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并不难,就是曹操!
看三国演义,曹操绝对是个主要人物,不论是认为他是“治世之能成”还是“乱世之奸雄”。
说起三国就不能不提到曹操,不过曹操只是广义上的三国人物,广义三国是从公元184年黄金起义开始计算的,三国演义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的。
不过正式的三国是从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死,同年10月曹丕逼汉献帝禅让,然后自己称帝,从这时开始才正式开始了三国的历史。
可见曹操死后中国历史才进去三国时代,也可以说由于曹操生前已经决定自己要当“周文王”,只有曹操去世“大汉”才会正式灭亡,三国时代才会开始。
随着曹操的去世,曹操之子曹丕代汉自立建立魏,这样刘备也就有理由称帝了,公元221年刘备打着复兴汉室,为汉献帝报仇的旗号,依旧沿用汉的国号,历史上称为“季汉”或是“蜀汉”,但刘备称帝后最主要做的事是伐吴,报当年东吴偷袭荆州之仇。
公元222年,孙权见其它两方势力都称帝了,自己也想称帝却没有理由,于是只能先称“吴王”,但却使用皇帝才能用的年号,年号“黄武”,后来很多人都学孙权,对外称王,对内称帝或者按照皇帝标准享受。
直到曹丕死后(226年),公元229年4月,曹丕终于找到了称帝的理由“天意已去于汉,汉氏已绝祀于天,皇帝位虚,郊祀无主。”“数在躬,不得不受。权畏天命,不敢不从”,于是改元称帝。
这样三国形式正式形成,因此曹操不是三国时代的人物,曹操死后三国才开始,也就是说一大半的《三国演义》是在讲东汉末年的故事。
曹操不算,他当承相的时候是汉献帝建安纪年。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而称帝。孙权,刘备都是在那几年前后称帝。才三国鼎立。
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
“卧龙”来源于《周易》中的“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至于诸葛亮的“卧龙”是何人所出,至今已无从考证了,不过鄙人猜想应该是后人故意加上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才华出众。自持过高是中国人的特点,千古如一。就像现在人一样,不管你一个年轻人有再大本事,那些成名的老年学者是不可能将你称为卧龙一样,因为你资历阅历都没有。所以徐庶是不是真的称诸葛亮是卧龙,那也值得怀疑。很可能是诸葛亮任丞相后,权倾朝野,不少人为了巴结他,而故意加进去的。
此间乐不思蜀也!是历史上那位饭桶说的?
其实这体现了刘禅的大智慧,刘禅作为蜀汉的皇帝,其明白蜀汉的国情,知道蜀汉的最终命运,所以其顺势而为,首先是国破时主动投降,然后在魏国苟且的活着,其实乐不思蜀是刘禅为了生存而主动为之,是人生智慧的体现,是识时务的表现。
其实,诸葛亮也明白蜀汉和曹魏的实力对比,也知道蜀汉的最终的命运,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说好听叫忠君爱国,其实也包含着建功立业的私心,其行为加速了蜀汉的灭亡,其发动的战争造成了蜀汉百姓的牺牲。
所以说刘禅不应称其为无能饭桶皇帝,公平的将刘禅是一个有大智慧的,识时务的,现实的皇帝。
燕州牧在现今是甚么官
牧之1职,起源极早。传说舜时置天下为102州,设立州牧,1称州伯,牧在这里是管理的意思,也就是各个州的行政主座。夏朝天下为9州,也有州牧,职能同舜时。到了商周两代,牧也还是地方主座,季就曾担负牧师。应当说明的是,这时候的牧,其实不任职于地方,《礼记。曲礼下》记载:9州之长,入天子之国,曰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8命之类的人物,出于地方,入朝辅佐天子。负责监察、监督诸侯。同时,在夏朝到周代还有牧人、牧正等官掌畜牧,和牧或牧师不是1回事。古代以9州之长为“牧”,“牧”是管理人民之意。汉武帝时设103州部,每部设1刺史,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后废置无常。东汉灵帝时,为弹压农民起义,再设州牧,并提高其地位,居郡守之上,掌1州之军政大权。如汉末刘表为荆州牧,袁绍为冀州牧,都等于割据政权。以后历代设都督、总管、节度使等,州牧之名即废。唐宋时惟京师或陪都地方最高主座以亲王充任者,尚称为“牧”,其他州牧之名均废。清朝常常借作知州的别称,实际上远非东汉州牧之比了。东汉末年,刘焉、刘璋父子曾做过益州牧,然后刘备靠诸葛亮获得益州牧的位置,刘备死后,他儿子刘禅做了蜀汉皇帝,诸葛亮领益州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