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陕西都出过哪些名医?有哪些贡献?

古代陕西都出过哪些名医?有哪些贡献?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93 更新时间:2024/1/26 9:50:03

孙思邈,千金方

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长孙皇后怀孕已十多个月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卧床不起。虽经不少太医医治,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太宗每日愁锁眉头,坐卧不宁。

有一日,唐太宗理完朝政以后,留大臣徐茂功问道:“皇后身患重病,经太医不断诊治,百药全无效果。卿可知哪里有名医?请来为她继续治疗才是!”徐茂功闻言,便将孙思邈推荐给太宗说道:“臣早听说华原县(今耀县)有位民间医生孙思邈,常到各地采药为群众治病,对妇儿科尤其擅长。疑难之症一经他手,都能够妙手回春,药到病除。以臣之见,还是将他召进宫来,为皇后治疗才好!”

唐太宗听过徐茂功的一番话后,表示同意。便派遣使臣马不停蹄,星夜奔赴华原县,将孙思邈召进了皇宫。

唐太宗见孙思邈已经来到,便立即召见了他,说道:“孙先生医术超群,有起死回生之功,皇后身患重病,昏迷不醒,特请先生前来治疗,若能好转,寡人定有重赏。”

但是,在封建社会,由于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束缚,医生给宫内妇女看病,大都不能够接近身边,只能根据旁人的口述,诊治处方。孙思邈是一位民间医生,穿着粗布衣衫,皇后的“凤体”他更是不能接近的。于是他一面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娥采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他根据这些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然后,他取出一条红线,叫采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孙思邈捏着线的一端,在皇后房外开始“引线诊脉”了。

没有多大工夫,孙思邈便诊完了皇后的脉。原来,孙思邈医术神奇,靠着一根细线的传动,竟能诊断清人体脉搏的跳动。这就是他被群众称为神医的原因。

“万岁!民医已对病症经过了查问诊脉,诊断其为胎位不顺,民间叫做小儿扳心,故而难产十多个月不生,致使皇后身患重病。”孙思邈诊断完毕,向太宗禀告了病因。唐太宗听完以后,问道:“孙先生言之有理,但不知你打算怎样治疗?”孙思邈答道:“只需吩咐采女,将皇后的手扶近竹帘,民医在其中指扎上一针即见效果。”于是采女将皇后左手扶近竹帘,孙思邈看准穴位猛扎了一针,皇后疼痛,浑身一颤抖。不一会儿,只听得婴儿呱呱啼哭之声,紧接着采女急急忙忙跑出来说道:“禀万岁,皇后被孙医师扎过一针后,产下了皇子,人也苏醒了!”

唐太宗闻言大喜,对孙思邈说道:“孙先生果真医理精深,妙手回春,确实是当代名医!今日医好中宫疾病,生了皇子,要算奇功一件,寡人有心留你在朝执掌太医院,不知你意下如何?”

孙思邈不愿在朝为官,立志漂泊四方为广大人民群众舍药治病,并撰写《千金方》济世活人。于是他向太宗陈述了自己的志愿,婉言谢绝了太宗赐给的官位。太宗听了,也就不好强求挽留。赐给他“冲天冠”一顶、“赫黄袍”一件、金牌一面、良马一匹和千两黄金、绸缎百尺。并大摆宴席,一来欢送孙思邈,二来庆贺皇后病愈生下皇子。但孙思邈又拒绝了太宗赐给的黄金绸缎。唐太宗深为孙思邈的高尚品德和为人处事的精神风貌所感动,同文武百官将他送出皇城,任他去名山大川采集药材,为黎民百姓救死扶伤,任何人不得阻拦。

唐太宗十分欣赏孙思邈,后来还曾亲临华原县五台山去拜访孙思邈,并赐他颂词一首。直到现在,药王山南庵内还留有唐太宗御道、“拜真台”、“唐太宗赐真人颂”古碑一通等。唐朝邓王李元裕,是唐高祖的第十八位儿子,喜欢学习,擅长谈论辨名析理之学,典签卢照邻是他的布衣朋友,他经常声称,说:我的命相就这样了。卢照邻是范阳人,任新都尉,因为患有难医治的疾病,他住在阳翟的具茨山,编著并注释《疾文》和《五悲》。

