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乾隆皇帝继位后,赦免了所有被雍正治罪的人是为何?

乾隆皇帝继位后,赦免了所有被雍正治罪的人是为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855 更新时间:2023/12/18 9:20:09

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章介绍。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八月,雍正皇帝病逝,九月初,其子和硕宝亲弘历受雍正遗诏继位,是为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继位后,一改雍正朝时,雍正皇帝较为严苛的执政态度,上来就是一连串操作,将雍正在世时的一些行为推翻。

雍正定罪的臣子,乾隆大部分赐予无罪,雍正讨厌并贬斥到外地的臣子(主要是科道言官,都对雍正提出过批评),乾隆大都召回来重用。

雍正对曾经亏钱国库钱财的官员态度很恶劣,喜欢随意抄家,喜欢搞诛连,非谋反案也喜欢祸及子孙。

乾隆登基后对相关人员一概宽宥,释放大批因此获罪的官员家人,准许子孙继续做官,《乾隆实录》中记载:

……或已充发,或监候枷禁,或扣俸扣饷,及妻子家属已入辛者库等罪,概行款释……凡亏欠钱粮未完,奉恩旨宽免者,准予铨选,其子孙应选应补者,俱准入所在班次铨用……

除此外,乾隆好事做到底,还将部分财物发还给这些获罪官员及其家属,“即已入官之房产未曾变价者,亦令该衙门查奏给还。”

和雍正朝比起来,毫无疑问,满朝官员的春天到来了,乾隆迅速获得了满朝文武的拥戴和支持,这极度有利于乾隆的施政。

当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的好日子也随之而来,那就是在雍正的威压下瑟瑟发抖的皇族们。

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其中大部分精力都消耗在跟皇族反对派的权斗中,这严重影响到了雍正皇帝的治国。

同样,也会影响到乾隆,皇族不稳,江山不稳,严重程度甚至超过让满朝官员不稳。

官员丢一批可以马上补充一批,想做官的人太多,可皇族人数少,如果还继续权斗,危害性就太大了。

因此,乾隆也很果断,他于雍正十三年九月登基,十月即“将罪黜之宗室觉罗附载玉牒”。

十一月,即将父亲雍正皇帝最恨的康熙第八子允禩(阿其那)、康熙第九子允禟(塞思黑)之子孙“给予红带,收入谱牒,并令拨给产业,予以养赡。”

曾试图谋夺皇位的雍正之子、乾隆之兄弘时也被恢复宗籍,收入谱牒。

此外,大批在雍正朝获罪的宗室,或是允禩、允禟一党,或是因别的问题得罪了雍正,被圈禁的,都被乾隆迅速释放,《乾隆实录》中记载:

又谕、据宗人府奏称、锁禁高墙之宗室新德、新福、云乔顺、宗教、散禁高墙之宗室鄂齐。在家锁禁之宗室丰库。散禁之宗室裕伸、德存、勇端、讷尔苏、广宁、扬德、华玢等……著宗人府放出高墙。俾各在家居住。不许出门……今朕特沛殊恩。将伊等放出高墙。嗣后应痛加改悔。倘再干法纪。当不止于监禁。必按国家定律治罪……

爱新觉罗宗室们的春天也来了,集体走出高墙,又能欢歌燕舞了。

乾隆二年,乾隆继续解决宗室问题,在允禩、允禟之下的雍正另两位大敌,康熙第十子允、第十四子允禵(雍正同母弟)被从圈禁中释放。

乾隆认可这两位宗室为“天潢一派”,不但释放,还赐予公爵的爵位,他的亲叔叔允禵后来还获封郡王爵。

至此,乾隆皇帝迅速消除了宗室中的紧张氛围,让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为自己的支持者。

另外,乾隆还给满朝官员和宗室们继续发送大礼包。

雍正在位时,曾要求臣子和宗室“只管自己,弟兄亲友必系念?”

这是雍正为防止臣子和宗室们朋比结党,而提出的警告,关乎皇权,却违背了人性。

乾隆对此予以禁止,他认为不顾亲亲之义,苛求宗族、亲族、兄弟的行为是不公道的,有伤伦理,《乾隆实录》中记载:

朕观条陈参奏中。竟有矫诈之人。于所管宗族亲戚。有意苛求。将不应参奏之事入告。以博秉公执法。不顾私亲之名者……但闻此等参奏。多出私心。往往因本族。中不无旧忿夙嫌。借端报复。既已不公。又伤伦纪。且欲窃附公正之名。其居心深险……

这又是给臣子和宗室们解绑的好事,给他们一个更加宽松的做官环境,能放下包袱、一心一意为乾隆办差。

类似的怀柔政策,在乾隆登基之初比比皆是。

而乾隆做这些不同于雍正行为的事,却并不违背孝道,因为雍正在遗诏中,早给乾隆送了绑,其中给乾隆和满朝文武交代道:

