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君王“立子杀母”,是从何时开始的?有何依据?

古代君王“立子杀母”,是从何时开始的?有何依据?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726 更新时间:2024/1/17 9:40:15

所谓“立子杀母”,就是儿子如果被立为太子,亲生母亲就要被“赐死”。目的当然也很明显,防止“主少母壮”,窃国专权。

(巫蛊之祸)

这个事情,首先是从汉武帝开始的。

汉武帝晚年猜疑心很重,对谁都不信任。“巫蛊之祸”的时候,太子刘据被逼自杀,算是历史上一大冤案了。

刘据死后,汉武帝还是要寻找继承人的啊,于是他想到了只有五六岁的幼子,刘弗陵。这时候,他的疑心病又犯了。

汉武帝觉得,自己老了,活不了几年。万一刘弗陵继位的时候年龄太小,大权肯定会落到刘弗陵的生母手里。所以,要保证自己儿子的权力,只能先杀掉刘弗陵的母亲。

刘弗陵的母亲,就是著名的钩弋夫人,别人都是母凭子贵,她是母因子死。

当然,当时就有人质疑,这样做对不对。汉武帝的回答比较绝,母壮子少,没有什么制约的,很危险,大家可以想想那位著名的吕后……

说实话,汉武帝这么干,主要还是因为他自己的经历。当年他十六岁继位,也受到了窦太后的掣肘,有点小憋屈。

这事儿他一直放在心里,到了晚年更是不放心,所以才搞了这么一出。

后来的北魏,开始丧心病狂的把“立子杀母”当成了制度。北魏政权从公元386年到公元534年,一百多年的时间,让后宫嫔妃整天胆战心惊的。大家都不愿意生孩子,更是害怕生男孩。

一直到公元483年出生的北魏宣武帝那时候,他才废除了这个制度,没有杀掉后来孝明皇帝的亲生母亲胡太后。此后,再也没有立子杀母的制度流传了。

不过讽刺的是,北魏宣武帝没有杀胡太后,却给自己的儿子酿下了祸根。当孝明皇帝继位之后,胡太后专权,结党营私,淫乱宫闱,最后还毒杀了孝明皇帝……

立子杀母这种情况,此后再也没有发生过。

原因也很简单,在奉行以孝治天下的中国传统社会,杀掉母亲是非常不符合传统道德观的。

再加上“主少母壮”这种情况,其实相对并不多见。后世皇帝也会避免选择年幼的孩子立为太子。尤其是在自己年老的情况下,更是会首选已经成年的孩子。

所以,“立子杀母”的主要受害者,仅仅存在于北魏宣武帝之前的那100年间。

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在王位继承过程中,母以子贵固然多有,立子杀母的现象也曾存在过,主要流行于北魏建国初期,其实此种作法滥觞于西汉之武帝。

在古代,这是一种十分残忍的传位方式,就是在确认太子人选的时候,就将其生母杀死以绝后患,而这便是我们常说的“子贵母死”。这一制度的创始人是汉武帝,可是,真正将之形成制度并传至后代的,却是拓跋氏。汉武帝的“子贵杀母”只出现了一次,但是,拓跋氏的整个北魏却将其一直延续了下去。在《魏书皇后传》一书里,就有关于“子贵杀母”的案例。

穆皇后刘氏,因生下了明元皇帝,依据法制被赐死;明元皇后杜氏,因生下了太武皇帝被赐死;太武皇后贺氏,因生下景穆皇帝被赐死;景穆皇后郁久闾氏因生下文成皇帝被赐死;文成皇后李氏,因生下献文皇帝被赐死;献文皇后李氏,因生下孝文皇帝被赐死;孝文皇后高氏,因生下宣武皇帝被赐死。

有感于母祖强大的威胁,拓跋效仿汉武帝“杀母立子”的故事,赐死被立为太子的拓跋嗣生母刘氏,并将之制度化,立子必杀其生母。直到一代妖后胡充华的出现,魏宣武帝才废除了“杀母立子”的传统。

但胡太后以太后身份临朝听政,她祸乱朝纲,天怒人怨,小皇帝密诏军阀尔朱荣进京勤王被胡太后发现,胡太后竟然毒死了小皇帝!尔朱荣以调查小皇帝死因继续向洛阳进发,最后攻进洛阳,杀了胡太后,炮制了河阴惨案,北魏不久也分裂成东魏和西魏,随后被北周、北齐取代。

汉武帝说过:“这不是一般你们这些愚人所能懂得的。从古到今,国家起内乱的原因,就是因为皇帝年幼而生母年轻。女主独断专行、放肆骄横、唯我独尊,甚止能秽乱宫闱,而没有人能阻止她。你们没听说过吕后的事吗?”

