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世民对魏又敬怕,我觉得他敬的是魏徵的人品,一心秉公,格致都在高处的人,李世民肯定会敬重。他怕,怕的是魏的直言,凡事魏都能坦陈意见,不迎奉,不阿谀,不做两面人。这个“怕”里正含着李世民的胸怀气度,也有魏的日月之心。
一路辗转,魏到了李世民帐下,两人的第一次对话就充满了挑战。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了魏的主人李建成。“你为什要挑拔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面对胜利者李世民的质问,魏直言相告:太子如果早听我的建议,哪有你今天什么事。这么掷地有声的问答,在那个云雨翻飞的时代,除了魏也没有谁了。
直爽遇上大度,便是人间真情。李世民准备用这个人物。他当上皇帝后,立魏为尚书左丞,专门做为自己的高级参事。每遇大事,在拍板出招前,李世民都要问问魏。
而且主动问了不算,魏还经常主动上谏。他发现哪里有问题,他就对哪里出意见,提对策。按照史书的记载,魏前后上谏二百多件事情,李世民照单全收。从这个角度看,除了李世民有这样的胸襟,历史上恐怕也没别人了。
李世民对这么一个心系天下的人物自然高看一眼,心存敬意。
但谁是肉身,李世民对魏也心多不爽。这个臣子太直了,不拐弯不说,还当面让李世民下不了台。在李世民钟爱的长乐公主出嫁这件事上,李世民接受其他大臣的建议,准备给双倍于永嘉长公主的嫁妆。魏却强烈反对,认为这是坏了规矩的事情。李世民非常生气,给长孙皇后说了这件事情。没想到长孙皇后给魏大大一个“赞”字赏娟四百匹,钱四百缗,外加口头表扬。
正因有了魏的春风,才有了李世民一期的春雨。
所以,魏徵因真言大义而该敬,李世民因胸怀宽广而敬之。魏征因诚善而不怕直言,李世民因江山社稷而不怕纳谏。
朋友们好,我是一个喜欢用哲学思考历史,用逻辑探索真相的人。欢迎关注我,让我们一起在历史的长河里遨游。
唐太宗是否对魏徵又敬又怕?为什么?
魏徵,被唐太宗比喻成一面镜子,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他在死前遗书给唐太宗说:“天下之事,有善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乱。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唯见其善,爱憎之间,宜祥审。若爱而知恶,憎而知善,去邪勿疑,任贤勿贰,可以兴化矣。”
这样忠心为国的人,唐太宗能不敬重他吗?
魏徵不但是谏官,他同时也是唐太宗的师友。他除了“谏”之外,还常常与唐太宗“对”。所谓“对”,就是你问我答,相当于唐太宗向他请教。在唐朝王方庆撰写的《魏郑公谏录》里,记载了他与唐太宗的六十二篇“对”。
除了比较严肃的“对”,他和唐太宗还有很多互动,包括聊天议事等。可以说魏徵是唐太宗的日常。
但为什么唐太宗又怕魏徵呢?
这当然是因为魏徵的“谏”。
首先,魏徵特别能谏,数量之多,各种史书均有记载。前面说的《魏郑公谏录》里就记载了四十一次比较有名的“谏”。
其次,他说话比较直。有些时候很令唐太宗难过。偏偏魏徵的“直”又特别有道理,唐太宗常常气得跑回后院去骂娘。
当然,魏徵也有拐弯抹角的时候,比如:
文德皇后(唐朝长孙皇后的谥号)死后葬在昭陵,唐太宗非常思念她,于是命人在苑中搭建一座楼台,好常常登楼眺望。一天太宗邀魏徵一同登楼。太宗问魏徵:“贤卿看见了吗?”魏徵回答说:“臣年纪大了,老眼昏花,看不清楚。”太宗指着昭陵说:“昭陵这么近都看不见。”魏徵说:“原来皇上是说昭陵,老臣以为皇上眺望献陵(唐高祖陵墓),若是昭陵,那老臣早看见了。”太宗惭愧不已,命人拆去楼台。
最后,唐太宗也是人,而且是个手操生杀大权的帝王,他怕魏徵哪天“谏”得自己动了杀气就不好了。
这三点,就是唐太宗“怕”魏徵的原因。
以上是我个人的浅见,欢迎朋友们拍砖、点赞和转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