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文字,有褒贬之意。文字可长可短。传统说法,谥号形成于西周早期。据说是周公所创建。但是近代以来,王国维根据历史资料,认为谥号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这一说法得到了广泛认同。
到了秦时曾一度废除,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有些不妥,所以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制度。
谥号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皇帝的谥号由礼官制定,有继位的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有三种等级的评定:美谥、平谥、恶谥”
1.美谥常用词: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这些词都是赞扬之词。比如魏明帝曹睿,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宣帝刘洵、汉文帝刘恒,等
2.平谥常用词:怀、悼、哀、闵、思、殇。这些词都有同情的意味。比如:明思宗朱由检,晋怀帝司马炽,晋哀帝司马丕等
3.恶谥常用词:厉、灵、炀,这些词都是贬义词,是否定的意思。比如:隋炀帝杨广,汉灵帝刘宏,周厉王姬胡等
二、什么是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供奉在庙中被称呼的名号。起源于商朝,商朝灭亡以后,周朝并没有继承商朝的“庙号”制度,只是继续发展了商朝的“谥号”制度。到了秦朝时候,秦始皇把谥号和庙号一并废止(禁止后人评定前人)。所以说,从周朝到秦朝,近千年之久都没有庙号
到了汉朝,刘邦把庙号制度又恢复了。汉朝对皇帝追加庙号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干脆就没有庙号。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汉朝的皇帝都有谥号,但是有庙号的极少。尤其是西汉,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庙号。比如,西汉刘邦的庙号,为太祖高皇帝,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
在隋朝之前,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只有作出巨大贡献的皇帝才有庙号。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死去的皇帝一般称谥号不称庙号。在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字数太多,则改称为庙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三、什么是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西汉武帝刘彻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而改用民国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使用西方公元纪年。年号是5000年封建帝制的专有产物,中国皇帝的最后一个年号为清末的“宣统”。年号随着封建帝王的消亡,而成为了历史。
撰文/秉烛读春秋
历史上谥号为“圣”的皇帝有哪些?为什么会把“圣”作为谥号?
谥号或庙号有褒有贬,“圣”是指道德智能极高超的理想人物。逸周书谥法解第五十四:扬善赋简曰圣。所称得人,所善得实,所赋得简。敬宾厚礼曰圣。厚于礼。
不过单字谥圣的好像没有,复谥的有很多:比如,五代南汉开国皇帝刘的父亲刘谦,追谥圣武皇帝,;蒙古帝国可汗孛儿只斤铁木真,汗号“成吉思汗”,元朝追谥“法天启运圣武皇帝”。北魏圣武皇帝拓跋诘汾、、简称:圣武皇帝。还有,后汉显祖章圣皇帝刘、大理圣德皇帝段素真、辽顺宗顺圣皇帝耶律、西夏太宗光圣皇帝李德明、西夏崇宗圣文皇帝李乾顺、西夏仁宗圣德皇帝李仁孝
四字以上带圣字的谥号就更多了,唐宋明清的皇帝几乎都含有,什么大圣、元圣、圣穆、圣神、圣明、圣功、睿圣、惠圣、至圣、冲圣、仁圣、昭圣、衍圣、嗣圣、慈圣、明圣、懿圣、翼圣、纯圣等等
清圣祖,康熙。这应该是最著名的了。不光是,圣,还有祖这个称谓也是很特殊的。另外圣祖是康熙的庙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才是他的谥号。
康熙的故事和功劳也可以说是大家最熟悉的了,擒鳌拜,平三藩,远征噶尔丹,统一台湾,驱逐沙俄,平定漠北,开创了康乾盛世的起点。以其文韬武略,也当得起圣祖之名。按照旧制,康熙应该也是宗,但雍正坚持,既有功劳又有品德的父皇应该用祖来称谓才能彰显起其对大清国的贡献。
第二个比较著名的就是辽圣宗,耶律隆绪。他的谥号是文武大孝宣皇帝。他是辽朝第六位皇帝,母亲就是大名鼎鼎的萧太后。作为一个深受汉文化感染的皇帝,耶律隆绪在位期间整顿纲纪,打击贪腐,发动了对西北诸部和高丽的战争,签订了澶渊之盟,使契丹国力走向鼎盛。
第三位就是元圣宗,孛儿只斤察合台。他也是成吉思汗的次子以及察合台汗国的建立者。他跟随成吉思汗攻伐金国和花刺子模。在成吉思汗灭亡西夏期间,奉命镇守蒙古大斡鲁朵。正是其与长兄术赤的大汗位继承者身份之争,最终才便宜了窝阔台这个第三子。元世祖忽必烈追封其为元圣宗忠武皇帝,或许带有褒扬察合台,暗讽海都等人之意。
其他历史上也有一些,不过大多是追封的先祖或者是王朝的精神偶像,比如唐圣祖,李耳,就是老子,还有宋圣祖,赵玄朗,也是道教和民间传说中的神话人物。