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看到这个问题,也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起唐玄宗,大家都不会陌生,毕竟他和杨贵妃的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流传千载,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就是叙其故事。不过白居易就是唐朝人,本朝人说本朝事,毕竟有些打皇家脸,所以开头改成了“汉皇重色思倾国”。大伙儿可能觉得,唐玄宗是个老糊涂,把唐朝搞得一团乱。其实呢,还真有些冤枉他。事实上,唐玄宗这个人非常有才能,只是后期惰政了。如果历史可以假设,那么假设唐玄宗在开元盛世的时候,比如开元二十九年忽然驾崩,那么他绝对是个千古一帝。那么,他当初是怎样登上皇位的呢?
原来唐玄宗李隆基本是睿宗李旦的三儿子,按照封建制度的传统,皇位应该长子继承。所以李隆基的排位基本上和皇位无缘。睿宗的长子叫做李成器,此人博学多才,性格也很谦和,还有一样特长,喜欢音乐。他还曾经指点过杨贵妃的音乐。那么,既然李成器天生聪明,多才多艺,为人又好,又无过失,这么多光环集于一身,为何李旦要传位给老三李隆基,而不是老大李成器呢?说来又是一番故事。
看过薛刚反唐的朋友应该有些印象,李旦这个人,曾经二次即位。头一次当上皇帝了,无奈他娘太厉害,把他赶下来,自己做皇帝了。李旦的老娘是谁,大家应该知道了吧?碰到这么强势的家长,李旦这孩子的内心从小就是脆弱的。话说他第一次登上帝位,就立时年6岁的长子李成器为太子了。后来武则天把儿子李旦赶下来,李旦被降为皇嗣,李成器的太子地位自然也就拜拜了。再后来,武则天退位,中宗李显即位,却被老婆韦皇后和亲生闺女安乐公主毒杀,原因是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想继续当女皇,悲催的中宗啊!这时候,李隆基站了出来,他联络朝中,暗地蓄力,在紧急关头,率军入宫,把韦皇后和安乐公主诛杀。这样,托儿子的福,李旦又登基了。
但是,这次登基之后,李旦对于立谁当太子起了犹豫。按说,李成器以前就是太子,为人也没问题,立太子还是应该选他。但是在第二次登基的过程中,李隆基立了大功,出了大力。没有李隆基当机立断力挽狂澜,李旦的第二次登基根本就是没有的事。所以李旦犯了犹豫。在这个时候,李成器主动表态了,他说,三弟李隆基有这样大的功劳,应该立为太子。李旦没有立即答应他。李成器却非常坚定,再三请求让李隆基担任太子。李隆基得知后,也上表推辞,说应该大哥长子李成器担任太子。好么,后世的康熙朝是九王夺嫡,抢着当太子。这李旦的两个儿子,却是推着让太子。
三推两让,李成器态度非常坚决。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治国才能不如三弟李隆基。于是,李隆基被立为了太子。后来,李隆基当上皇帝了,和李成器的关系还非常好。直到开元二十九年,李隆基当了三十年皇帝了,李成器才去世。李隆基得知大哥去世的消息,非常悲痛。他下令给李成器“让皇帝”的谥号,以皇帝之礼安葬。我们看惯了历史上兄弟手足之间,为了争抢皇位,闹得手足相残的段子,而像李成器和李隆基这般手足情深,争让帝位的情形,实在难得。
以上分享是我关于这个问题的个人想法和观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走进这话题。有喜欢我的记得关注下哦,每天为大家分享与解答我的想法与见解哦。
李隆基曾是一位英勇威武的励志青年,但由于他和杨贵妃哀惋动人的爱情故事流传千载,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一首《长恨歌》有“汉皇重色思倾国”的表达;让我们感觉到唐玄宗是个荒淫、昏聩、无道的帝王;其实呢?早期的唐玄宗有上劲心、足智多谋、能力卓越,只是在他把大唐推向开元盛世后,他才开始沉溺女色,怠政、惰政罢了。
