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实际上是皇帝庙号、谥号和年号的问题。像宋太祖、唐中宗、明成祖等属于庙号;汉武帝、隋炀帝等属于谥号;康熙、乾隆、正德等属于年号。那为什么不同历史时期称谓不用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庙号、谥号、年号庙号:庙号的主要作用是用于家族祭祀,起源于商朝,但周朝、秦朝被废止,一直到汉朝才逐渐被恢复。汉朝时庙号的授予非常严格,整个汉朝仅有七位皇帝拥有庙号(西汉四位、东汉三位),一直到三国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拥有庙号。而庙号的选字也有褒贬之意。
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谥号:谥号形成于西周早期,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字数不定,少则一两字,多则二十余字。在古代,一般每个皇帝都有谥号。谥号的种类分为上谥、平谥、下谥和私谥,这是根据历代帝王生前的整体行为而拟定的。年号:年号起源于西汉汉武帝时期,其作用是新君即位后,为了区别上一任君主,所以修改年号来计算在位年数。
为什么不同时期称谓不同?唐以前称谥号
这是因为唐以前几乎每个皇帝都有谥号,且谥号的字数短,通常只有一两个字,便于称呼。而庙号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年号不唯一(有些皇帝在位用了多个年号)。
唐朝至明清称庙号
这段时期庙号逐步发展完善,只要干过皇帝这份职业的,都是人手一个。而谥号也在不断发展,字数逐渐增多,这就不便于人们对帝王的称呼、书写和记忆。年号没有多大变化,有些皇帝还是频繁更改年号。所以鉴于这种情况,对皇帝的称呼就由称谥号变成了称庙号。
明清既称庙号又称年号
这时期,年号的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明清两朝皇帝一生只用一个年号。庙号和谥号还是人手一个,但谥号字数较多(如清朝康熙皇帝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所以一般对于明清两朝的皇帝可称庙号也可称年号。(文/若木图/网络)
唐朝以前,帝王采用谥号制,谥号是对一个人的功过评价总结。唐朝至元朝,采用庙号制,庙号就是皇族的辈份。明清两朝采用年号制,年号就是皇帝生前采用的纪年年号。汉朝以前,谥号与庙号并行,以谥号为主;汉隋之间,谥号、庙号、年号并行,以谥号为主;唐至元朝,谥号、庙号、年号并行,以庙号为主;明清两朝同样是谥号、庙号、年号并行,以年号为主。
古人惜笔如金,对帝王的称呼怎么简便,就怎样记。隋朝之前,以谥号为主,一个帝王的谥号最多四个字,一般三个字,格式是:国号+谥号+爵位。帝王的爵位并非一致,先秦时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秦始皇称帝后,帝王的爵位就是帝。谥号有美谥、平谥、恶谥三种,且帝王死后由后人来评定,这不利于帝王专权,至少自己的功过是非由不得自己来认定。
唐朝开始,谥号失去了它的作用,不能用来真正评价帝王的功过,且谥号越来越长,不方便记忆,于是采用庙号来称皇帝。李世民的谥号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康熙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这样的谥号确实不好记,也不方便书写。庙号起源于商朝,早在商朝就已设立,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庙号的格式通常为:国号+庙号+祖(宗)。
唐朝开始,每一位皇帝都有庙号,或祖或宗,人人都有,十分不好区别。明清两朝则采用年号来表示皇帝,且明清两朝的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这跟之前的皇帝有多个年号不同,于是年号成了皇帝的代表。比如朱元璋的谥号为“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为明太祖,年号为洪武,通常称朱元璋为洪武大帝。康熙、雍正、乾隆都是年号,用年号来指代皇帝。
从xx帝到xx祖、xx宗,反应了皇权的进一步加强,反应了文化为皇权服务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