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个汉和帝我们要知道他是谁,他是东汉的第四位皇帝刘肇。
而汉朝以“孝”治天下,所来历来的皇帝都会宣扬自己,加强封建伦理道德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不论有没有都得赞扬上,所以在汉朝的历代皇帝中,除汉高祖刘邦和我们命运之子刘秀之外,所有的皇帝谥号前都带了一个孝字,从孝惠皇帝、孝文皇帝一直到东汉最后一位皇帝孝献皇帝刘协,所有的谥号都带一个孝字。
那这个问题我们就知道讨论一个“和”字,在古代的皇帝中,谥号都是对一位皇帝生前的概括评价,而汉和帝的生前做了什么呢?
他诛灭窦氏戚族,开创“永元之隆”;击溃北匈奴,复置西域都护,这么一看孝武两个字似乎更适合他,但是这样起光武皇帝刘秀说不定蹦出来锤他,所以就要起一个字还要称赞皇帝,估计好多大臣都愁的白了头,毕竟好的词前面这么多皇帝都用了,所以思前想后,就起了个“和”字。
那这个汉和帝谥号为什么用和字呢?首先汉和帝时期是东汉国力最强盛的时候,“上无败政,天下安”,而在《东观汉记》也记载“孝顺聪明,宽和仁孝”等等的评价。
为什么谥号为孝和皇帝,来看看他的为政举措:
1、政治
选官用贤
汉和帝深感吏制建设对一个政权的重要性,因而非常重视官吏的选拔任用。据统计,他当政时期,曾四次专门下诏纳贤。这既反映出东汉吏制的空虚与堕落,也表现出和帝为改变这种现状而做出的积极努力。
宽缓为政
汉和帝当政时期,在法制上主张宽刑,他任用的掌管刑狱的廷尉陈宠,便是一个富于同情心的仁爱之人,每次断案,都依据经典,而务从宽恕。
2、军事
安定边疆
永元五年(93年),匈奴单于於除叛乱,刘肇派遣遣中郎将任尚平定於除。同年,武陵郡兵大破武陵蛮,护羌校尉贯友讨伐烧当羌使其遁逃,南单于安国叛乱为骨都侯喜斩杀。
永元六年(94年)七月,西域都护班超大破焉耆、尉犁,西域降附者五十余国。同年,南匈奴逢侯单于率胡兵出塞叛乱,九月,刘肇以光禄勋邓鸿为主将,统帅越骑校尉冯柱、行度辽将军朱徽、使匈奴中郎将杜崇征讨匈奴叛军,十一月,护乌桓校尉任尚率乌桓、鲜卑大破逢候单于,冯柱遣兵追击复破之。
永元八年(96年)五月,南匈奴右温禺犊王叛乱寇边,七月,行度辽将军庞奋、越骑校尉冯柱追讨叛军,斩杀右温禺犊王。同年五月,车师后王叛乱。
永元九年(97年)三月,西域长史王林击破车师后王并杀之。同年八月,羌人侵犯陇西杀长史,刘肇派遣征西将军刘尚、越骑校尉赵世等平定羌乱。
永元十三年(101年)八月,护羌校尉周鲔讨伐烧当羌,大破之。十一月,鲜卑侵犯北平进入渔阳为渔阳太守击破。十二月,巫蛮叛乱侵犯南郡,永元十四年(102年)四月,刘肇派遣使者都督荆州兵迫降巫蛮。
永元时期武功赫赫,开疆拓土,四夷宾服。
3、社会
注重德化
汉章帝时,居巢侯刘般逝世,按规定应由长子刘恺袭爵,但为满足父亲的遗愿,他坚持让弟弟刘宪袭封,自己则逃往外地。执政官上奏请示收回刘恺封国,章帝嘉其义,特许等待他。而刘恺始终没有回来,十多年后,执政官又提起此事。对此,侍中贾逵上书说:孔子曾说'能以礼让,治理国家有什么难的呢?'有司没有推究刘恺此举的乐善之心,而是以平常之法加以处理,这样做恐怕不能助长礼让的风气,成就宽弘的教化啊!刘肇深以为然,下诏说:王法崇善,成人之美。于是不仅同意刘宪袭爵,而且征刘恺为郎。
爱民为本
刘肇十分体恤民众疾苦,多次诏令理冤狱,恤鳏寡,矜孤弱,薄赋敛,告诫上下官吏认真思考造成天灾人祸的自身原因。而他也常常以此自责,如永元八年(96年)京城洛阳地区发生蝗灾,他下诏首先说:蝗虫之异,殆不虚生,万方有罪,在予一人。忧民之心,殷殷可见。岭南(今广东地区)出产生龙眼、荔枝,为了满足朝廷需要,往往十里一置,五里一候,昼夜传送,经风历险,劳民伤财。唐羌上书,请求停止,刘肇批示:远国珍羞,本以荐奉宗庙,苟有伤害,岂爱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复受献!爱民之意,发自肺腑。
4、外交
永元九年(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率领使团一行从龟兹(今新疆库车)出发,经条支(今伊拉克境内)、安息(即波斯帕提亚王国,今伊朗境内)诸国,到达了安息西界的西海(今波斯湾)沿岸。这次出使虽未到达大秦,但增进了中国人当时对中亚各国的了解。
他开创了“永元之隆”的盛世,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只是英年早逝,终年2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