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和帝为什么谥号为孝和皇帝?

汉和帝为什么谥号为孝和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007 更新时间:2024/1/30 9:24:00

首先这个汉和帝我们要知道他是谁,他是东汉的第四位皇帝刘肇

而汉朝以“孝”治天下,所来历来的皇帝都会宣扬自己,加强封建伦理道德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不论有没有都得赞扬上,所以在汉朝的历代皇帝中,除汉高祖刘邦和我们命运之子刘秀之外,所有的皇帝谥号前都带了一个孝字,从孝惠皇帝、孝文皇帝一直到东汉最后一位皇帝孝献皇帝刘协,所有的谥号都带一个孝字。

那这个问题我们就知道讨论一个“和”字,在古代的皇帝中,谥号都是对一位皇帝生前的概括评价,而汉和帝的生前做了什么呢?

他诛灭窦氏戚族,开创“永元之隆”;击溃北匈奴,复置西域都护,这么一看孝武两个字似乎更适合他,但是这样起光武皇帝刘秀说不定蹦出来锤他,所以就要起一个字还要称赞皇帝,估计好多大臣都愁的白了头,毕竟好的词前面这么多皇帝都用了,所以思前想后,就起了个“和”字。

那这个汉和帝谥号为什么用和字呢?首先汉和帝时期是东汉国力最强盛的时候,“上无败政,天下安”,而在《东观汉记》也记载“孝顺聪明,宽和仁孝”等等的评价。

为什么谥号为孝和皇帝,来看看他的为政举措:

1、政治

选官用贤

汉和帝深感吏制建设对一个政权的重要性,因而非常重视官吏的选拔任用。据统计,他当政时期,曾四次专门下诏纳贤。这既反映出东汉吏制的空虚与堕落,也表现出和帝为改变这种现状而做出的积极努力。

宽缓为政

汉和帝当政时期,在法制上主张宽刑,他任用的掌管刑狱的廷尉陈宠,便是一个富于同情心的仁爱之人,每次断案,都依据经典,而务从宽恕。

2、军事

安定边疆

永元五年(93年),匈奴单于於除叛乱,刘肇派遣遣中郎将任尚平定於除。同年,武陵郡兵大破武陵蛮,护羌校尉贯友讨伐烧当羌使其遁逃,南单于安国叛乱为骨都侯喜斩杀。

永元六年(94年)七月,西域都护班超大破焉耆、尉犁,西域降附者五十余国。同年,南匈奴逢侯单于率胡兵出塞叛乱,九月,刘肇以光禄勋邓鸿为主将,统帅越骑校尉冯柱、行度辽将军朱徽、使匈奴中郎将杜崇征讨匈奴叛军,十一月,护乌桓校尉任尚率乌桓、鲜卑大破逢候单于,冯柱遣兵追击复破之。

永元八年(96年)五月,南匈奴右温禺犊王叛乱寇边,七月,行度辽将军庞奋、越骑校尉冯柱追讨叛军,斩杀右温禺犊王。同年五月,车师后王叛乱。

永元九年(97年)三月,西域长史王林击破车师后王并杀之。同年八月,羌人侵犯陇西杀长史,刘肇派遣征西将军刘尚、越骑校尉赵世等平定羌乱。

永元十三年(101年)八月,护羌校尉周鲔讨伐烧当羌,大破之。十一月,鲜卑侵犯北平进入渔阳为渔阳太守击破。十二月,巫蛮叛乱侵犯南郡,永元十四年(102年)四月,刘肇派遣使者都督荆州兵迫降巫蛮。

永元时期武功赫赫,开疆拓土,四夷宾服。

3、社会

注重德化

汉章帝时,居巢侯刘般逝世,按规定应由长子刘恺袭爵,但为满足父亲的遗愿,他坚持让弟弟刘宪袭封,自己则逃往外地。执政官上奏请示收回刘恺封国,章帝嘉其义,特许等待他。而刘恺始终没有回来,十多年后,执政官又提起此事。对此,侍中贾逵上书说:孔子曾说'能以礼让,治理国家有什么难的呢?'有司没有推究刘恺此举的乐善之心,而是以平常之法加以处理,这样做恐怕不能助长礼让的风气,成就宽弘的教化啊!刘肇深以为然,下诏说:王法崇善,成人之美。于是不仅同意刘宪袭爵,而且征刘恺为郎。

爱民为本

刘肇十分体恤民众疾苦,多次诏令理冤狱,恤鳏寡,矜孤弱,薄赋敛,告诫上下官吏认真思考造成天灾人祸的自身原因。而他也常常以此自责,如永元八年(96年)京城洛阳地区发生蝗灾,他下诏首先说:蝗虫之异,殆不虚生,万方有罪,在予一人。忧民之心,殷殷可见。岭南(今广东地区)出产生龙眼、荔枝,为了满足朝廷需要,往往十里一置,五里一候,昼夜传送,经风历险,劳民伤财。唐羌上书,请求停止,刘肇批示:远国珍羞,本以荐奉宗庙,苟有伤害,岂爱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复受献!爱民之意,发自肺腑。

