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人读书可以刻苦到什么程度?

古人读书可以刻苦到什么程度?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812 更新时间:2024/1/27 13:41:22

谢谢邀请!古人读书非常用心刻苦;尢其在晋朝有一位叫车胤,夏天的夜里用装有萤火虫照明夜读。还有些在乘月亮之光夜读;有些用芦苇草篇成片写字,练字。可见古代人是多么用功学习,虽然贫寒,都想尽办法多读点书,都说读书才有前途,等得秋闱待考,争取功名,光宗耀祖!俗语日;这就是古人创意!谢谢!

古人刻苦读书的各类励志典故,今天已经流传得很广,类似“凿壁偷光”“悬梁刺股”之类的桥段,不知感召了多少莘莘学子。但下面这几位爱读书的古代仁兄,他们对读书的热爱之情,乃至刻苦程度,依然清一色超乎想象。

一:白居易:读到口生疮

唐朝诗歌发达,诗人们常见天才云集,但比起好些游山玩水间随随便便就写诗的天才们,中唐大诗人白居易,却是刻苦类型。以白居易的自夸说,自己六七个月还不会说话时,就已经能认字了。就是天生的读书热情。后来学问越来越高,读书的瘾头也越来越大。经常是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彻夜苦读,而且边读还边念,以至到了“口舌生疮”的地步。容貌也是“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简直读到憔悴。

这位大诗人通俗流畅的语言风格,不识字老太婆都能听懂的接地气诗风,就是这么读出来的。

二:李泌:我家是书城

唐朝谁读书最多?这个不好说。但要问盛唐年间,谁家藏书最多?恐怕没人敢和李泌抢,这位五岁就敢和宰相张说辩论的神通,唐肃宗李亨少年时朝夕相处的发小,家里也是图书成堆,从父祖辈就热衷藏书,见到好书就砸钱买,到了他这一辈,更是埋头扎进去读。家里的图书全让他用红白黄绿四种颜色标签分类标注,内容之丰富,把唐朝大文豪韩愈都看得流口水,直接一句名诗咏叹: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

那这三万轴的书,李泌读了多少?最验证他读书成果的,就是他后半生的叱咤风云:安史之乱临头,原是闲云野鹤的李泌慷慨赴国难,穿越重重封锁线来到唐肃宗身边,淡定为唐肃宗制定平叛战略,果然迅速立竿见影。多年后唐朝国事维艰,强敌吐蕃步步侵扰,又是年迈的李泌再次冷静筹谋,送上“困蕃之策”,再度以深谋远虑的筹谋与精准出手,迅速困局。算无遗策的智慧,恰验证一句古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三:宋朝书痴:为何与厕所较劲?

宋朝最爱读书的人物,以《归田录》记载,首推钱惟演。这位五代吴越王家的儿子,官至北宋枢密使的大才子,一辈子锦衣玉食,却是实打实的手不释卷。每天不管什么时间,手里都要拿着书,且不同场合,读书门类也各不同坐着的话就读历史书,躺着的话就读小说,就连上厕所的时候,读书也不能扔下带一卷小辞进厕所读!

比起这上厕所都不能扔下书的钱惟演来,另一位北宋学问家宋绶,却是刻苦到更高调:同样是上厕所时带着书,然后读到高兴了,就在厕所里高声朗诵,洪亮的声音“闻于远近”,成了当地一景。

四:杨继盛:奔跑取暖法

明代官员苦出身者多,爱读书的杨继盛,堪称相当苦的一位,出身西北农家的他,早年曾是苦命放牛娃,硬是凭着刻苦的读书精神,在竞争激烈的明朝科考里一步步考上来。以他自己回忆,当年他是穷秀才时,冬天寄居在寺庙里苦读。每天夜里都要读到半夜三更,而且因为深夜太寒冷,连腿肚子都要冻转筋。每到这个时候,杨继盛就会起身绕着房间快步走,边快走边继续读,直到浑身冒汗。就是靠这特殊取暖法,他成功科场登第,一度官至给事中。

后来看惯明朝腐败的他,愤然弹劾严嵩,为此在牢狱里受尽酷刑,以至于皮肉都被打烂,却依然朗声大笑。苦读岁月带给他的,不止是金榜题名的荣耀,更有铮铮铁骨。

五:唐顺之:山中十年苦读

与硬汉杨继盛同时代的唐顺之,也是个绝对的书痴人物。

这位王阳明门下的第三代弟子,家庭条件比杨继盛好得多,出身衣食无忧的常州名门唐家。科考成绩也高得多,以探花成绩金榜题名。但仕途打拼十多年,他却终看透了官场的倾轧,深感还是读书好。于是不顾一切放弃大好前程,钻进家乡阳羡山里读书。这以后的十年苦读,他几乎到了“冬不炉,夏不扇”的地步,在烈烈寒风或炎炎赤日下,依然刻苦读书,成了出名怪人。

