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熊旅(?—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战国楚简作臧王),芈姓,熊氏,名旅(一作侣、吕),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庄王元年(前613年)到楚庄王二十三年(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绝缨之宴
汉·刘向《说苑·复恩》楚庄王宴群臣,日暮酒酣,灯烛灭。有人引美人之衣。美人援绝其冠缨,以告王,命上火,欲得绝缨之人。王不从,令群臣尽绝缨而上火,尽欢而罢。后三年,晋与楚战,有楚将奋死赴敌,卒胜晋军。王问之,始知即前之绝缨者。
为什么君王的帽子前面吊着12根玉石珠串?
这象征着皇帝的权力,征着古代奴隶或封建君主的最高权力和政治思想。原意是提醒你不要看,不要被眼睛蒙蔽。当然这12旒玉石珠串同时也经历过朝代的变化。
古籍上说,古代帝王在参加不同的仪式时必须穿不同的服装,最隆重的仪式所用的皇冠叫做“冕”,每头有十二串珍珠,这种珍珠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东西。他们会在皇帝的头前来回挥手,让他非常不舒服。它的目的是提醒他,他必须有一个体面的方式,而不是轻浮,有身为皇帝的尊严。
皇冠前的珠子遮住了视线,是来并警告皇帝,他的眼睛在皇宫的锁链中是未知的。再者,皇帝戴着耳塞警告皇帝他不要相信谗言,因此,二者的作用是提醒君主不要不讲道德,要知道自己的耳朵不灵敏,眼睛不清,不能武断,君主应该不专政,选择善政!
12根玉石珠串是为了保持君王的威严以及提醒君王的义务。据《明史》记载,明朝天子之冕前后分别垂着12道旒,每道旒上有赤黄青白黑共12颗玉珠。不同的朝代在形制和场合上都发生了变化,从12旒改为5旒,通常是5旒,每根有九颗珠子,象征着“九五之尊”。同时按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公之服只能低于天子的衮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因此这也是有严格的等级之分的。
古代皇帝戴的帽子叫冕,前后的珠子叫旒。冕旒的作用是:把眼睛遮住,叫蔽明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看清楚,水至清则无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