4、外交

永元九年(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率领使团一行从龟兹(今新疆库车)出发,经条支(今伊拉克境内)、安息(即波斯帕提亚王国,今伊朗境内)诸国,到达了安息西界的西海(今波斯湾)沿岸。这次出使虽未到达大秦,但增进了中国人当时对中亚各国的了解。

他开创了“永元之隆”的盛世,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只是英年早逝,终年27岁。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最擅长逃跑的君主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金兀术:搜山检海抓赵构!如果哪位君主擅长逃跑,我第一个推荐春秋时晋文公重耳。别的君主在逃难中越混越差,甚至丢了性命,而重耳在逃跑中感觉到越逃越好,最终还当上了君主。重耳是春秋时晋献公的大儿子,由于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只好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各国进行流亡生涯。他首先逃到了蒲城,献公派勃谋杀重耳,勃割断

  • 古代历史上的奴隶主是怎么依靠奴隶盈利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呃,这也要疑问?奴隶,一切都是奴隶主的。奴隶有劳动力,当然可以提供劳动,比如挖掘矿石、运输、农业种植等纯体力劳动,还有印刷、磨粉、养殖、针织、部曲等技术活,还可能为主人提供家政服务、性服务、舞乐,甚至招待客人陪寝等。最后,就是与奴隶婚配,为主人增加下一代奴隶。就是如此啊,奴隶是没有私有财产的。所有产

  •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孝顺父母的感人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故事听过不少,但都距自身较远,没有多大感触,还是身边能够寻根问底的更能触动心底,我是历史爱好者,特别是地方史,投入过大量精力,对一些本地的古代事迹有一定了解,这些事情即可见于史料记载,又有家乡传颂,感觉更近,更现实。韩坤业,韩氏是本地望族,原居滦县九百户,万历初迁至榛子镇。韩坤业的爷爷在万历年间做过

  • 郭巨埋儿在古代不违法吗?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郭巨埋儿这个故事实在是有些奇葩,这个故事出自《二十四孝图》,我觉得这图里面的故事全都是比较奇葩的故事。刻意为了强调孝道,却把一些做人的基本准则给丢了。孝道的确是传统美德,可是连人都做不成了,这种孝道又有什么意义呢?郭巨埋儿讲了个啥玩意儿?郭巨是晋朝人,他家里本来是很有钱的。可是在老父亲死了以后,作为

  • 刘备让儿子以“相父”事孔明,里面包含有几层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刘备让儿子刘禅以“相父事孔明,寓意很深。《诸葛亮传》是这样描述的: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 古时二十四孝的故事,对于你妈妈,你能不能做到?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我妈现在,活在人间,我们就尽心尽力,记心间,俺娘当下体健康。只爱好吃和好穿,我们把娘放心间,多买水果。和海鲜,孝尽母亲爱在心,要对口,对味娘开心,有钱难买娘开心,眼晚年心中有喜欢,咋们尽量去满足?

  • 历史上著名的君王“绿帽子”?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1、最让人惋惜的绿帽子杨坚杨坚本来是个不错的皇帝,甚至应当成为中国历史上承上启下的人物,可惜晚节不保,病重时知道儿子杨广调戏自己最宠爱的老婆荣华夫人被气的一命呜呼了,杨广登位后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让老子当了乌龟,随后又了另一位名义上的母后宣华夫人2、当绿帽子次数最多的皇上杨广杨广让自己的父兄当了乌龟,

  • 唐太宗,一位玄武门后篡位的皇帝,为什么这么多人崇拜他?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唐太宗玄武门篡位当的皇帝是他的家事,老百姓要的是英明主子,利国利民的好皇帝。只要能治理子天下,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这个位该篡。凡懂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如果没有玄武门政变,让太子李建成当了皇帝,国家和人民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纣王,杨广就是例子。玄武门政变不仅仅是为李世明谋皇位,是天下有识之士

  • 历史上做过太上皇的皇帝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有多少个太上皇?据不完全统计应该是二十多位,但是准确地说,不是“太上皇”,应该是“太上皇帝”。“太上皇”除了刘邦的父亲是平民,其他都是当过皇帝的,最不济也是个王,因此他们估计不愿跟刘太公共称呼,一般尊为“太上皇帝”“太上皇”的称号源于嬴政的发明地球人都知道“皇帝”这个称号是嬴政发明的,后来沿用

  • 人类历史上为什么会有奴隶产生?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所谓的奴隶就是一个人失去人身自由随便被他人驱使,奴隶就是奴隶主的财产,奴隶可以自由买卖,等同于货物并没有人权可言。早在3000多年以前就有奴隶社会,最早的奴隶社会是古埃及,中国是否有奴隶社会一直存在争论,有的人认为中国从夏商周到秦始皇统一前中国就是奴隶社会,而有的人认为中国没有奴隶社会,因为奴隶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