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唐伯虎点秋香》中有个爱发飙的宁王,被唐伯虎气的够呛。虽是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但历史上宁王和唐伯虎确实是同时代之人,有过交集还见过面,只不知当时宁王有没有发飙,但唐伯虎肯定不敢在宁王面前如此嚣张。
当时封在江西的宁王朱宸濠准备发动叛乱,大肆招揽各种人才,名气很大的唐伯虎也上了宁王的招贤榜。是时科场失意,官场失意,情场失意的唐伯虎以为自己时来运转,找了份好工作,欣然前往。
前去一看原来是要造反,杀头的买卖,这事儿我可不干,于是装疯卖傻最后辞职而去。好险好险,要是辞职稍晚,这位大才子的命运可不好啊!
(明成祖朱棣)
言归正传,宁王朱宸濠之所以要造反,是因为他心中有气,他真的想发飙!宁王一支和皇帝本宗一支那可是上百年的恩怨情仇,解不开的仇疙瘩。
一百年前,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为了增加创业的成功率,便找到了自己的十七弟,兵强马壮宁王朱权,对,这就是第一代宁王,并承诺“事成之后,中分天下”所谓
“燕王善战,宁王善谋”,果然兄弟齐心,齐力断金,1402年朱棣成功上位,所谓“皇帝的嘴,骗人的鬼”,“中分天下”自然是没有的,宁王朱权更是被朱棣深深忌惮,被封到了当时极为偏僻落后的江西南昌。从此宁王一支便在此繁衍生息,一直到第四代宁王朱宸豪,他真的要发飙了。
(明武宗朱厚照)
朱宸濠蓄谋已久,手握数万大军的叛乱,短短35天便被平定。有人说“宁王之乱”就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反王,一位不知东南西北的昏君和一位冷眼旁观的圣人的故事,这位圣人就是王守仁,他还有一个名字王阳明!
朱宸濠失败的太快,王阳明平叛的太快,快到让大明天子正德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恼怒不语已。怎么回事呢?原来宁王刚叛乱,志大才疏的朱厚照便要御驾亲征,这边大军刚出北京城,那边王阳明的捷报就来了,你说皇帝气不气?甚至要求王阳明把朱宸濠赶紧放了,咱们再一块去捉,你说荒唐不荒唐?
(王阳明)
在大多数人眼中,王阳明是大思想家,大文人,带兵打仗似乎不是他的专长,你要这么看就错了,王阳明是典型的文武双全,并且文武都做到了极致。
文的方面,王阳明出生在一个富裕的书香门第之家,父亲王华高中状元,27岁的王阳明也高中进士。别小看进士,这可是古代读书人的终极目标,明朝“江南四大才子”中,除了徐祯卿,其余三大才子都没有考中进士。唐伯虎因卷入科考舞弊案栽了大跟头,文征明,祝枝山更是费了半辈子劲,连进士的边儿都没有摸到。
武的方面,王阳明从小喜爱兵法,曾游历长城山海关。在“宁王之乱”前,身为南赣巡抚的王阳明便已平定盘踞在南赣地区的数十股大大小小的土匪势力,是军事实践的大行家。
(出征的朱宸濠)
不过朱宸濠叛乱事发突然,王阳明也是临时得到消息,手中无兵无粮,王阳明便采取了死间计,反间计,迷魂阵等一系列缓兵之计,让宁王朱宸濠犹豫不决,迟迟不敢发兵。直到10多天后,朱宸濠才决定出兵,王阳明正是利用这十几天的时间,快速组织起一支数万人的平叛军队,这一下子手上好歹有些东西了。
(明朝战船模型)
宁王朱宸濠的大军沿江而下,相继攻克九江,南康,直扑安庆。这时王阳明不去救援安庆,而是采取“围魏救赵,攻其必救”的战略,转而进攻大本营南昌。朱宸濠果然回师救援,王阳明“以逸待劳”,在鄱阳湖中大败叛军并活捉朱宸濠等人,复制了当年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陈友谅的故事。
王阳明能在35天之内迅速平定“宁王之乱”,在于他通晓兵法并有平叛经历,是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相结合,战前采取一系列兵不厌诈的缓兵之计,战斗中更是积极调动敌人,围魏救赵,以逸待劳,最终大败叛军,可以说是动用了大半本《孙子兵法》的谋略与战术,极为精彩!
平定宁王之乱后,王阳明又任两广总督,前往两广平定当地的武装叛乱并获得胜利,后更是担任南京兵部尚书,大文人大思想家,居然做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这也是二百多年的明王朝唯有的以军功封爵的三位文官之一。
王阳明是“立言,立功,立德”三立成圣的人物,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丰碑,是后人心中的传奇。宁王朱宸濠要早知道这一切,给他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乱动,你是圣人,你tnd早说呀!打个电话这事不就摆平了吗?又何必兵戎相见?
当然正因为与圣人的这一战,历史上才有了宁王朱宸濠的这一笔,不然谁知道你是个谁呀!身后留名的朱宸濠,你就偷着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