卢照邻性情高雅颇具诗人风度,不料后来竟投颍水自杀身亡。卢照邻曾居住在景城鄱阳公主废弃的府第中。显庆三年时,唐高宗召见太白山隐士孙思邈,当时孙思邈也住在这里。孙思邈是华原人,当年已经九十多岁了,但是他的视力和听力都一点没有减弱。卢照邻见到孙思邈后伤感自己正在壮年,却疾病缠身,久治不愈,终日里困顿疲备,于是作《蒺藜树赋》,用来伤悼他与孙思邈二人之间承受自然的体质的差异。

卢照邻作的赋,词句极其美丽。孙思邈会算天象历法和摄生养性之术。卢照邻和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都用对老师的礼节待孙思邈。他们曾问孙思邈,说:名医能治好病,是根据什么道理呢?孙思邈说:我听说通晓天的人,一定能在人的身上找到它的本体,熟悉人的人一定是以天为本体,所以天有春、夏、秋、冬和金、木、水、火、土。黑天、白日轮流更替,寒冬暑夏交换更迭,这是大自然在运动。自然界中的大气,合起来就成为雨,流动的时候就成为风,散发开去的时候就成为露,紊乱无序时就成为雾,凝聚时就成为霜雪,伸展扩大成为虹霓,这是大自然的正常规律。人体有四肢和五脏,醒着、睡时,呼出吸进,吐故纳新,精脉和气血循环。流动就是血气循环,显现出来就是人的气色,放出来的就成为声音,这是人体的正常运动。阳用它的精华,阴用它的形体,这是天与人相同的,及至它违背了这正常规律就要生病了。蒸就发热,不然就生寒,淤结就成为瘤赘,阻隔就成为痈疽,奔走过疾,就气喘嘘嘘用尽了精力,就会焦枯,根据表面的诊断,可以检查出身体内部的变化。从人体类比自然界也是这样。因此金、木、水、火、土的伸屈变化,星辰运行中出现的差错,日蚀、月蚀现象,彗星的陨落,这是自然界的危险的征兆!寒暑颠倒,这就是外界的冷热失常啊。

石头竖起。泥土跳跃,这是自然界的瘤赘啊。山崩地陷,这是自然界的痈疽。急风暴雨,这是自界的喘乏。不降雨露,河流、湖泽干涸,这是大自然的焦枯啊!良医用药物进行输导,用针灸治病救人;圣明的人用高尚的道德和善于用贤任能来治理天下。所以身体有可以消除的疾病,天有可以去掉的灾害,这全都是气数啊!卢照邻说:人世间的事情怎么样呢?孙思邈说:胆要大,心要小;智虑要圆通,行为要方正不苟。照邻说:怎么讲呢?思邈说:心是五脏的元首,它应该遵循规律办事,所以要谨慎。胆是五脏的将领,它必须坚决果断,所以胆要大。有智慧的人行动如同天,所以要圆通,仁义的人沉静如同地,所以要方正不苟。

《诗经》说,'好象走到了深渊的边缘,仿佛踩在薄薄的冰层之上,是小心。威武雄壮的武士,保卫着三公九卿,是大胆。'《传》说'不因为有利可图就返回去;不因为行仁施义就悔疚,就是仁义的人的方正不苟。'《易经》说'遇到机会就要立刻去做,不能整天地等待,这就是明智人的圆通。'卢照邻又问:养性的道理,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孙思邈说:天有满有亏,人世间的事情有许多艰难和困苦。如果不谨慎行事而能从危难中解脱出来的人,从来也没有过。所以讲求养性的人,自己首先要懂得谨慎。自己谨慎的人,长期以忧畏为根本。

