所谓“木兰秋”,即康熙年后,清朝皇帝每年或隔年都要率皇族子弟、王公大臣和八旗来此举行围场射猎。
据统计,从康熙到嘉庆的一百四十多年里,清朝共举行木兰秋105次,而类似的活动,也有着多重的意义。
众所周知,满人来自关外,他们习惯了故地凉爽的夏天而难以适应北京城的酷热,所以每到夏天,他们往往会热河行宫(即承德避暑山庄)避暑,相当于休闲度假的性质。
之后,一行人才会前往木兰围场进行“秋”活动,而这样的围猎,首先是娱乐活动,因为满人自古以渔猎起家,举行类似的活动也表示不忘故本。
其次,通过围猎活动,可以锻炼皇族子弟,以保持其固有的勇猛本性,而不至于陷入锦衣玉食的富足而丧失锐气。换句话说,把他们拉到野外吃点苦。
其三,对于参与“秋”的数万名八旗官兵来说,除了护卫任务之外,围猎本身也相当于一次演习,清朝皇帝也是要通过这种规定性的活动来考察八旗部队的调度和军事能力。
其四,“木兰秋”本身也有武力示威的政治目的和战略意义。要知道,有清一朝,满蒙是半臣属性的结盟关系,蒙古部落对于清朝边疆的安定至关重要。
因此,每次举行“秋”,蒙古王公也都要来参加,其中既有联络感情的成分,也需要处理一些册封、调解各部落之间的矛盾等政治事务。
从最后这点来说,“木兰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围猎活动或说军事演习,而是一个重大的政治活动,这对于清朝的稳定有着重大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能持续性的举行“木兰秋”,说明清王朝还是有活力的,在嘉庆之后,类似活动基本停顿,尤其在晚清时期,再未举行过一次“秋”。
而其中原因,多是因为皇帝年幼,或者体弱,或者不重视。由此,皇帝困守深宫,于外界几无所闻,这对于皇帝本身的见闻和施政来说,是非常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