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扶汉室,是诸葛亮自己的理想。刘家两代为诸葛亮搭建了一个实现自己理想的平台。诸葛亮忠心辅佐刘家两代,死而后已,本质上是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水镜先生说诸葛亮“得其主,不得其时”。而在诸葛亮心目中,能得其主足矣。
诸葛亮高卧隆中,遍观天下群雄,除了曹操、孙权,其他皆为割据势力,早晚定会灭亡。而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他需要寻得一位雄主,辅佐雄主成就汉高祖和光武帝那样的伟业,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诸侯群雄之中,这样的雄主只有刘备。
因此,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之际,诸葛先生对刘备开口就问:敢问将军之志?刘备答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非常满意。于是,他不问你刘备封我何官职?也不问给我什么待遇?直接就和刘备下山出发了。
至于刘备是不是真心?会不会易志?诸葛亮自信根本就没有必要考虑。
因为,诸葛亮深知其实自己也没有任何其他选择。再说,他自己需要的也仅仅是一个实现理想的平台而已。若刘备父子不是那样能够带领自己实现伟业的主公,那自己就把他们打造成那样的主公;即使他们不能被打造成为那样的主公,自己也可以打造那样的“业绩”。
总之,只能说诸葛亮明知匡扶汉室难度很大。但他也深知,在汉室气数将尽之时,还要执着追求兴复汉室,这样的伟业其能轻而易举?
“天生我才必有用!”。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的旷世之才,不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终生,那岂不是还不如“躬耕陇亩”?
十分高兴能够给你回答这个问题,我是历史领域创作者汉关驼铃。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是我国传统历史上封建士大夫中的“完人”,是“智慧”的化身。他一生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忠于国家,心系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死在了北伐中原的征途中,为历朝历代的人们所敬仰。
可诸葛亮既然是“智慧”的化身,明明知道不可能匡复汉室,为何对刘备父子两代忠心辅佐,死而后己呢?我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匡扶汉室是诸葛亮的人生理想汉朝是我国第一个影响力十分大的王朝,“汉人”已经成为中原民族的符号,汉朝“广阔的领土、辉煌的文化、强盛的军事、繁荣的经济”等特征已经成为人们的骄傲,人们都以作“汉人”为荣,包括汉朝周边的各少数民族都想成为“汉人”,如很多归降的匈奴人都被赐予汉姓。
自董卓乱汉以来,各地军阀豪强崛起,东汉分崩离析,军阀混战四起,百姓流离失所,袁绍、曹操、孙权、刘表等群雄都割据一方。但是,谁都还不敢轻易代汉自立,即使曹操最后统一了北方,也仍然以汉丞相自居,不敢轻易僭越称王。只有袁术这个不知天高地厚公子哥,以为得了玉玺便是天子,公然在淮南“称帝”,立即便被群殴而死。所以当孙权劝曹操进位称帝时,曹操便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
天下大乱导致民不聊生,“千里无人烟、白骨露于野”,悲惨的社会现状使人们十分想念汉朝强盛的时候,都渴望回到汉朝以前的日子,这就是人们所说“人心思汉”。面对天下大乱的局面,封建士大夫们“以天下为己任”,“匡扶汉室”成为当时士大夫们的人生理想。不只是诸葛亮,就连曹操的重要谋士荀也是这个理想,因此后来在曹操称“魏王”时极力反对,最后受曹操压制抑郁而死。
二、诸葛亮并不认为汉室不能恢复汉朝统治时间太长了,两汉前后四百年,中间虽然出现了王莽篡汉,但刘秀很快就又给恢复了,因此人们并不认为汉朝会就此灭亡,只认为是奸臣当道,当时的人们也没有现在人的科学观点,去论证汉朝必定灭亡。
东汉出现大乱是由于董卓入京引起的,大家都认为是董卓把天下搞乱了,皇帝没有责任,汉廷没有责任,只要把奸臣除掉汉朝还能够恢复。同时前有刘秀复汉在先的例子,再加上“人心思汉”的民心,诸葛亮认为只要条件允许,就能成功恢复汉室,因此才在隆中对中对刘备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汉朝四百年的统治历史贯性很大,当时人们想不出除了汉朝还有什么朝能代替汉朝,其实曹操开始也是以恢复汉朝秩序为己任的,只是后来条件变了心态才变,要不他也不会招揽到那么多人才。曹操终其一生未称帝,也有他当初复汉的理想在作用,只有孙权是准备割据江东的。
三、封建士大夫的价值标准决定诸葛亮“不仕二主”汉朝时的士大夫们奉行“忠孝节义”的价值标准,诸葛亮是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他的理想是“匡扶汉室”,他实现理想的途径就是辅佐刘备。因此当刘备“三顾茅庐”把他从南阳请出来后,他便认定了刘备,忠心无而的去辅佐他,即使刘备死后到了刘禅,他也无怨无悔。
“忠”是他做人的第一标准,况且刘禅把一切朝政都交给他,并尊他为“相父”,他有什么可抛弃的,无论是到魏国或是东吴他都不可能得到这么高的地位,也不可能有更好的途径来实现他的理想,若是篡位自立那更是他所不齿的,与他做人的价值标准严重不符。
而且,诸葛亮并没认为“匡扶汉室”无望,即使关羽丢失州、刘备夷陵兵败,他没有对自己的理想产生过动摇,只是实现理想的条件变得更艰难了。他始终认为曹魏是篡汉自立,不得人心,他们蜀汉才是正统,才会受人拥护。
诸葛亮的政治理念是坚持西汉初年的制度模式三公九卿制,丞相才是行政的最高首脑,治理国家是靠丞相,皇帝只是国家的形象,因此刘禅能干不能干都不重要,只要有他这个丞相在,蜀汉就能治理好,实际上他也是这么做的。
诸葛亮始终认为曹魏必不能长久,也不受人民拥护,只要他北出祁山,打出“恢复汉室”的旗帜,必定一呼百应。但是忽略了曹丕在接受了“九品中正制”之后,受到了世家大族的拥护,同时曹操统一北方后局势日趋稳定,老百姓也不想重蹈战火。
而且诸葛亮不是一个十分出色的军事家,在军事行动上过于谨慎,不会像韩信那样“明栈道修、暗度陈仓”,出奇兵制胜,甚至连魏延的子午谷方案也不予纳,这样就等于把一切军事行动都告诉了司马懿,司马懿只要牢牢守住边关隘口不出就可以了。
总之,诸葛亮忠心于刘备父子是由他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所决定的,士为知己者死,即使刘禅再无能诸葛亮也不会抛弃他。
以上是我的答复,不知大家是否满意,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