《经》说,'人不畏惧灾祸,天就要降灾难给你。'忧畏,是生死的通路,存亡的因由,祸福的根本,吉凶的源头。所以读书人无忧畏,仁义就不存在;种田的人无忧畏,粮食就不能增产;做工的人无忧畏,就没有可以遵循的标准和法则;做买卖的人无忧畏,经营就不能盈利;当儿子的无忧畏,孝敬父母亲就不至诚;做父亲的无忧畏,慈爱就不执著;为人臣子的无忧畏,就不能建功立勋;身为君王的无忧畏,国家就不会安定,因此养性的人,失掉了忧畏就心思紊乱没有条理,行为焦燥,难以自持,神散气越,意迷志摇。应该活着的却死了,应该存在的却消亡了,应该成功的却失败了,应该吉利的却遇凶险。啊忧畏就象水与火一样,一会儿也不能忘掉它呀!人无忧畏,子弟就会成为你的强敌;妻妾变成你的仇寇。因此,最重要的是畏道,然后是畏天,其次是畏物,再次是畏人,最后是畏你自身。

你不忘忧畏,就不被别人限制,自己永记忧畏就不受别人管束。在小的事情上谨慎,就不怕大的挫折;戒惧眼前忧虑,就不害怕以后的磨难。能懂得这些道理的人。在水中航船,蛟龙不能害你,在路上行走,老虎、犀牛这些雄猛的动物都不会伤着你;各种兵器也碰不到你;各种疾病、瘟疫也传染不上你;爱说别人坏话的人也毁谤不了你;有毒的蜂、蝎也螫不到你。了解这个道理的人,人世间的一切事情就全明白了。不久,孙思邈被授予承务郎,执掌药局事务。

孙思邈在唐高宋永淳初年去逝,留下遗嘱:要薄葬,不要焚烧那些纸扎的阴间器物,祭祀时不宰杀性畜。

他死后一个多月,颜色还和活着的时候一样,当抬他的尸体放入棺中时,给人的感觉就象抬的是空衣服一样。孙思邈一生撰写《千金方》三十卷,传给后代。一次,刘神威问了老师一个问题:中草药为何能医病,是什么原因?

孙思邈答道:“中草药之所以能治病,原理是以偏就偏。由于各种药物不同的性:寒、热、温、凉;不同的味:酸苦甘辛咸;不同的升降浮沉的趋势;不同的归经,对于患病的机体,起到调节平衡的作用”。

又一次,卢照邻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名医能治愈疑难的疾病,是什么原因呢?”

孙思邈答道:“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对人体疾病了解透彻的人也必须根源于天道变化的规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犹似轮转。那么又是如何运转呢?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愤怒起来便化为风;凝结而成霜雾;张扬发散就是彩虹。这是天道规律,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吸精气,吐故纳新。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彰显于志则显现于气色精神;发于外则为音声,这就是人身的自然规律。阴阳之道,天人相应,人身的阴阳与自然界并没什么差别。人身的阴阳失去常度时,人体气血上冲则发热;气血不通则生寒;气血蓄结生成瘤及赘物;气血下陷成痈疽;气血狂越奔腾就是气喘乏力;气血枯竭就会精神衰竭。各种征候都显现在外,气血的变化也表现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吗?”

孙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也足见其医学上的造诣颇深。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孙殿英从乾隆墓穴中盗了多少宝贝,现在去向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孙殿英这个人比较牛,人家的队伍是拉出去打仗的,他的队伍是拉过来盗墓的。1928年,这家伙带着一个军的部队,把清东陵重重围住,说是要在这里演习,其实就是为了盗墓。当年曹操靠着盗墓发家致富,成为了东汉末期最强大的诸侯。孙殿英这家伙也想要仿造曹操。不过他手里的家伙事儿可比曹操那个时候先进多了。曹操那个时候

  •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这是古代皇帝喜欢用的头衔,一个特点长这看起来极度冗长,但每个字都有其含义,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褒贬,但绝大多数皇帝的这个称号都是褒扬居多而今天的主角就是千古一帝康熙皇帝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没有之一)而这位老爷子的一生,堪称多姿多彩,极度风光有着千古一帝的称号,属于清朝十

