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过于讲究仁政,结果导致皇权威慑力大幅度下降,奸臣因此变得愈加肆无忌惮,从而使朝堂以及社会越来越混乱。汉元帝从太子时期开始就非常强调仁政,甚至有时他还会对汉宣帝的严厉行为提出纠正。而汉宣帝却多次教导过他一味强调仁政并不利于治国,但是汉元帝却不曾真正理解他父皇的这番教导,以致于汉宣帝都说太子将会祸乱朝纲。
事实证明,汉宣帝这个判断并没有错。汉元帝登基之后,为了更有效地施行仁政启用了一大批儒生,接着他又让自己的老师萧望之带着这群儒生进行变革。他的这个举措不可避免地引来了一些朝臣的不满,其中就包括身为辅政大臣之一的史高。史高不愿看到同是辅政大臣的萧望之因变革一事而势力壮大,于是便联合宦官开始陷害萧望之。
而汉元帝却没有意识到这些宦官的潜在危害,还觉得无家无室的宦官是最值得信任的。萧望之被这些君王十分信任的宦官多次陷害,虽然汉元帝并未因此重责于他,但是他还是因君王的“冥顽不灵”而寒了心,最后选择了自尽。待他死后,汉元帝才意识到宦官手段的毒辣,但是追求仁政的他也就只是训斥了宦官几句,之后依旧重用宦官。
在汉元帝的“仁政”治理下,西汉朝堂上分成了儒生、宦官以及外戚三个大群体。他们为了争权夺势不断勾心斗角,导致朝堂处于一片混乱之中。西汉自汉元帝时期开始逐渐衰败,所以世人称他为昏君其实一点也没错。
感觉还是因为做错了一件事,而导致让后人这么教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