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说曹操想篡汉的话,是人都能看得出,不需要高智商。
说荀心存汉室,未必绝对正确,但荀是有理想的的人。他要实现他的信仰,成就自己的人生。
01
建安元年(196年),献帝从长安回到了洛阳,诏令天下勤王。
在要不要奉迎天子的问题上,曹操的部属发生了激烈的辩论。
如果曹操是真心匡扶汉室的话,这种事还需要讨论吗?
之所以要讨论,曹操是在听取意见,权衡利弊。就是说奉迎天子对自己有利还是有弊,是利大还是弊大。
这么简单的事,还需要智商去考虑吗?
02
荀力劝曹操奉迎天子,也没有给曹操泛泛地讲忠君大义,而是给他分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好处。
荀对曹操说的意思大致为几方面:
第一,荀首先就说,从前晋文公奉迎周襄王返回都城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东征项羽,为义帝穿素服发丧而天下归心。
先看一下这两个故事。
晋文公元年(前636年),周襄王胞弟王子带与王后隗氏私通,此事被告发,于是跟周襄王发生了火拼,联合狄人打败了周襄王。周襄王就逃到了郑国,号令天下勤王。
晋国大臣赵衰政治嗅觉特别灵敏,立马意识到这是个好机会,就劝晋文公说:“争夺霸权最好是拥护天子,如果不抢先护送周天子回京而落在秦国之后,就无法在天下发号施令,现在尊敬周王就是晋国称霸的资本。”
晋文公采纳了这一建议,亲自带兵护送周襄王回到了周都洛邑,并杀死了王子带。
周襄王大为感动,把河内、阳樊两地赐给了晋国。
晋文公威望爆棚,因此成就了春秋五霸的基业。
西楚霸王项羽分封天下诸侯以后,就派人把义帝楚怀王杀死了。汉高祖就以替义帝复仇的名义东征项羽,为义帝穿素服发丧,从而让天下归心。
荀用这两个故事说明奉迎天子的好处,以打动曹操勤王。而没有说为臣要尽忠,必须匡扶汉室之类的话。
第二,接着说,天子蒙乱,您首先倡导义兵,由于关东诸侯纷扰,不能赴关右,但冒险与朝廷通使节。虽然是挽救国难于朝廷之外,而心无时不系于王室。此时奉迎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
给曹操戴上顶高帽,不能赤裸裸的只谈利益,好让曹操借坡下驴。
第三,然后才给曹操说大道理,奉迎天子是大略大德,而且还可以以天子的名义讨伐逆节,谁敢不服?还是利益。
第四,如果不及时扶正朝廷,天下将生叛离之心,以后再考虑此事,就来不及了。
这事不仅要做,还得快点做,给点压力。
比较一下,这与赵衰劝说晋文公是不是如出一辙。
以此可知,荀是很清楚曹操想什么,也清楚曹操想干什么。
03
那为何荀还要辅佐曹操哪?
荀早年有“王佐之才”,举孝廉,任守宫令。
守宫令就是替皇帝掌管纸张笔墨印泥之类的事务,也算是皇帝身边的人。
但做了不久,就发现朝政混乱。这官如果做下去,不仅没有前途,而且搞不好就会有祸患。
于是,辞官回家。
之后,带领家属投奔了冀州袁绍。但发现袁绍名气很大,但却不是成就大事的人。
荀就离开了袁绍,转投曹操。
恰恰就遇到了奉迎天子这件事。
当时,在袁绍内部也出现了激烈的争议,最终袁绍放弃了奉迎献帝的打算。后来,看到曹操以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就后悔了,又想来争夺献帝。
曹操自然不干,于是,哥俩就闹呛了。
从这件事看出,曹操与袁绍的想法是一致的,荀也很清楚曹操与袁绍在这件事上没啥根本区别。
那为何荀还要辅佐曹操哪?
