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什么喜欢称呼隋朝以前的皇帝都是xx帝,而从唐以后,都是习惯称xx祖xx宗呢?

为什么喜欢称呼隋朝以前的皇帝都是xx帝,而从唐以后,都是习惯称xx祖xx宗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862 更新时间:2024/1/16 15:21:43

这实际上是皇帝庙号、谥号和年号的问题。像宋太祖、唐中宗、明成祖等属于庙号;汉武帝、隋炀帝等属于谥号;康熙乾隆、正德等属于年号。那为什么不同历史时期称谓不用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庙号、谥号、年号庙号:庙号的主要作用是用于家族祭祀,起源于商朝,但周朝、秦朝被废止,一直到汉朝才逐渐被恢复。汉朝时庙号的授予非常严格,整个汉朝仅有七位皇帝拥有庙号(西汉四位、东汉三位),一直到三国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拥有庙号。而庙号的选字也有褒贬之意。

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谥号:谥号形成于西周早期,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字数不定,少则一两字,多则二十余字。在古代,一般每个皇帝都有谥号。谥号的种类分为上谥、平谥、下谥和私谥,这是根据历代帝王生前的整体行为而拟定的。年号:年号起源于西汉汉武帝时期,其作用是新君即位后,为了区别上一任君主,所以修改年号来计算在位年数。

为什么不同时期称谓不同?唐以前称谥号

这是因为唐以前几乎每个皇帝都有谥号,且谥号的字数短,通常只有一两个字,便于称呼。而庙号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年号不唯一(有些皇帝在位用了多个年号)。

唐朝至明清称庙号

这段时期庙号逐步发展完善,只要干过皇帝这份职业的,都是人手一个。而谥号也在不断发展,字数逐渐增多,这就不便于人们对帝王的称呼、书写和记忆。年号没有多大变化,有些皇帝还是频繁更改年号。所以鉴于这种情况,对皇帝的称呼就由称谥号变成了称庙号。

明清既称庙号又称年号

这时期,年号的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明清两朝皇帝一生只用一个年号。庙号和谥号还是人手一个,但谥号字数较多(如清朝康熙皇帝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所以一般对于明清两朝的皇帝可称庙号也可称年号。(文/若木图/网络)

唐朝以前,帝王采用谥号制,谥号是对一个人的功过评价总结。唐朝至元朝,采用庙号制,庙号就是皇族的辈份。明清两朝采用年号制,年号就是皇帝生前采用的纪年年号。汉朝以前,谥号与庙号并行,以谥号为主;汉隋之间,谥号、庙号、年号并行,以谥号为主;唐至元朝,谥号、庙号、年号并行,以庙号为主;明清两朝同样是谥号、庙号、年号并行,以年号为主。

古人惜笔如金,对帝王的称呼怎么简便,就怎样记。隋朝之前,以谥号为主,一个帝王的谥号最多四个字,一般三个字,格式是:国号+谥号+爵位。帝王的爵位并非一致,先秦时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秦始皇称帝后,帝王的爵位就是帝。谥号有美谥、平谥、恶谥三种,且帝王死后由后人来评定,这不利于帝王专权,至少自己的功过是非由不得自己来认定。

唐朝开始,谥号失去了它的作用,不能用来真正评价帝王的功过,且谥号越来越长,不方便记忆,于是采用庙号来称皇帝。李世民的谥号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康熙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这样的谥号确实不好记,也不方便书写。庙号起源于商朝,早在商朝就已设立,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庙号的格式通常为:国号+庙号+祖(宗)。

唐朝开始,每一位皇帝都有庙号,或祖或宗,人人都有,十分不好区别。明清两朝则采用年号来表示皇帝,且明清两朝的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这跟之前的皇帝有多个年号不同,于是年号成了皇帝的代表。比如朱元璋的谥号为“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为明太祖,年号为洪武,通常称朱元璋为洪武大帝。康熙、雍正、乾隆都是年号,用年号来指代皇帝。

