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今中外历史上不辱使命的外交事迹

古今中外历史上不辱使命的外交事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556 更新时间:2024/2/21 15:04:55

晏婴(?一前500年),宇平仲,山东高密人,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司马迁将其比为管仲,推崇备至,用“不辱使命,雄辩四方”八个字来形容他的外交活动。折冲樽俎春秋中期,诸侯纷立,战乱不息,中原的强国晋国谋划攻打齐国。为了探清齐国的形势,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齐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间,正值酒酣耳热,均有几分醉意之时,范昭借酒劲向齐景公说:“请您给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头告诉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给客人。”范昭接过侍臣递给的酒,一饮而尽。晏婴在一旁把这一切看在眼中,厉声命令侍臣道;“快扔掉这个酒杯,为主公再换一个。”依照当时的礼节,在酒席之上,君臣应是各自用个人的酒杯。范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违反了这个礼节,是对齐国国君的不敬,范昭是故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试探对方的反应如何,但还是为晏婴识破了。范昭回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现在还不是攻打齐国的时候,我试探了一下齐国君臣的反应,结果让晏婴识破了。”范昭认为齐国有这样的贤臣,现在去攻打齐国,绝对没有胜利的把握,晋平公因而放弃了攻打齐国的打算。靠外交的交涉使敌人放弃进攻的打算,即现在“折冲樽俎”这个典故,就是来自晏婴的事迹。孔子称赞晏婴的外交表现说:“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机谋的真实写照。出使狗国,故进狗门晏婴不但在迎接外国使节的时候做到了堂堂正正,而且在出使外国之时,每次也能态度决然,随机应变,不辱使命。春秋末期,诸侯均畏惧楚国的强大,小国前来朝拜,大国不敢不与之结盟,楚国简直成了诸侯国中的霸主,齐相国晏婴,奉齐景公之命出使楚国。楚灵王听说齐使为相国晏婴后,对左右说:“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但是却以贤名闻于诸侯,寡人以为楚强齐弱,应该好好羞辱齐国一番,以扬楚国之威,如何?”太宰一旁言道:“晏平仲善于应对问答,一件事不足以使其受辱,必须如此这般方可。”楚王大悦,依计而行。晏婴身着朝衣,乘车来到了楚国都城东门,见城门未开,便命人唤门,守门人早已得了太宰的吩咐。指着旁边的小门说:“相国还是从这狗洞中进出吧!这洞口宽敞有余,足够您出入,又何必费事打开城门从门而入呢?”晏婴听罢,笑了一笑,言道:“这可是狗进出的门,又不是人进出的门,出使狗国的人从狗门出入,出使人国的人从人门出入,我不知道自己是来到了人国呢,还是狗国呢?我想楚国不会是一个狗国吧!”守门之人将晏婴的话传给了楚灵王,楚灵王听罢,沉思了一会儿,才无可奈何的吩咐打开城门,让晏婴堂堂正正地进入了楚都。霸业因时而兴晏相国来到了馆舍,楚国大臣为他洗尘接风,席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楚国下大夫首先发言道:“齐自太公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足可以与楚匹敌。为什么自齐桓公称霸中原之后,昙花一现,再不能领袖诸侯了呢?以齐国国土之宽广,人口之众多,国家之富庶,加上晏相国您的才智,怎么就不能再崛起中原呢?反而向我楚国结盟,这太让人费解了。”晏婴回答:“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先前自周失政于诸侯之后,诸侯连年征战,春秋五霸迭兴,齐国称霸于中原,秦国威振于西戎,楚国称雄于荆蛮之地,这一切固然有人为的因素,可大多数靠的是天意。先前以晋文公的雄才大略,尚且逃亡四方;秦穆公霸于西戎之后,文治武功盛极一时,其死后子孙衰弱,再也难振往日之雄风;就连你们楚国也自楚庄王之后,亦常受吴晋二国的骚扰,困苦不堪。难道只有齐国衰弱不成?今日齐国前来交好结盟,这只是邻国之间的友好往来罢了。你作为楚国名臣,本应通晓‘随机应变’这四个字的含义,可怎么却也问出这样愚蠢的问题呢?”良臣死社稷,不死昏君下大夫脸红着退了下来,身旁的上大夫不服气地质问道:“平仲您自以为是随机应变之士,然而齐自内乱以来,齐臣为君死的不可计数,而您作为齐国的世家大族,却不能讨伐叛贼,或弃官明志,或为君王而死,您不觉得羞愧吗?为什么还留恋名誉地位迟迟不肯离去呢?”晏婴正色反驳道:“做大事的人,不必拘泥于小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只知道君主为国家的社稷而死时,作臣子的才应该与之同死,而今先君并非为国家社稷而死,那么我为什么要随随便便从先君而死呢?那些死的人都是愚人,而非忠臣,我虽不才,但又怎能以一死来沽名钓誉呢?况且在国家有变时,我不离去,乃是为了迎立新君,为的是保存齐的宗祖,并非贪图高位呀,假使每个人都离开了朝中,国家大事又有谁来做呢?并且国家内乱,哪一国没有发生过呢?你们楚国不是也有这种事吗?又何必责怪我们呢?”外貌不足识人又有人不满地说道:“英雄豪杰,必相貌绝伦,雄伟无比,而今相国您,身高不足五尺,手无缚鸡之力,只是徒逞口舌之利的说客罢了。单单依靠口舌,而没有实际的本领,欺世盗名,不感到可耻吗?”“我听说称锤虽小,能值千斤,舟桨虽长,不免为水浸没,纣王勇武绝伦,不免身死国亡,为什么呢?我承认自己并无出众的本领,愧居相位,却绝不是与您逞口舌之利,只是问有所答罢了。难道我拒不回答吗?那也太无礼了。”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朱元璋有多残暴,死后让50人给自己活葬是真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看了所有回答的人,很显然都不了解我国殉葬史,几乎没有一个回答到点子上,虽然有一个回答快接近了。1.纠错。提问者提问就有问题,殉葬是下葬前把活人弄死,再下葬,而不是把活人直接扔进去活埋了。2.提问者居心不良。为什么要单独把朱元璋的缺点拉出来说事?历史上使用活人殉葬的人很多,朱元璋之前的辽金元,之后的清