第一,通过对朝廷和地方诸侯的了解,荀清楚汉室已经名存实亡,匡扶汉室就是一句空话。
有能力的都想自立为王,没能力的只有一片忠心又有何用?
荀能够做的,就是尽力维系汉室的存在,延缓汉室灭亡的时间,尽人事听天命而已。
第二,遍观天下诸侯,能够担当这一使命的、最合适的人选就是曹操。尽管曹操早晚也要称王,但没办法。理性的选择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第三,忠于朝廷,匡扶汉室这是荀的志向。但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荀要成就自己的人生。
作为汉末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绝不可以简单的以愚忠来看待荀。
政治家首先考虑的是利益,辅佐曹操的利益在哪里哪?
第一,首先是彰显政治忠诚,这是政治家最看重的品德。坚定的维护汉室,就可以体现出这一高尚的品德。
第二,施展自己的才能,不负“王佐之才”的美誉。最终还是靠成就说话,没有业绩如何证明自己的能力?要做出业绩还需要一个好老板,一个有实力的公司。
仔细看看,这与诸葛丞相是不是很相似哦!似乎比诸葛丞相还聪明哦。
第三,延续了汉室的存在,政治抱负基本实现;能力已经得到证明,那么,死又何惧?反而是为了活着,政治忠诚就没有了,之前的努力也就白白付出了。
但荀也没有白白的死去,为其家族也留下了清誉,惠及子孙后代。
荀死后,谥号敬侯,其子荀恽继承了其爵位,后被封为虎贲中郎将;荀恽死后,其子荀继承了爵位。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接受曹奂禅让称帝,追赠荀为太尉。
这一切,也可以说是由于荀的政治忠诚换来的。
在封建时代,帝王们对于政治忠诚是特别看重的,出于政治的需要,对忠诚的臣子一般都会给与格外的褒奖,这也是一种利益。
不能妄加揣测荀匡扶汉室的用意,但是否有其他方面的考虑,就请友友们自己斟酌,见仁见智吧。
曹操纂位了吗?没有。我如果说曹操在称公之前没有纂位之心,你相信吗?
荀为什么要投靠曹操啊?因为曹操是当时唯一愿意匡复汉室的人,又不相信了吗?好吧,我们就来说一说,年轻的曹操是个怎么样的人?
众所周知,东汉末年的朝廷就是宦官与外戚争权夺利,互相攻杀的时代,曹操虽然出身宦官之后,但曹操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与宦官划清界线,并且曹操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一幅忧国忧民、为匡复汉室而战的英雄形象。
曹操20岁时,因为家族的关系,被任命为首都洛阳城北公安分局局长,一上任了就造了五色大棒,誓言要秉公执法,不久,机会来了,汉灵帝宠幸的大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反宵禁在夜里行走,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活活打死,曹操这叫什么?叫不畏强权、秉公执法。
曹操26岁时被朝廷征召为议郎,也就是无实权的政治顾问,曹操冒着党锢之祸尚未解禁的风险,为前朝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上书平反,可是朝廷没有理睬,曹操的行为叫什么?叫除暴安良、维护正义。
曹操30岁时,被朝廷任命为骑都尉,秩比二千石的羽林骑兵队长,官不小了,同年黄巾起义爆发,曹操与皇甫嵩等人消灭了颍川郡的黄巾军,因功受封济南国相,到任之后,曹操大力整顿吏治,打击贪污腐败,一时之间导致官不聊生,曹操的行为叫什么?叫为国战斗、正直无私、扫除污秽、整治官场,一幅正直清官的模样。
曹操36岁时,天下大乱,董卓专权,祸害朝纲,以袁绍为首的关东势力联合讨伐董卓,而曹操当时没有官职,仅靠自已的家财,招募了一支军队,积极参与讨伐国贼董卓,在袁绍为首的诸侯内讧争权夺权,畏缩不前的时候,曹操带着自已的部队攻打董卓,结果战败,曹操是当时关东联军中唯二攻打董卓的人,另一个是孙坚。
曹操虽然战败,并且差一点就送了命,但是曹操的作法,在正直士大夫的眼中,简直就是为国为民的英雄,因为曹操没有保存实力,没有一心为私,图谋地盘,而是为国而战,这不是英雄又是什么呢?
