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领一时风骚的名人很多很多,但要说能达到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六者兼具的牛人,我首推明朝中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
王阳明出身显赫,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的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由于有良好的出身环境,所以有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他从小志存高远,心思与常人不同,立志做一个圣贤,学习兵法战策,15岁时便屡次向皇帝献上平定农民起义,攻打塞外强敌的策略,可想而知,除了被父亲暴打一顿并严厉批评几句:“国家大事岂能由你这等毛都没长齐的小屁孩指手画脚”等等,什么也没得到。
最有意思的是,他父亲看见自己儿子整天有那些奇思怪异的想法,整天做梦自己要当圣贤,一点都不踏实地考科举,于是便让他在十七岁时结婚,安心本分地做人,结果结婚当天,大家都找不到新郎官了,都以为逃婚了,四下寻找,原来王阳明当天闲逛,在道观遇见个道士在打坐,他连忙向道士请教,养生术怎么样,有什么作用,怎么做等等,道士和他越聊越投机,讲了很多知识,他听得津津有味,竟忘记了今天是自己的大喜日子。
王阳明十八岁时,拜访娄谅,娄谅向他传授了格物致知的道理,他觉得很有道理,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他守着竹子看了七天七夜,结果什么都没发现,王阳明第一次对朱熹的理论产生了严重的怀疑。
王阳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因成绩出色当了进士,从此步入仕途,正德元年(1506年冬),因不满太监刘瑾专横跋扈,把持朝政,结党营私,打击忠良,上书弹劾,惹怒了刘瑾,将他鞭杖四十,贬到贵贵州龙场,还在上任路上对他暗杀,他伪造跳水自杀逃过一劫,在父亲的鼓励下再次前往龙场任职。
王阳明虽然被贬但这个穷乡僻壤,野蛮落后的地方,但他并不气馁,每日辛勤地帮助村民,下乡开荒种粮,教导大家识字念书,在这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结合历来经历,日夜反省,终于在一天半夜里,终于顿悟-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提出心即是理的命题。
古代历史上,有这些治国平天下事,例如秦朝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的强大起来,从此雄踞于山东六国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