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道武帝拓跋(371年8月4日-409年11月6日),字涉,云中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人,鲜卑族。北魏王朝开国皇帝(386年-409年在位),昭成帝拓跋什翼犍之孙、献明帝拓跋之子。
建国三十九年(376年),前秦灭亡代国后,拓跋随母亲贺兰氏流亡,寄居匈奴独孤部刘库仁部落长大。登国元年(386年),趁乱复立代国,即代王位于牛川,不久改称魏王。他对内励精图治,实行一系列改革(拓跋改革),推动鲜卑政权进入封建社会;对外击败贺兰、铁弗、高车、柔然等草原诸部,并与后燕、后秦争霸于中原。皇始三年(398年),确定国号为“魏”,将国都从盛乐城迁到平城,即皇帝位。
天赐六年(409年),他在清河王拓跋绍所发动的宫廷政变中遇弑身亡,终年三十九岁。永兴元年,齐王拓跋嗣即位后,追谥宣武皇帝,庙号烈祖。泰常五年(420年),改谥道武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改庙号为太祖。
北魏有两个拓跋宏吗?
拓跋宏是拓跋弘的儿子。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454年~476年),字第豆胤,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鲜卑族。北魏王朝第六位皇帝(465年~471年在位),文成帝拓跋长子,生母李贵人。
太安二年(456年)正月,册立为太子。和平六年(465年)五月,父亲拓跋逝世后,登基为帝,平定权臣乙浑。崇文重教,轻徭薄赋,喜好佛老。皇兴三年(469年),将襁褓之中的长子拓跋宏册立为太子。
皇兴五年(471年),不满冯太后长期摄政,打算禅让于京兆王拓跋子推,为众臣劝阻而作罢,遂禅让于太子拓跋宏。群臣奏称“三皇澹泊无为,所以称皇;西汉高祖之父被尊为太上皇,是不统治天下的。而皇帝年幼,陛下仍然执政”,尊号太上皇帝,专心修佛。延兴二年(472年)二月,面对柔然来犯,御驾亲征,大败柔然,一直追至大漠。
承明元年(476年),突然暴毙,年仅二十三岁,谥号献文,庙号显祖,葬于云中金陵。
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汉名元宏。北魏王朝第七位皇帝,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李夫人。
皇兴三年(469年),册立皇太子。按照北魏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成为太子时,生母惨遭赐死,由祖母文明太后抚养成人。拓跋宏五岁即位,年号延兴,祖母文明太后临朝执政,对鲜卑化的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改革,冯太后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再颁俸禄制,孝文帝深受影响。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
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收藏古今汉家典籍,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支付,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废太子元恂。一系列举动推动北魏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大力发展,史称“太和改制”,有效地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文明进步和民族融合。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拓跋宏于军中积劳成疾,临终仍心怀“仰光七庙,俯济苍生”之志,后驾崩于谷塘原行宫,年仅三十三岁,谥号孝文,庙号高祖,葬于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