就在曹操战败的第二年,荀就放弃强大的袁绍,而投靠实力弱小的曹操,荀图什么?就图曹操的英雄气概和所作所为,要知道当时的袁绍比曹操要强大的多,也许在一般人眼中,荀是弃强投弱,但是荀可不是一般人,而是选择了曹操这个蓝筹股。
从日后的发展来看,荀的选择,证明了他的眼光是极其正确和深远的,但荀投靠曹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荀觉得曹操的所作所为,和自已匡复汉室的理想一致,是志同道合的,所以荀投靠曹操。
不仅仅荀投靠了曹操,很有有识之士及目光长远的人才都选择了投靠曹操,有程昱、郭嘉、荀攸、贾诩等等,如果要排,可以排一长串的名字,当然每个人投靠曹操的目的不尽相同,但有一点肯定是相同的,他们渴望成功。
荀投靠曹操,按曹操的话说,曹操把荀当成了自已的“张良”,实际上荀所起的作用是“萧何+张良”,葛不仅为曹操制定了发展战略,提供谋略,而且为曹操掌管内政,处理与皇帝之间的关系,推荐人才等等。
曹操自从迎回汉献帝后,对汉献帝可是毕恭毕敬,并不像电视上或三国演义上描述的那般随意欺压皇帝,曹操不是董卓,也不是李、郭汜之辈,曹操早年对待汉献帝,实际上与忠臣对待皇帝并无二致。
有人说衣带诏事件,不是汉献帝对曹操不满意吗?实际上衣带诏事件就是存在疑问的一件事,历史是否真有其事,也有疑问的,很有可能是董承为了争权夺利,一手导演的事件,嫁祸给曹操,毕竟荀在衣带诏事件中,是支持曹操的,并没有看到荀有什么不满意。
另外曹操独创了异地控制皇帝的先例,汉献帝在许都,而曹操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征战,不在外征战时,曹操是驻守邺城的,曹操避免自已和汉献帝碰面,也为了防止不必要的麻烦,估计曹操一年也见不到汉献帝几次,所以就不会对汉献帝有什么过份的行为。
随着曹操的功劳越来越大,曹操开始有了一些野心,但并未表露出来,曹操原本就是城府极深之人,但曹操虽然没有表露出来,但是曹操的手下人却坐不住了,想蛊惑曹操纂位,以便所有人都能谋取利益,只能曹操更上一步,他的手下人才能获得利益。
于是不断的有人开始为曹操摇旗呐喊,先是准备恢复上古九州制,扩大曹操冀州牧的地盘,接着曹操开始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直到准备称公,一直都得到荀的反对。
曹操的野心膨胀应该是在公元204年拿下邺城之后,自任冀州牧开始的,也就从这时开始,曹操的政治中心搬到了邺城,俨然自成一系,与皇帝更加疏远了。
当荀发现了曹操的野心,也就是从204年后开始的,但荀已经无力阻止曹操,只能延缓曹操纂位的步伐,荀反对恢复古制,扩大冀州牧的地盘,曹操还真听从了荀的建议。
但曹操与荀之间开始有了政治分岐,随着时间的发展,矛盾逐渐加大,直到荀阻止曹操称公,曹操才动了杀心,荀死在曹操称公的前一年,第二年,曹操称魏公,建立魏公国,终于迈出纂位的关健一步,荀无法阻止,只能以生命为代价自尽而死。
荀死的那一年是公元212年,年龄是50岁。荀一死,天下再无汉臣。
荀早年辅佐曹操是因为两人共同的理想,兴复汉室而志同道合,荀之死,也是因为两人的理想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荀没变,还在坚持自已的理想--兴复汉室,但曹操早已不是当年的曹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