……然宽严之用,又必因乎其时。从前朕见人情浇薄,官吏营私,相习成风,罔知省改,势不得不惩治整理,以戒将来……若从前之例本宽,而朕改易从严者,此乃整饬人心风俗之计,原欲暂行于一时,俟诸弊革除之后,仍可酌复旧章,此朕本意也。

雍正和乾隆对执政环境的变更,似乎早就商量好了,雍正死前就默许乾隆推翻自己的政策。

皇帝们玩起国政来,才叫收放自如,这就叫“雍正授意,乾隆受益”。

如此,乾隆可以不受任何指责的,大刀阔斧的在登基之初就造就出一片和谐的治国环境,轻松将雍正时期的紧张氛围抹去,为乾隆不同于雍正的执政方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标签: 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司马昭是真的想夺取皇位吗?他最后为何没有这么做?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风云人物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典故源自三国时期,历史故事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已经成为民间俗语。就算是没上过几天学的人,也能深刻地理解,并非常娴熟地运用。也就是说,这句话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大家都知道。而作为本义,所所的是司马昭想篡夺皇位,

  • 历史上关羽被围困麦城时,为何没有突围?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风云人物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关羽是汉末三国名将,被称为万人敌,在巅峰时期,解白马之围,于万马军中斩杀了勇冠三军的河北名将颜良,后来,又秒杀了河北名将文丑,战斗力爆表,袁绍的河北四庭柱被他干掉了两个,无人可敌。然而,关羽兵败麦城时,却被东吴潘璋和朱然欺负,关羽为何杀不

  • 李永芳是什么人?他投降清朝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风云人物

    李永芳,辽东铁岭人。明末将领。下面由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明朝镇守抚顺的游击将军李永芳开城向后金投降。李永芳因此成为明朝首个向后金投降的边军将领,抚顺也是后金努尔哈赤起兵反明以来,攻陷的首座明朝城市。《清史稿·李永芳传》中记载

  • 后世是如何评价范旻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风云人物

    范旻(936-981年),字贵参,大名府宗城人,宰相范质之子,十岁能属文。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乾德中,以父荫为右千牛备身、太子司议郎,迁著作佐郎,转度支员外郎,判大理正事,知开封县。宋太宗领京兆尹,颇器重之。及平岭南,迁知邕州兼水陆转运使,通判镇州有能声,迁库部员

  • 宋高宗禅位给宋孝宗的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政治目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风云人物

    宋高宗赵构是南宋的开国皇帝,在位35年。历史故事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皇帝都很留恋权力,他们从来不会轻易让出皇位。就算像乾隆皇帝那样,自己说过的话不得不执行,把皇位让给嘉庆。但他依然霸着不下来,什么事儿都会替嘉庆做主。而且像乾隆这样的,在历史上简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都会

  • 刘子业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皇帝?与刘英媚之间是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风云人物

    刘子业是刘宋第六位皇帝,著名的暴君。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如果让你穿越到封建王朝选择一个职业,你会选什么?估计很多人都会选择当皇帝。虽然皇帝是个高危职业,不过在古代仍然有很多人趋之若鹜,甚至把它当成终极梦想。皇帝言出法随,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拥有天底下最好的资源,当一个皇帝的确很香

  • 如果项羽选择渡江,他还能东山再起吗?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风云人物

    项羽自刎乌江记叙的是项羽一生中的最后阶段,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很多人至今为项羽痛惜不已。因为项羽一生无敌,基本上没有打过败仗。唯一的一次失败,也就是垓下之战。而垓下之战,虽然刘邦军团(包括韩信、彭越、英布及刘邦自身的军队)用三十万大军围攻项羽的十万大军,其实,如果项羽与刘邦军

  • 古代将军手握重兵 古人为何很少造反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风云人物

    对古代将军手握兵符拥有大量兵马,为何没人敢造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虽然我们没有生活在古代,对古代的一些事情了解的比较少,但是通过一些古代影视剧的观看,也知道了古代的一些事情。尤其是在军权这一方面,古代皇帝对于一些在战场上立下过战功的将军是比较忌惮的,因为这些

  • 孙皎:三国时期东吴宗室、将领,轻财交友,谋取民心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风云人物

    孙皎(?―219年),字叔朗,吴郡富春人,三国时期吴国宗室、将领。昭义中郎将孙静第三子,武烈帝孙坚之侄,孙权堂弟。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任护军校尉,领兵二千多人,号称精锐部队。后升任都护征虏将军,接替程普都统夏口,曾随吕蒙平定荆州。219年,孙皎病死,孙权

  • 后世对张温的评价如何?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风云人物

    张温(193年—230年),字惠恕,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官吏。少修节操,容貌奇伟。孙权召拜议郎、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出身江南四大姓之一吴郡张氏。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黄武三年(224),以辅义中郎将身份出使蜀汉,孙权原先害怕诸葛亮会有意留难张温,但张温不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