  • 在古代奴隶制国家,奴隶的生活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只说一点,大家就知道奴隶生活怎么样。大家看中东阿拉伯人的一些古画,发现里面有很多黑人。这些黑人都是奴隶。也许大家不知道,阿拉伯人蓄养黑奴的历史比欧洲人上几百年。以毛里塔尼亚为例,本来完全是黑人国家。7世纪阿拉伯人来到这里,建立了封建王国,大批黑人就沦为奴隶,人口锐减。在阿拉伯人商

  • 帝辛解放了奴隶,给了奴隶自由,为什么奴隶还要背叛他?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成王败寇,帝辛恐怕是中国历史上被污蔑得最惨的帝王之一,以至于被人称作“纣王”。奴隶制从上古时代就有了,帝辛是历史上第一个尝试解放奴隶的人。奴隶的来源大多是战争中的俘虏,他们作为贵族的私有财产受到法律保护,受到奴役。奴隶的地位很低,几乎等同于牛羊等牲畜,甚至在祭祀的时候会用来殉葬。帝辛想解放奴隶,从奴

  • 历史上有哪个典故是勇于面对,改正自己的错误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负荆请罪,这个典故是勇于面对改正自己错误的。典故是说,战国时期赵国蔺相如,为园满完成了渑池会盟和完壁归赵,这两个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而被赵王赏识重用。老将廉颇知道后,非常嫉妒,几次三番羞辱蔺相如。但是,蔺相如从不与之计较,而是躲避,退让。下属不解,问其缘由,蔺相如则说将相如不合,赵国难保。他考虑的则

  • 烧炭工出身的杨秀清,他的军事才能是怎么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简单来说,是天生的,也可以说是无师自通。提及太平天国,人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洪秀全,但在太平天国准备和兴起的过程中,另一个人的作用可能比洪秀全更为重要,那就是杨秀清。众所周知,太平天国来源于拜上帝教,这是屡试不中的洪秀全发梦之后结合基督教宗旨创立的。作为创立者的洪秀全自称“天父(上帝)之子、天兄(耶稣

  • 一个居安思危的历史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1春秋时期,有一次宋、齐、晋、卫等十二国联合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国君慌了,急忙向十二国中最大的晋国求和,得到了晋国的同意,其余十一国也就停止了进攻。郑国为了表示感谢,给晋国送去了大批礼物,其中有:著名乐师三人,配齐甲兵的成套兵车共一百辆,歌女十六人,还有许多钟磬之类的乐器。晋国的国君晋悼公见了这么多的

  • 古代宦官是如何从皇帝的奴隶走向权利的巅峰的?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宦官乱政最严重的朝代有三个,即汉朝、唐朝和明朝。但并不是说其他朝代就没有宦官乱政现象,实际上这几乎是每一个朝代都有的情况,而宦官这一群体之所以能乱政,主要还是为了平衡“君权”与其他权力。这一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宦官所扮演的角色也不相同。科举之前,平衡君权与世家大族之争在科举制度形成之前,职

  • 古代太医真的能悬丝诊脉为皇帝妃子看病的?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中医的四步即为“望、问、问、切”,没有切,怎么可以准确的判断病情,但是我们很小就听过“悬丝诊脉”的故事:皇宫里“男女授受不亲”的规定更为严厉,太医不能手触手地给女眷们诊脉,只能把一根丝线由太监递到挂着帷帐的房间里,系在女眷的手腕上,另一头留在屋外太医的手里,而负气的妃子们常常把她那头系在椅子腿上,想

  • 项羽和张良算是最后的贵族了,为什么项羽讲诚信,张良不讲呢?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谢邀!我不敢苟同这个观点!项羽如果是讲诚信之人,他也最后不会败给汉王刘邦。正因为项羽毁了当初先入关中者谁为王的盟誓,才让项羽失去了人心。假如项羽真的是一个讲诚信的人,他就不该把刘邦封为汉王,并贬到人迹罕至的汉中。项羽不但不讲诚信,而且还是一个十足的小心眼。他不但把有功之人刘邦整走,还把他叔父项梁被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