  • 为什么朱元璋这么残暴,还能坐稳江山?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明太祖朱元璋近乎残暴的“重典治国”,非但没有像秦朝、隋朝那样出现“二世而亡”的局面,还使天下大治,元末濒临崩溃的社会环境得到恢复和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逐渐走上强盛之路,坐稳江山。其道理和秘密到底在哪里呢?“千古一帝”康熙也不禁对明太祖朱元璋发出了“治隆唐宋”的赞叹之词“治隆唐宋”这四个字意思是说

  • 历史上杀人最多的皇帝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不知道是皇帝自己徒手杀人还是下令让别人杀人?又或者是发动的战争导致生灵涂炭?要是刻意下命令杀人的话,朱元璋父子自称第二,没有人敢自称第一,朱元璋父子杀的人不管是善也好,恶也罢,总人数都超过了10万,至于冉闵(杀害胡汉人民超过20万),草头王而已,并不被其他人承认,如果发动战争导致生灵涂炭,杨广排名第

  • 历史上有哪些令人发指的残忍惊悚记载?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残忍惊悚的记载有很多,常见的不外乎“易子相食”,这种惨剧一般都是被迫的。最残忍的记载是那种洗脑性的文章,让学习的人觉得自己干了坏事还理直气壮。元代郭居业编撰的《二十四孝》里面记载的很多桥段都是非常残忍的。看完这本书,你会发现,里面所谓的孝子打着孝道的名义,干了很多丧心病狂的事。最过分的是,

  • 中国历史上最残暴的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由于古代封建王朝帝王制度的特殊性,皇帝的权利是最大的,基本上没有人能制约他们,因此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势必会有一些昏庸无道甚至残暴无比的皇帝。在历史赫赫有名的当如以下几位:第一名非南朝刘昱南朝了,他虽然只活了15年岁,但在这短暂的时间的干的事可不是人能干的了,用畜生形容他都不为过。他喜欢玩杀人游戏,

  • 从未屠城的朱元璋,为何有人骂他最残暴的杀人魔王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朱元璋到底怎么样,直有穿越回到大明才能知道。历史资料都是后人编写的,经过不满的上层文人和清朝统治者的歪曲和篡改,很多真像被掩埋在漫漫几百年的岁月深处。尽管如此,替朱元璋叫屈的也不少。特别是民间传说中朱元璋的最大罪状“火烧庆功楼”,很多人都提出质疑,我一直也不信。朱元璋会毫无理

  • 在中国历史上,最残暴、最能打仗、最懦弱、最精通权术、最伟大的皇帝分别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我是胡亥,我承认我最残暴,我在父皇死的时候就自作主张把父皇的后宫妃嫔没有子女的全部陪葬活埋了;我残害兄弟姐妹的手段非常残忍,在咸阳干掉了是个兄弟,在杜邮又碾死了六个兄弟和十个姐妹,最主要是我还杀了三个手无寸铁的兄弟,可我一点也不伤心,我还把不听话的大臣和权力大的都干掉了,这样我才放心,我还不体

  • 古人发奋读书的故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书映雪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晋秘书监孙盛的曾孙、长沙太守孙放之孙。孙康幼时酷爱读书,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地攻读,可此时家道中落,没钱买油点灯。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了。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躺在床上默诵。一天夜里,

  • 历史上,有哪些虎毒食子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这类皇帝还是比较多的,就举几个例子吧:第一个例子我们从一首诗开始,这首诗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次子章怀太子李贤的诗《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这首诗读起来悲凉吧?那是相当的悲凉,种了四个瓜,摘了一个又一个,最后摘绝了,只能抱蔓归。唐高宗李治

  • 古代君王勤奋努力终有成就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可参照汉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玄烨(康熙)。刘秀,李世民,朱元璋,康熙,雍正,乾隆,这些皇帝朱元璋。磨难困苦最多,没有之一。他的出身更是极其的卑贱和悲惨。朱元璋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并且在他很小的时候都相继饿死。无奈之下,朱元璋只得做了乞丐。在元朝末年那种饥饿、动荡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