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熟悉的康熙、光绪、宣统等等实际上是皇帝的年号,并不是皇帝的名字,以康熙皇帝为例,他的名字叫爱新觉罗.玄烨,康熙是他的年号,单独称康熙并不等同于皇帝本人,只有称呼康熙帝才是康熙皇帝本人。那么,中国古代皇帝的年号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年号在中国古代最主要的作用是用来纪年,比如崇祯十五年,康熙二十年等等。最早是由中国采用,后来周边的国家比如日本、韩国、越南等也纷纷开始用年号。西汉时期的汉武帝是中国最早使用年号的皇帝,在此之前的皇帝,秦朝是采取的一世、二世这样的称呼,汉初采取的是谥号,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开始使用年号。汉武帝所用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有重新开始之意,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此后但凡遇到新皇帝登基,都会进行“改元”,即使用新年号。早期的皇帝一般会使用很多个年号,比如汉武帝时期武帝就使用了11个年号,比如汉武帝所用“元鼎”做年号是因为发现了一个古鼎,使用“元封”作年号是因为纪念汉武帝封禅于泰山。此后汉朝的皇帝在天降祥瑞或者天下出现灾异的时候就会通过更改年号的方式。比如汉平帝所用的年号“元始”实际上就是取重新开始之意,因为当时天灾连连,老百姓民不聊生,所以汉平帝想通过改元的方式来祈求天下太平。
在时间上,新皇帝改元一般会在老皇帝驾崩或者退位的第二年开始。比如乾隆帝是1795年退位的,嘉庆帝也是1795年继位的,但是1795年仍然是乾隆60年,1796年才是嘉庆元年。
明朝之前的皇帝一般以庙号称之,比如唐太宗、宋仁宗等等,而明清时期的皇帝则多以年号称之,比如永乐皇帝、正德皇帝、顺治皇帝等等,明清时期,除了明英宗之外,其他皇帝都是使用了一个年号。
中国古代的皇帝除了年号之外,还有庙号、谥号、陵号等名号。
年号是古代皇帝记年份的时间,比如:万历十五年,康熙三十八年,等等。
年号的选择也是皇帝精挑细选的,是为了证明:
一、君权神受。年号能得到上天的庇佑,通俗讲就是办事顺利,事事顺心,励精图治,能得到后人的称赞。
二、年号是帝王正统的标志。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的标志之一。
三、年号的字数一般为两字。有少数三字、四字乃至六字者。比如王莽的“始建国”,武则天的“万岁通天”,西夏景宗的“天授礼法延祚”。
每位继承者都有自己的年号。国家发生了重大事件,比如皇帝驾崩,新皇帝登基要用新的年号。史书上将变更年号称做“改元”,即开始新的纪年。
年号也是为了祭祀祖先,让子孙后代记得先辈的开疆拓土不易,记得自己的功劳,自己的缺点,更好的统治。
年号,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现象,为了便于统治,便于记事。
我是中原一哥,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皇帝的年号是怎样更替的
明清之前,在位的皇帝会根据一些重大事件来变更年号,如隋文帝第一个年号是开皇,表明了朝代的建立,之后改年号为仁寿,表明岁数大了,还想再多活几年。而到了明清,基本上只使用一个年号
商朝历代皇帝和年号
第1任成汤帝子天乙原都亳邑227年第2任子外丙第3任子仲壬第4任伊尹第5任子太甲第6任子沃丁第7任子太庚第8任子小甲第9任子雍己第10任子太戊第11任子仲丁一迁嚣邑(河南荥阳)24年第12任子外壬第13任子河甲二迁相邑(河南内黄)10年第14任子祖乙三迁耿邑(山西河津)9年四迁邢邑(河北邢台)117年第15任子祖辛第16任子沃甲第17任子祖丁第18任子南庚第19任子阳甲第20任子盘庚五迁殷邑(河南安阳)204年(此时商朝也称殷朝)第21任子小辛第22任子小乙第23任子武丁第24任子祖庚第25任子祖甲第26任子廪辛第27任子康丁第28任子武乙六迁朝歌(河南淇县)行都77年第29任子太丁(文丁)第30任子帝乙第31任纣帝子受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