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亲尝汤药”的故事发生在汉代,是发生在汉文帝和他的母亲薄太后身上的事,是不是皇帝做秀,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对历史上孝子的代表二十四孝的故事做以简单回顾:
在我国历史上,二十四孝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这里罗列了上古的舜帝“孝感天地”至南宋朱寿昌“弃官寻母”的二十四位孝子的历史故事,所以二十四孝的故事是宋以后的总结的,有人说这种说法最早形成于元代。这应该是后人在浩瀚的历史中遴选出的华夏民族孝子的代表,这些都有确贴的朝代和历史记载,由于当时历史上孝子事迹传说确实太多,所以只是总结了二十四孝子作为代表。
纵观二十四孝的历史故事,其中最多的历史人物生活的年代在春秋、两汉及其末年,最多的故事发生地在山东,这可能源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春秋时期继承了周礼,又是孔子生活的时代,当时的山东孔子的弟子最多;而两汉及其末年孝子居多是因为当时西汉在国家提倡孝的理念,从皇家带头讲究孝道,所以西汉的皇帝死后的谥号都是“孝”字头,比如汉文帝叫“汉孝文皇帝”,汉武帝叫“汉孝武皇帝”等等,而且汉文帝刘恒的“亲尝汤药”还是后人评选出的二十四孝的故事之一,被确贴的记载在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上,在汉文帝时代发生的“缇萦救父”的故事也被详细地记载在《汉书》上,并推动了西汉历史上最大的司法改革,小缇萦的故事总是让人新潮彭拜,痛苦涕零,不过历史总像评书一样吊胃口,遍寻汉书史记,小缇萦的最后命运历史上却没有任何信息,给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汉代的皇帝都以“孝”来严格要求自己,比如刘邦,为了使父亲高兴,给他专门在都城长安附近仿照老家丰邑修建了“新丰”,就是如今的临潼新丰镇,孝道在汉代被推到了顶峰,这种文化氛围在汉长安经久不衰,如今我们讲的文化自信在汉代也是爆棚的,当时的大孝子汉文帝及其母亲薄太后就埋葬我们老家白鹿原的鹿嘴之上,私自觉得汉文帝在做大王时亲尝汤药应该没有问题,几年不换衣服估计不很现实,可能有点夸张,当然二十四孝中好多孝子的故事比较夸张,明显带有神话色彩,这都与当时的文化认知及科学有关,我们学的是这种精神。
华夏大地幅员辽阔,见贤思齐,与东部繁荣的文化相比,汉文帝亲尝汤药能挤进二十四孝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二十四孝的故事,其“亲尝汤药”的事迹发生在他做代王期间,地点大约在河北,但他和他伺奉的母亲薄太后就埋在我们白鹿原畔;据历史记载,汉文帝一生俭朴,与民休息,这都与他及其母亲曾经生活在心狠手辣的吕后统治时期有关,他们深知民间疾苦,他的孝顺可信度很大。
如今的白鹿原历史厚重,那里埋藏着亲尝汤药的主人公,在白鹿原的东面,遥遥相对的秦岭被称作王顺山,这座山被称为“天下第一孝山”,王顺“担土葬母”的故事和汉文帝亲尝汤药的故事在这里日复一讲述着,厚重的历史和它所富含的孝文化将永远影响着一代又一代
“亲尝汤药衣不解带”说的应该是汉文帝刘恒照顾母亲薄太后的故事……这是中华传统美德“孝”的真实体现!并不是作秀……直到现在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
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四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四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亲病三年无一怠,尝药奉母真圣怀。汤释仁孝道德楷,药名文景天下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