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说服秦王嬴政放弃逐客令,是秦国发展富强道路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执行逐客令,秦国不会继续强大,收加逐客令,秦国从此海纳百川,山东诸国人才尽为所用。那么,李斯是如何说服嬴政放弃逐客令的呢?
嬴政二十二岁那年,宫里发生了叛乱,牵涉“仲父”吕不韦。后来,韩国人郑国为秦国修建渠道,结果却发现他是为了消耗秦国的人力财力军力,是个阴谋。吕不韦和郑国皆为外国人,于是,秦国宁波室和大臣便说,外国人跑到秦国,都是前来充当间谍、削弱秦国的,建议秦王下达“逐客令”。前237年,嬴政听从了建议,下达逐客令,要求对凡不是秦国的官员,都驱逐出秦国,李斯也在驱逐之列。为此,李斯上了一道奏章,建议秦王收回逐客令,因为这道奏章论据确凿,议论纵横,逻辑性强,而且文采飞扬,因此成为了历史上一篇名文,还以《李斯谏逐客令》为名,收入了《古文观止》。
眼看自己的地位不保,李斯很不甘心,就在他离开咸阳的时候,给秦王上了一道奏章。李斯在这道奏章里说:以前,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当上了霸主;秦孝公用商鞅,变法而图强;秦惠文王用张仪,瓦解了六国联盟;秦昭襄王用范雎,提高了秦国的威望,这四位君主,全部都是因为依靠了客卿,才建立了不巧功业。
而今,陛下得到昆山的美玉,占有随侯珠、和氏璧,而这些宝物,秦国并不出产一件,可是陛下却喜爱它们。但在选择人才上,陛下却不是这样,凡不是秦国的人都得离开,凡外来客卿都被驱逐,这是女色、珠玉而轻视人的表现,这样如何能统一天下、制服诸侯呢?
臣听说地广则粮足,国大而人多,兵强而士勇。故此,泰山因不拒绝土壤,而变得那样大。河海不嫌流细,而达到那样深。王因不拒绝民众,而显示恩德。所以,地无四方之别,民无国家之异,生活美满,鬼神都来降福,这就是三王五帝无敌于天下的根本原因。而今陛下却抛弃百姓,来帮助敌国,驱逐客卿,帮助别国诸侯,于是,天下贤士,皆退缩而不敢向西,裹足而不敢入秦,这正是“借兵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长此以往,秦国不发生危机,都是不可能的事啊。
秦王读李斯的奏章后,便废除了逐客令,不但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而且后来还重用他为秦国的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