从xx帝到xx祖、xx宗,反应了皇权的进一步加强,反应了文化为皇权服务的特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有哪些浪子回头的故事呢?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浪子回头一般说的是不务正业的改邪归正。周处,是西晋的大臣。他的父亲是鄱阳太守。在《晋书》中记载他,处少孤,未弱冠,膂力绝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这意思是说,小的时候,就成了孤儿,还十几岁的时候,就力大过人,喜欢骑着马射箭狩猎野兽。为人不拘小节,做事任性妄为,乡亲们都把他看作患祸

  • 对于“百善孝为先”,你是怎么理解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百事孝为先”这句话《孝经》,是儒家文化中心思想之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能成为世界上唯一文化没有断代的民族,其中“孝”的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代以来,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由于西方文化中多含敬上帝而不敬祖宗的元素,许多人在怀疑儒家文化的同时,也对“孝”文化产生了怀疑。有的人把“孝”文化

  • 汉和帝为什么谥号为孝和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首先这个汉和帝我们要知道他是谁,他是东汉的第四位皇帝刘肇。而汉朝以“孝”治天下,所来历来的皇帝都会宣扬自己,加强封建伦理道德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不论有没有都得赞扬上,所以在汉朝的历代皇帝中,除汉高祖刘邦和我们命运之子刘秀之外,所有的皇帝谥号前都带了一个孝字,从孝惠皇帝、孝文皇帝一直到东汉最后一位皇帝孝

  • 历史上最擅长逃跑的君主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金兀术:搜山检海抓赵构!如果哪位君主擅长逃跑,我第一个推荐春秋时晋文公重耳。别的君主在逃难中越混越差,甚至丢了性命,而重耳在逃跑中感觉到越逃越好,最终还当上了君主。重耳是春秋时晋献公的大儿子,由于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只好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各国进行流亡生涯。他首先逃到了蒲城,献公派勃谋杀重耳,勃割断

  • 古代历史上的奴隶主是怎么依靠奴隶盈利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呃,这也要疑问?奴隶,一切都是奴隶主的。奴隶有劳动力,当然可以提供劳动,比如挖掘矿石、运输、农业种植等纯体力劳动,还有印刷、磨粉、养殖、针织、部曲等技术活,还可能为主人提供家政服务、性服务、舞乐,甚至招待客人陪寝等。最后,就是与奴隶婚配,为主人增加下一代奴隶。就是如此啊,奴隶是没有私有财产的。所有产

  •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孝顺父母的感人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故事听过不少,但都距自身较远,没有多大感触,还是身边能够寻根问底的更能触动心底,我是历史爱好者,特别是地方史,投入过大量精力,对一些本地的古代事迹有一定了解,这些事情即可见于史料记载,又有家乡传颂,感觉更近,更现实。韩坤业,韩氏是本地望族,原居滦县九百户,万历初迁至榛子镇。韩坤业的爷爷在万历年间做过

  • 郭巨埋儿在古代不违法吗?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郭巨埋儿这个故事实在是有些奇葩,这个故事出自《二十四孝图》,我觉得这图里面的故事全都是比较奇葩的故事。刻意为了强调孝道,却把一些做人的基本准则给丢了。孝道的确是传统美德,可是连人都做不成了,这种孝道又有什么意义呢?郭巨埋儿讲了个啥玩意儿?郭巨是晋朝人,他家里本来是很有钱的。可是在老父亲死了以后,作为

  • 刘备让儿子以“相父”事孔明,里面包含有几层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刘备让儿子刘禅以“相父事孔明,寓意很深。《诸葛亮传》是这样描述的: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 古时二十四孝的故事,对于你妈妈,你能不能做到?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我妈现在,活在人间,我们就尽心尽力,记心间,俺娘当下体健康。只爱好吃和好穿,我们把娘放心间,多买水果。和海鲜,孝尽母亲爱在心,要对口,对味娘开心,有钱难买娘开心,眼晚年心中有喜欢,咋们尽量去满足?

  • 历史上著名的君王“绿帽子”?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1、最让人惋惜的绿帽子杨坚杨坚本来是个不错的皇帝,甚至应当成为中国历史上承上启下的人物,可惜晚节不保,病重时知道儿子杨广调戏自己最宠爱的老婆荣华夫人被气的一命呜呼了,杨广登位后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让老子当了乌龟,随后又了另一位名义上的母后宣华夫人2、当绿帽子次数最多的皇上杨广杨广让自己的父兄当了乌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