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皇帝动不动就杀个人,这是否后人编造神话?

古代皇帝动不动就杀个人,这是否后人编造神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577 更新时间:2024/1/10 20:36:55

虽在古代封建社会,很长一段时间里,皇权都是至高无上的。

皇帝作为一个朝代、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一直都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甚至可以言语之间定夺他人的生死。

但你知道吗?皇帝动不动就能杀个人这种事,还真的并不见。而且有时候,那些暴虐的君主看似随意杀人,其实也是出于对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考虑。

秦始皇时开始,古代国家开始逐渐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而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央集权被不断保留和变化,发展成为君主专制。但君主专制,并不意味着皇帝一家独断,到了朝更是形成了由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

要说历史上有没有那种动不动就杀人的皇帝,的确是有。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就曾大肆诛杀臣子。

为了巩固手中的皇权,无论你是忠良还是异端,亦或者你已经解甲归田或是退休赋闲,只要对我的统治地位有威胁有忧患,就必然逃不过死亡。

但即使这样,皇帝也不是说杀人就直接把人杀了,还是要经过一定的程序。

比如可以和当今死刑复核做参照的死刑审慎原则。对一些罪犯需要被执行死刑的案件,要经过大理寺和皇帝分别审核才能做决定。

而且在死刑执行时也是有讲究的。要符合天时,一般国泰民安,政权稳定的皇帝,绝不会做那种随意杀人败坏国运的荒唐事。就算皇帝要杀一个人,也需要经过当时的法律程序才行。

那么到了明代之后,有了厂卫制度,廷杖之刑,的确是让皇帝杀人变得更加容易。

明清两代更是封建专制皇权集中的巅峰时期,但是否能随意杀人,依然取决于皇帝的个人能力,和治国方略以及对权力的心态。在拥有权力的条件下,学会掌握权力,不去滥用权力,是评价一个皇帝好坏的标准之一。

在人治大于法治的古代社会,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个人意志影响他人生命的事件发生。一念之间诀人生死也未必是神话。但如果皇帝动不动就杀人,那其实也是有点不大可能的。

不要以点概全,古代皇帝杀人有很多种情况,不过他们都是建立在君权至上的原则上的!

我们先将皇帝分为两种,第一,就是那种属于正常人智力及以上的皇帝,他们如果产生动不动就杀人的举动,那么肯定是有政治含义的,肯定是想给某些人警告或者直接“灭”了某些势利,这样往往是皇帝在经过精心的踩点后,用雷霆之怒,形成的结果,给人以“动不动”的印象,但是实际情况,我们既不能以史书说的为准,也不能以民间的传说为准,因为一件事,尤其是一件看起来影响很大的事情,它造成的结果往往会出现很多种不同的评说,很难说出谁是谁非,要做到的是所谓的“无愧于心”,留待后世评说,这样是对于这些平均能力超过普通的皇帝来说的;

第二就是那些真正的“动不动”就杀人的皇帝了,这样的皇帝杀人就像喝水吃饭一样,因为君权神授这样无比尊贵的情况,君的意志代表的是天,没有人敢违反他们,这样最后的结果就是非正常死亡,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这样也可以形容他们,尤其是这种没有自我保护能力,仅仅是靠着自己的那种神话色彩的加持,这样是有极为强大的一面,也有极为脆弱的一面,这样根本不需要神话,不需要编排!

最后,我说说问题中的神话编排吧:这是推翻前朝,给前朝皇帝抹黑的一种常用手段,往往夸大前朝的腐朽更加夸大本朝的英勇,往往每个皇朝的开辟,伴随着创始人的神话,没有神话的创始人都不好意思去来(朱元璋例外),这样的皇帝从英明神武对比滥杀无辜的前朝皇帝,大家觉得这个神话是不是后人编造的呢?随便举几个例子:秦始皇、纣王、隋炀帝等等这些皇帝那个不是超出常人,那个不是很厉害的,但是最后他们被编排成什么样了?暴君?