但席卷东南的倭寇之乱,终于让这位怪人,结束了苦读生活。他再度出山为官,走上抗倭前线,不但以精准眼光,提出了重建明朝海军的方略,更收下了弟子戚继光,手把手传给他鸳鸯阵。最后,积劳成疾的他病故在前线。他没有看到那支以他的军事战略打造的戚家军,之后追打倭寇的场景。但是“知行合一”的思想,他终用生命诠释。

作者:我方团队张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邹忌讽齐王纳谏什么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有三层意思。第一层:写邹忌从妻、妾、客谬赞自己比徐公美这件事中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进谏缘起。第二层:写邹忌以自己受蒙蔽的事为例,以小见大,以家比国,讽喻齐王进谏的内容。第三层:写齐王虚心纳谏的过程和取得的巨大成果。《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

  • 古代那个把墨当成作料沾着包子吃的爱读书的人是谁啊?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把墨水当成作料沾着包子(实际上是馒头)吃的人是王羲之。王羲之介绍: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临沂)人,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有着“书圣”之称。王羲之的书法善于包括隶书、草书、楷书、行各体等多种字体,其自成一家,对后世书法界影响深远。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更是有着“天下第一

  • 勤奋读书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勤奋读书的五个典故:闻鸡起舞、凿壁偷光、焚膏继晷、悬梁刺股、囊萤映雪。一、闻鸡起舞【解释】: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出自】:唐房玄龄《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半夜听到野鸡啼叫,祖逖用脚把刘琨踢醒,说:“这鸡鸣不是坏声音呀。”于是起

  •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1、牛角挂书比喻勤奋读书。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2、圆木警枕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惊醒。形容刻苦自勉。司马光从小到老,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图书和卧具,再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卧具很简单:一架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

  • 古人勤学苦读的故事有那些?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1、头悬梁锥刺股汉朝时儒学大师孙敬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经常读到深夜,因为怕自己睡着,就把头发用绳子系在屋梁上,每当自己昏昏欲睡,头垂到一定的时候头发就会被拉得很痛,从而防止自己打瞌睡犯困。战国时期,苏秦,政治家。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 古代皇帝都怎么称呼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皇后有许多称呼,比如“小君”、“小童”、“子童”、“梓童”,但只限皇帝一个人使用,或是皇后自称。要属用到最多的、最合适的就是“梓童”了。春秋战国时候,各诸侯王的正夫人以“小童”自称。《论语季氏》中说:“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意思是说,诸侯王称自己的老婆为

  • 请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一、凿壁借光这个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在汉代又一个叫匡衡的人勤奋好学,但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白天要干活,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匡衡没办法就利用邻居家的小洞烛光刻苦学习,最后饱读诗书成了有名的学者。”二、头悬梁锥刺股悬梁讲的是孙敬,刺骨讲的是苏秦。1、悬梁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

  •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凄美的爱情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凄美的爱情故事如下:1,霸王别姬。说的是虞姬和楚霸王项羽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这悲情一瞬,已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凄美传奇故事。2,金屋藏娇。汉武帝刘彻,“娇”是馆陶公主的女儿陈氏阿娇,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后因骄横、无子与巫蛊被废黜。3,渔阳鼙鼓

  • 为什么古代皇帝必须要求臣民避讳他的名字呢?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你知道邱姓是怎么来的吗?邱姓在清代以前为丘,雍正皇帝为笼络人心,颁诏“尊师重道”,认为丘姓犯了孔丘圣讳,一律改为带耳旁的邱。这就是文字讳中的一种,叫圣讳。避讳圣人的姓名,叫圣讳。宋代,朝廷规定为圣人避讳。圣人名册除始祖黄帝外,还包括孔子、孟子,老子,周公。凡地名、人名都不能有圣人的名和字。从宋代到清

  • 南朝宋有皇帝叫刘裕刘昱刘,文帝其中两子叫刘浚刘骏,他们取名不考虑避讳和同音吗?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简单来说,南朝宋的确不避讳同音。避讳出自《春秋》,后被奉为儒家准则。避讳对象有三类,《公羊传闵公元年》解释道:“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皇帝作为天子,自然是尊者。避讳的松紧程度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有的时候非常严格,不仅要避皇帝的名讳,还要避字讳乃至生肖讳,比如明武宗属猪,曾下令禁吃猪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