汉武帝杀母存子后,留下了年幼的刘弗陵,也就是汉昭帝,由四的辅政大臣:霍光、金日蝉、上官桑弘羊;虽说四大辅臣后来争权,但汉昭帝的确没有后权掣肘后更加方便许多,最终汉朝的国力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走向巅峰。

我们再看看北魏的皇帝们。自从“杀母立子”制度化以来,北魏一共经历了七任皇帝,从拓跋嗣到元恪,几乎每一任皇帝都还干的不错。拓跋嗣继承拓跋的遗志,继续统一华北之路,最终由儿子拓跋焘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从拓跋开始,北魏进入文治时期,同时尊佛,到元宏时期开始全面推行汉化,最终在元恪时期国力达到极盛。

而在元恪废除了“杀母立子”这一制度后,现实立马给了北魏当头一棒,在妖后胡充华的霍霍下,北魏急速下滑,最终分裂为东西魏。

北魏之后没有朝代再确立如此制度,但是到清末,相传咸丰驾崩前曾经给慈安留下遗诏,如果慈禧有越轨行为,即刻赐死,无论是同治皇帝,还是慈安太后,都不是慈禧的对手,中国封建历史最后几十年的大权就落入慈禧手中。

立子杀母的制度只是某些帝王的一厢情愿,并不是历史的主流。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四大名著里面哪本书讲的是孝?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四本书都有无形的孝在,比如水浒传里面李逵为代表,这是一个大孝子背母亲上山享福时不幸母亲被老虎吃了,痛杀老虎。西游记里面孙悟空次次救师父唐僧,次次争着去化缘解决师父饥饿问题这就是孝顺,纵然有七十二变也没有戏弄师父,这就是孝顺。三国演义里孙权嫁妹,孙母做主将孙尚香嫁刘备,虽然不愿意也不敢违抗母命,也不敢

  • 诛吕之乱后,汉文帝刘恒可以当皇帝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吕后把控朝政很稳定,也很强势,但是她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大肆分封诸吕,这动摇了刘邦建国初年白马之盟规定的“非刘姓不得封王,非功不得封侯”。引起了很多刘氏宗族及功臣的不满。吕后死后,发生了周勃诛吕的事件,吕氏覆灭。在消灭诛吕的过程中,汉高祖刘邦的长子齐王刘肥的儿子,继任齐王的刘襄及其弟时在长安的朱虚侯

  • 历史上古罗马人利用奴隶做些什么事?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在古罗马,人的出身真的很重要,绝对是出生家庭决定命运,如果是生在贵族家庭,一辈子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衣食无忧,如果是生在奴隶家庭,一辈子不停的工作翻身的可能几乎为零,而且要世世代代为奴隶。那时候奴隶基本都是奴隶主通过奴隶市场廉价买来的,或者通过打胜仗俘虏而来的,一经买来或俘虏就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没有

  • 为什么喜欢称呼隋朝以前的皇帝都是xx帝,而从唐以后,都是习惯称xx祖xx宗呢?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这实际上是皇帝庙号、谥号和年号的问题。像宋太祖、唐中宗、明成祖等属于庙号;汉武帝、隋炀帝等属于谥号;康熙、乾隆、正德等属于年号。那为什么不同历史时期称谓不用呢?且听我慢慢道来:庙号、谥号、年号庙号:庙号的主要作用是用于家族祭祀,起源于商朝,但周朝、秦朝被废止,一直到汉朝才逐渐被恢复。汉朝时庙号的授予

  • 历史上有哪些浪子回头的故事呢?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浪子回头一般说的是不务正业的改邪归正。周处,是西晋的大臣。他的父亲是鄱阳太守。在《晋书》中记载他,处少孤,未弱冠,膂力绝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这意思是说,小的时候,就成了孤儿,还十几岁的时候,就力大过人,喜欢骑着马射箭狩猎野兽。为人不拘小节,做事任性妄为,乡亲们都把他看作患祸

  • 对于“百善孝为先”,你是怎么理解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百事孝为先”这句话《孝经》,是儒家文化中心思想之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能成为世界上唯一文化没有断代的民族,其中“孝”的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代以来,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由于西方文化中多含敬上帝而不敬祖宗的元素,许多人在怀疑儒家文化的同时,也对“孝”文化产生了怀疑。有的人把“孝”文化

  • 汉和帝为什么谥号为孝和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首先这个汉和帝我们要知道他是谁,他是东汉的第四位皇帝刘肇。而汉朝以“孝”治天下,所来历来的皇帝都会宣扬自己,加强封建伦理道德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不论有没有都得赞扬上,所以在汉朝的历代皇帝中,除汉高祖刘邦和我们命运之子刘秀之外,所有的皇帝谥号前都带了一个孝字,从孝惠皇帝、孝文皇帝一直到东汉最后一位皇帝孝

  • 历史上最擅长逃跑的君主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金兀术:搜山检海抓赵构!如果哪位君主擅长逃跑,我第一个推荐春秋时晋文公重耳。别的君主在逃难中越混越差,甚至丢了性命,而重耳在逃跑中感觉到越逃越好,最终还当上了君主。重耳是春秋时晋献公的大儿子,由于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只好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各国进行流亡生涯。他首先逃到了蒲城,献公派勃谋杀重耳,勃割断

  • 古代历史上的奴隶主是怎么依靠奴隶盈利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呃,这也要疑问?奴隶,一切都是奴隶主的。奴隶有劳动力,当然可以提供劳动,比如挖掘矿石、运输、农业种植等纯体力劳动,还有印刷、磨粉、养殖、针织、部曲等技术活,还可能为主人提供家政服务、性服务、舞乐,甚至招待客人陪寝等。最后,就是与奴隶婚配,为主人增加下一代奴隶。就是如此啊,奴隶是没有私有财产的。所有产

  •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孝顺父母的感人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故事听过不少,但都距自身较远,没有多大感触,还是身边能够寻根问底的更能触动心底,我是历史爱好者,特别是地方史,投入过大量精力,对一些本地的古代事迹有一定了解,这些事情即可见于史料记载,又有家乡传颂,感觉更近,更现实。韩坤业,韩氏是本地望族,原居滦县九百户,万历初迁至榛子镇。韩坤业的爷爷在万历年间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