神龙政变后,李显复辟了皇位,由于懦弱无能,朝政大权逐渐落到了皇后韦氏和安乐公主手中,原来带头发动政变的张柬之等五大功臣在韦后及武三思的排挤与诋毁下,被贬官驱逐,太子李重俊因遭受安乐公主的打击,不甘心被凌辱,起兵诛杀韦后及安乐公主势力失败后也死于非命。
韦皇后想效仿自己的婆婆武则天君临天下,他重用韦氏外戚韦温等掌握了大权,安乐公主卖官鬻爵的不法行为也越演越烈,还一味请求父皇李显封她为皇太女,也想过一把女皇的瘾。
景龙四年(公元710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了李显,韦皇后加紧了篡位的步伐;一直静观时变的李隆基主动联手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密谋发动政变,诛灭韦氏及其势力,以维护李唐王室的江山社稷,经过周密计划,姑侄二人决定先发制人。
这年七月二十一日夜,在玄宗的安排下,心腹葛福顺率兵突袭羽林营,诛杀了韦后在军中的党羽,策反了羽林军,并攻入玄德门;李仙凫亦引兵攻入白兽门,李隆基则亲自引兵进入内宫,守卫内宫的武士纷纷倒戈响应,韦后逃入飞骑营反被斩首,宗楚客、安乐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儿等人也陆续被杀,韦后的残余势力尽皆被消灭,此举挽救了大唐的江山,史称“唐隆政变”。
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迫使韦后拥立的傀儡皇帝李重茂禅让,促使李旦复辟了皇位,按照立嫡立长的宗法制度,李旦的长子宋王李成器应为太子,但李成器坚决辞让,参与消灭韦党的功臣们也多主张立李隆基为太子;睿宗顺水推舟,遂立第三子李隆基为太子;太子之位的得来,完全是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有了崇高的个人威望的结果,他还真不是坐享其成的纨绔子弟。
李旦并无政治理想,而太平公主因拥立睿宗有功,经常干预政事,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威望,后来,当时的七位宰相就有五位出自太平公主的门下,其实际权力甚至超过了皇帝;由于风华正茂的李隆基精明能干,太平公主觉得这个侄儿在妨碍自己参政,总想通过皇帝另易太子。毫无主见的睿宗最初遇到困难先听太平公主的意见,再征求太子的意见;后来,愈来愈倾向太子,这样姑侄二人的矛盾日益加剧。
景云二年(711年)二有,太平公主指使一个术士对睿宗说:观天象,太子应该上位。妄图促使睿宗废黜李隆基的太子职位,睿宗是维护李姓宗室的,并没有中套;景云三年(712年),李旦不顾妹妹太平公主的感受,毅然把帝位让给了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这样,更加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二人都在积蓄力量,准备除掉对方。
长袖善舞的太平公主和其党羽准备以御林军从北面、以南衙兵从南面起兵夺权;还计划在李隆基的饮食中下毒,魏知古将此事报告给了李隆基,李隆基与王琚、张说、崔日用讨论后,决定率先采取行动。
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命王毛仲武装家兵三百余人跟进,李隆基亲率太仆少卿李令问、王守一、内侍高力士、李守德等亲信十多人,把太平公主的势力消灭殆尽,太平公主不得不逃入佛寺,三日后返回,李隆基拒绝了太上皇李旦为妹妹太平公主的说情,赐死她家于中,是为“先天政变”。
自此,唐玄宗终于掌握了皇帝的权力,这一年,李隆基把年号改为开元,表明了自己要再创大唐的伟业;于是他联手群臣励精图治,开创了足以与李世的贞观之治相媲美的繁荣局面----开元盛世;纵上可知:唐玄宗李隆基的发家史就是自己脚踏实地,不畏艰险,出生入死的奋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