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听信谗言的君主的故事?

听信谗言的君主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594 更新时间:2023/12/13 12:57:17

晋献公听信骊姬的谗言,要杀害太子申。太子申秉持忠孝的观念,自杀身亡。晋国上下都为太子申的就死感到惋惜。

春秋时期,晋献公废嫡立庶导致晋国大乱。

晋献公是晋武公之子。因晋武公当了三十九年的国君,所以晋献公继位时年龄已不小。晋献公有八个儿子,其中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公子夷吾(后为晋惠公)都有贤能德行。

晋献公五年(公元前672年),晋献公出兵征伐骊戎,得到骊姬和她的妹妹,晋献公对她们姐妹宠爱有加。几年后,骊姬生下一个儿子,叫奚齐。

自骊姬生子后,晋献公就疏远了太子申生和重耳、夷吾,并产生了废掉太子的想法。于是派太子申生居住曲沃,派公子重耳居住蒲邑,派公子夷吾居住屈邑。而把骊姬和奚齐母子留在自己身边。他的刻意安排使晋国人都知道太子将被废掉。

晋献公私下对骊姬说:“吾欲废太子,以奚齐代之。”骊姬假惺惺地哭着说:“太子之立,诸侯皆已知之,而数将兵,百姓附之,奈何以贱妾之故废嫡立庶?君必行之,妾自杀也。”她表面上夸奖太子,暗地里则指使人说太子的坏话,恨不得早日废掉太子,改立自己的儿子奚齐。

当申生来到都城,骊姬对申生说:“君王昨晚梦见你的母亲齐姜,你赶快到曲沃去祭奠她,回来后将祭肉献给君王。”太子于是马上到曲沃祭祀他的母亲齐姜,回来后将祭肉送给献公。

当时献公出外打猎未回,申生遂把祭肉留在宫中。骊姬就派人在祭肉里下了毒药。两天后,献公打猎回来,厨师拿出祭肉,献公刚要吃,骊姬在一旁阻拦,于是把肉汤泼在地上,地面立即鼓了起来;再拿肉给狗吃,狗一吃就死了;又拿肉给太监吃,太监也死了。

于是骊姬哭着说:“太子怎么忍心这样做呢!对于生身父亲都想谋杀取而代之,更何况他人?再说国君已经老了,已是有早晨没晚上的人了,居然就不能等一等,而非要下此毒手!”献公信以为真,勃然大怒,立刻杀了太子的师傅杜原款。

太子听说此事,只身逃往新城。当时重耳和夷吾也在都城里,骊姬对献公说他们也知道太子的阴谋,他们听说后马上逃回自己的封地,据城自守。

有人对太子说:“这分明是骊姬下的药,您为什么不到国君面前说清楚呢?”太子说:“父亲已经老了,没有骊姬就寝食不安,如果我说出真相,事情会闹得更大。”有人劝太子逃奔他国,太子说:“我背着这样的恶名逃亡,有哪个国家会收留我呢?我只有自杀一条路了。”

12月21日,申生自杀于新城。

随后晋献公派兵讨伐重耳和夷吾,重耳和夷吾先后逃到别的诸侯国。于是献公立奚齐为太子,临终前托孤于荀息。献公死后,大夫里克随即发难,杀死骊姬和奚齐,荀息自杀,里克迎接夷吾回国,立为晋君。

《史记》记载,当初晋献公即将讨伐骊戎时,曾卜了一卦,卦辞说:“祸害源自小人的谗言。”等到攻破骊戎,得到骊姬,献公宠爱她,竟然因此扰乱了晋国。

扩展资料:

退避三舍的由来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

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避军三舍

.如周幽王商纣王,春秋时的楚怀王\秦二世,杨广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有关劝谏君王的古文?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的。有承天景命一词,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一段。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两篇很著名。邹忌讽齐王纳谏谏太宗十思疏出师表

  • 历史上有哪些治国之才出色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在历史上,能打仗、会打仗的皇帝有不少,但大多都是“半吊子”,比如明英宗朱祁镇,非要亲征蒙古瓦剌部,结果兵败土木堡,连自己都成了俘虏;而这样的皇帝,当然不会放在这里说了,因为这里要说的,是用兵很厉害的五位皇帝,来看看都有谁吧。TOP、5朱棣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虽然没能跟随朱元璋一同开创大明霸业,

  • 天子守国门 君王死社稷 这句话最早出自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这句话是后来网友们自己编撰的,出自朱棣在北伐战役成功时对大臣们说的话。原文是“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对明代的多个历史事件的概括。在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北京就在当时的劲敌蒙古附近,迁都被形容为天子

  • 汉武帝的主要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汉武帝的事迹:汉武帝本名叫做刘彻,是西汉时期的第七位皇帝,在他在位期间,创建了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和察举制度,并且颁行了推恩令,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推行了平准、均输、算缗、告缗等措施,铸五铢钱,做出了官府垄断盐、铁、酒的经营的规定,有效的抑制了当时一些富商的势力。在对外方面,汉武帝

  • 请问哪首文言文里有(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这一句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战国策燕策一》关于“千金市骨”的典故原文: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②,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③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注释:①涓

  • 靠读书来治国理政的古代君王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有啊。例如唐文宗“文宗恭俭儒雅,出于天惟,尝读太宗《政要》,慨然恭之”,皇太极谕曰:“朕读史,知金世宗真贤君也……“,康熙”自幼读书,寻求治理“等等。这些都是用读书来治国的。俗话说:成由勤俭败由奢。隋文帝父子就是一个很好的对比。隋文帝,当他还是后周一个官员的时候,十分小心翼翼,做事不张扬,赢得了当时

  • 有没有关于治国的小故事,古代的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立木为信的故事: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

  • 古代提倡君王实施仁政,汉元帝最讲究仁政,他们为何却被称为昏君?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因为他过于讲究仁政,结果导致皇权威慑力大幅度下降,奸臣因此变得愈加肆无忌惮,从而使朝堂以及社会越来越混乱。汉元帝从太子时期开始就非常强调仁政,甚至有时他还会对汉宣帝的严厉行为提出纠正。而汉宣帝却多次教导过他一味强调仁政并不利于治国,但是汉元帝却不曾真正理解他父皇的这番教导,以致于汉宣帝都说太子将会祸

  • 致力于实施仁政的汉元帝,为什么却被后人评价为昏君?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的汉元帝是汉宣帝之子,在汉宣帝时期可以说整个汉朝发展的非常兴盛,所以汉元帝接手的是一个鼎盛的江山,他这个人是一个实行仁政的君主,但是很不幸的汉朝在他手上居然由盛转衰,所以后来很多人评价他是个昏君。第一个原因是,汉元帝是一个比较爱好文学艺术的君主,但是这样的人不一定能管理好江山,在处理政事方面其

  • 战国四君子实施仁政,为什么被秦打败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过秦论》中贾谊所说的亡秦与你说的败六国的秦不能说是一回事。贾谊说的是一朝,你说的是华夏割据中的一国。四君子施仁政,统一之前的秦国施的也不是暴政啊!贾谊文章中也说秦国“奋六世之余烈”,那是几百年的积累。四君子的仁政是个人行为,他们只是王族的明星,不是王族的老大。秦国几百年的努力是国家行为,高下自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