学前小朋友可能会被“洗脑”成固有印象吧,不过这样绝对的好与坏真的好吗?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有一个皇帝听信了骗子的话,把自己脱得一丝不挂,还跑大街上去游行,让别人看个够。这个故事是( )?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故事就是《皇帝的新装》。它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故事讲一个十分愚蠢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愚弄,穿上了一件根本不存在的新装,赤裸裸地走在大街上举行游行大典,最后被一个小男孩所嘲笑的故事。揭露皇帝及大小官员愚蠢、虚伪、奸诈的丑恶嘴脸。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罪己诏”?罪己诏是指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现

  • 清朝皇帝上厕所用烤焦的红枣干什么?不嫌恶心吗?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谢谢题主邀请,我来说下清朝皇帝上厕所为何要用烤焦的红枣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肯定的是不起拿来吃的,而是另有妙用!我记得有这么一篇散文其中写到:一位老太监告诉他:用焦枣,把枣烤焦了,在马桶里铺上一层,枣轻,屎砸下去,枣永远在上面,焦枣又香,遮味儿。这里清晰的告诉我们,这个烤焦的红枣的作用,别说还没有题主所

  • 古代皇帝生病,有的皇子“亲尝药膳,衣不解带”是作秀还是真孝顺?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亲尝汤药”的故事发生在汉代,是发生在汉文帝和他的母亲薄太后身上的事,是不是皇帝做秀,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对历史上孝子的代表二十四孝的故事做以简单回顾:在我国历史上,二十四孝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这里罗列了上古的舜帝“孝感天地”至南宋朱寿昌“弃官寻母”的二十四位孝子的历史

  • 看古装剧的时候,妃子总是喂葡萄给帝王,为什么不喂其他水果呢?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现在大家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会发现一个经常出现的画面,在宫廷皇宫剧中,如果是皇帝和妃子独处的时候,大多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妃子,轻柔的拿起手中娇小的葡萄喂给皇帝吃。就连电视剧《封神榜》里面,其实当时的纣王是不可能吃到葡萄的,因为当时还没有葡萄,但是他也喜欢被妲己一个劲地喂葡萄。很多人很纳闷,既然是拍电视剧

  • 古代皇帝享受的医疗都是最好的,为什么还是短命?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具有关人士统计200多个帝王超过80岁的只有五人,平均寿命不到40岁,还不如平常老百姓。看来至高无上的皇帝还真是高危职业,那么古代医疗条件最好的是皇帝,为何大多数都很短命呢?孙思邈曾说过:“有药能医龙虎病,无方可治众生痴。”实际上医生可治身体上的病,但心病难医。思想病、政治权力病、贪恋酒色病真正的绝

  • 药王孙思邈救人无数,有没有关于他的小故事分享一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故事一医虎喉:据说孙思邈一次夜间出诊的时候,遇到一只似乎要向他求救的老虎。他仔细一看发现老虎被人骨鲠住,便帮老虎治疗取出骨头。之后老虎为了报恩而成为他的侍者。故事二开棺救活产妇:传说孙思邈一次出诊偶遇出殡队伍,发现棺材渗出鲜血,乃请求开棺并救活棺内难产的妇人与腹中的婴儿。大家好,我是张叔,有幸来解答

  • 商纣王是不是很喜欢吃葡萄?为什么妲己只喂他葡萄吃?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有网友提问:小时候看电视剧《封神榜》,印象最深刻的是,每次表现纣王骄奢淫逸的时候,都是躺在一个榻上,妲己就没完没了给他喂葡萄。以至于现在看到葡萄,都觉得是骄奢淫逸的体现,不忍直视……所以就想问问为什么会这样?首先要说明的,是拍《封神榜》的导演和演员历史知识显然十分贫乏,因为他们不知道葡萄在商纣王那个

  • 中国在历史上经历过奴隶社会吗?这段历史是如何发展的?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在历史上当然经历过奴隶社会。首先奴隶社会的定义:奴隶主占有社会上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使用奴隶劳动,并占有奴隶的绝大部分劳动成果;而奴隶不仅失去所有的生产资料,而且也失去了人身自由,仅作为奴隶主的一项财产而存在。按着课本的说法夏商周属于典型的奴隶社会,其中尤其商朝最典型,在殷墟出土的陪葬墓里出土了

  • 历史上有哪些不听忠臣良言而灭亡的朝代?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封神榜》里的商纣王不听忠臣良言导致国家朝代灭亡。这里的忠臣有比干、微子、箕子、闻仲等,他不听忠臣良言,而听信宠妃舒妲己妖言,祸害忠臣良将,祸害百姓,导致固若金汤的商王朝一朝崩溃,商纣王亡国亡身,自焚而死。秦国胡亥昏庸,听信赵高一人的谗言,远离忠臣,残害忠良良将,残害兄弟姊妹,导致秦始皇开创的兴盛的

  • “八荣”之一就是要以诚信为荣。你能说出与诚信有关的谚语、成语、格言或故事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成语〈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言九鼎;言而有信;金口玉言〉格言〈成书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故事〈曾参杀猪〉。中华民族五千文化浩如烟海,真知灼见无处不在,现在说三个成语小故事:一,千金买骨原文: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